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扬州城

明攻占扬州后,张德林奉命筑城,截宋大城西南隅,后称“旧城”。其东、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南以运河为界。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又在旧城东边,即宋大城东南隅筑城与之相连,称为“新城”。新城东南以运河为濠,北濠与旧城北濠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

明清扬州城的水陆交通仍很发达,其中水路交通主要由市河、濠河等水系构成,它们都与运河相通,皆可行舟。这些众多的河流把扬州城区分为许多街巷,从而形成密如蛛网的城市陆路交通。旧城因市河与城河平行或垂直,

①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第 363—402 页及附图。

② 道光《晋江县志》卷 21。

③ 《泉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① 《苏州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故城区街巷也多与之平行或垂直,既有纵向的主干道,又有横向的支巷,横平竖直,方整宽敞。新城内的大街较少,小巷却密密麻麻,布局比较零乱, 街巷多弯曲、幽深。由于住户密集,扬州全城街巷布局呈“多而密,短而窄, 曲而幽”的特点。

明清扬州城的功能分区比较明显。明初旧城西部主要为扬州府治、察院、都府、扬州卫镇抚司、府学、城隍庙等官衙、寺庙和文教机关所在地。而沿市河两岸,由于交通便利则主要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旧城外运河岸上的两淮盐运使署附近,也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和居民区。万历年间,由于东城的建立,扬州城市已形成粗略的功能分区轮廓,“处新城者皆富商大贾”,“旧城多缙绅家,而出入闾里,止沽浆及舆皂之徒,以是群居饮博往往而有”①。到了清代,这种功能分区更为明显。盐商聚居区主要分布在新城河下街一带。早在元至顺年间,已有盐商为运盐方便开始在这里建造仓屋。明中叶以后, 盐商开始大批群居于此。今北河下的北端,东关南部及徐宁门附近都是盐商聚居的中心,商民众杂,人户殷盛。

扬州城的商业区比较集中,旧城有在城市,东、南、北三关市。旧城外有田家巷市、井巷口市、钞关市。其中田家巷市位于河下北端,井巷口市在徐宁门附近,它们和钞关、东关分布于新城四个角落,成为后来商业区构成的基础。雍正年间,两城主要有十三市,旧城有开明桥和太平桥市。位于新城的有九市,即东关街、埂子街、徐宁门、缎子街、新盛街、辕门街、砖街、使益门和缺口门诸市。在两城间还有大、小东门二市②。新城城南也是繁华的商业区。

康乾以后,新城商业区迅速拓展,尤其是乾隆巡幸的路线,“由天宁门城内东入彩衣街,左折运司街、教场、辕门桥、多子街、埂子上,出钞关, 右折花觉街,入九峰”的小东门外新城御道,成为扬州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段。特别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北部教场商业区形成,使扬州商业由南向北连成了一片。其中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为小东门、小秦淮等地附近,名肆大店, 鳞次栉比。小东门街“市肆稠密,居奇百货之所出,繁华尤甲于两城,寸土拟于金”③。农副产品交易主要在四郊,如便益门鱼市、凤凰桥米市、天宁门花市等。另外,手工业的布局与商业区大体一致①,即前为商店,后为作坊。尤其是专业市场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