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

⑧ 《都城纪胜·坊院》。

① 《梦梁录》卷 19《瓦舍》;《都城纪胜·瓦舍众技》;《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

② 《武林旧事》卷 6《瓦子勾栏》。

③ 《梦梁录》卷 12《西湖》。

④ 《梦梁录》卷 12《西湖》。

⑤ 《梦梁录》卷 12《西湖》。

⑥ 林升:《题临安邸》。

② 《梦梁录》卷 9《三省枢密谏官、六部、三衙》。

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市区,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也就是元代的大都城。它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周长“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③今实测周长 28.6 千米,面积近 50 平方千米。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划一的伟大都城。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以宫城南门崇天门、红门阑马墙南门灵星门和大城正南门丽正门之间的南北向御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砖甃”①。面积 0.57 平方千米,略小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 平方千米)。宫城南三门,正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②,壮丽辉煌无比。宫城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只是大明殿后的柱廊深 240 尺,广 44 尺,高 50 尺,而延春阁后的柱廊深 140 尺,

广 45 尺,高 50 尺,略有差异而已。③两座“正衙”均压在中轴线上,其他大殿左右对称布局,共有大殿二三十座。

宫城以西有太液池和西御苑,太液池之阳有琼华岛,元改名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池西有兴圣宫(北)、隆福宫(南),与宫城三足鼎立,隔池相望。太液池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万寿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顶之上有广寒殿④。兴圣、隆福二宫之西就是西御苑,楼台亭阁林立,倒映清池渠水之中,景色绮丽。石假山前有圆殿, “圆顶上置涂金宝珠,重檐,后有流杯池”⑤,别有一番情趣。

三宫之外就是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⑥。这也就是后来明清北京城的皇城。萧墙南门为灵星门,门内即金水河,河上建有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⑦,桥北二百步即为崇天门。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 9

街,东西 9 街。“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中长街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钟楼街、半边街、棋盘街①。24 步为 33.6 米,12 步为 16.8 米,证明大小街道都比较宽畅。正如马可·波罗所说:“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

③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①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②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③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④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⑤ 《辍耕录》卷 21《宫阙制度》,《丛书集成初编》0219。

⑥ 《元故宫遗录》,《丛书集成初编》3223。

⑦ 《元故宫遗录》,《丛书集成初编》3223。

① 《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远望彼门也”②可见街道宽直是大都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北风寒冷,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胡同的宽度仅有六七米

③。今东四北的若干条胡同仍为元代规模④。

大都的居民区仍称作坊,也就是被街道所分割的区域。据说共有 50 坊,

今见于记载的坊名有福田坊、阜财坊、金城坊、玉铉坊、保大坊等 40 坊⑤。

《北京历史地图集》标出方位的为 46 坊。元代的坊只是居民区的称谓,与宋以前封闭形坊的性质完全不同。大都的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呈东西向布设,宽约六七米。胡同一名起于元代大都, 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也就是《析津志》中的“弄通”⑥。《析津志》指名“弄通本方言”,即蒙古方言。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马可·波罗说:“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以方地赐各部落首领,每首领各有其赐地。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①这不仅证明元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②尽管大都置大都路和大兴、宛平二县, 由二县分管郭下,但警巡院与二县平级,显然大都城由左、右警巡院管辖。

大都城内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但最繁荣的为斜街市(积水潭北侧,积水潭即今什刹海)、羊角市(今西四牌楼附近)、旧枢密院角市(今东四牌楼西南)三处③。积水潭为运河码头,斜街市繁华自不待言,而羊角市、旧枢密院角市,也因位置适中,成为货物集散的中心。羊角市一带共有 7 处市场,即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实际上是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旧枢密院角市则主要为柴炭集市。除上述市场外,还有菜市、珠子市、鹅鸭市、穷汉市、鱼市、车市等专门市场二三十处, 都十分繁荣。④仅每天进入大都的丝车就有“千车”,“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⑤当时与大都有商业往来的城市有“二百”处,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

②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第 335 页,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③ 侯仁之、金涛:《北京史话》第 70、7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④ 中科院考古所等:《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 年 1 期。

⑤ 《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

⑥ 《北京史大事纪年·北京胡同丛谈》46 页,《北京史研究通讯·增刊》1981 年。

①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第 339 页《注七》引剌木学本第二卷第七章。

② 《元史》卷 58《地理志》。

③ 《北京史话》第 71 页。

④ 《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

⑤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第 379-380 页。

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