天津园林

历史时期天津的园林有府衙园林、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和公园四种类型。明正德年间,户部郎中汪必东建“浣俗亭”,地址在城中户部分署衙内。

汪沆诗称“浣俗亭开十亩地,傍池杂树带花移”。可见浣俗亭有一定的规模。清康熙时,道署内渡瀛书馆前,芦苇甚盛,薛柱斗“因砌花墙以围之”。清

① 《上海风物志》第 90—96 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2 年版;《上海导游图》,地图出版社 1981 年版。

军厅署内的“二思堂”和盐分司署东的“中稳园”,也是比较有名的府衙园林。康熙时兵备朱士杰在西门外演武厅右月堤上建“宜亭”,绕亭四周,夹植杨柳,形成“堤上青青柳万行”的胜景。

清乾隆皇帝多次巡幸天津,建有两处行宫。“柳墅行宫”在城东南海河东侧,占地 50 亩。“津门胜地柳如林”,“宫门深闭花千树”,园林风光绮丽。“望海楼”位于三岔河口北侧,楼西是香林院,再往西是望海寺,有南、北运河“二水交并抱寺流”,海河“东南淼淼向瀛洲”之称。

清初藏富于商,私人营建园林的风气很浓。所谓“安氏辟沽水之堂,张家构问津之园,禹门则浣花寄吟,蔗村则艳雪流唱”①,正是对私家园林的生动描述。问津园、一亩园、思源庄在城东北锦衣卫桥附近,为张霖及其后人所建,统称“遂闲堂”。人称“沽水园林之盛,张氏首屈一指”。尤其是一亩园,“务极幽胜”,有垂虹榭、红坠楼等。“七十二沽草堂”在锅店街, 为梁洪独处之地,有“艳紫嫣红花朵新”的美名。盐商安尚义父子所修“沽水草堂”,更有饶水竹台榭之胜。查日乾的“水西庄”位于城西三里的卫河南岸,“水木清华,为津门园亭之冠”①,园内建有搅翠轩、枕溪廓、数帆台、藉香榭等,皆因景得名,堪与江南水乡媲美。查氏还在庄东辟“介园”。乾隆南下驻此,正值紫荆盛开,遂易名“芥园”。其他私家园林还有位于城东南隅的康园、城西北隅的杞园、城西二里的问莲浦、水西庄附近的浣花村和杨园、城东南四里的怀园和郭园、鼓楼南大街西侧的水西园等,不下二十余处。

开埠后,租界内建造了风格不同的外国园林,包括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大和公园(今八一礼堂)、久布利花园(今土山公园)、皇宫公园(今复兴公园)、意国花园(今一宫)、法国花园(今中心公园)、俄国花园等。

清末,在河北建河北公园,1928 年改名中山公园。1906 年在北站东约半里建植物园,1931 年改为宁园,占地 60 公顷,四面环水,水面积达 l/3,是建国前天津最大的公园。另外还有距城南 10 里的青龙潭、西沽桃花堤、八里台荷花、南开丽生园等,风景也很优美。

天津园林建设,多以水体为主,或与河水相通,或直接以淀洼为造园基础。因此天津园林中多曲径、回廊,“曲曲回廊近水开”是对天津园林的真实写照。“津门极目无寸山”,人造“假山”、“亭阁”则比比皆是。花草树木以杨柳、芦苇为主。近代公园,受思想文化影响,更各有特色。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