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扬州城

唐代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蜀冈上的小城称为“子城”或“街城”,在蜀冈下修建了商业大城,称为“罗城”。

② 光绪《苏州府志》卷 4《城池》。

③ 《苏州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④ 张南史:《送郑录事赴太原》,雍正《山西通志》卷 223《艺文》。

① 《资治通鉴》卷 253《乾符五年》条。

② 《北齐书》卷 11《安德王延宗传》。

③ 雍正《山西通志》卷 223《艺文》。

子城仍沿用隋江都宫城,为军政机关所在地。城为曲尺形,环以深濠。衙署多设在城的中部,今子城遗址中心偏北处有一方形遗址,相传为唐帅牙所在,也是隋以前的官署旧址。街道多为东西、南北向,今遗址内的测字街村,正好是十字街的音转。今天东西向大道两端仍称东华门、西华门。

罗城为一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 3.12 千米,南北 4.2 千米。以运河和街道为框架,使罗城的平面布局井然有序。《梦溪补笔谈》记载的城内主要运河有南北向的两条和东西向的一条。纵贯南北的两条运河,据考证一条直对衙城南门、偏于宋大城之西,宽约 30 米,即官河;一条直对衙城东濠,纵贯

宋大城南、北两门,宽约 15 米;东西向的一条紧邻蜀冈与古邗沟交汇东去, 这三条运河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罗城有南北大街 6 条,东西大街 14 条,主要大街贯通城们,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①今已探出罗城南门 3 座,西门

2 座,东门 1 座,北门 1 座。街道与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河道相平行,形成水陆并行的交通体系。

这种水陆交通网络把罗城分割成许多坊里。今天,仅从出土的唐人墓志来看,扬州的里坊分别由江都、江阳、扬子三县管辖。同时由于商业的发展, 已突破城墙的限制。在城区,江阳尽有城内官河以东坊里,如端芝里、布改坊、崇儒坊、仁凤坊、延喜坊、文教坊、庆年坊、通化坊、孝儒坊、瑞改里、集贤里、来风里、太平坊、会义坊等;江都县尽有城内官河以西的坊里,如赞美里、会通坊、通润坊、安邑里、崇义坊、怀德坊等。城郊的坊里主要设置在古运河沿线和驿道近旁繁华地区。罗城东郊运河南岸有属于江都县的弦歌坊、道化坊、临湾坊,北岸有属于江都县的章台乡和归义乡;罗城西郊, 有属于江都县的来凤坊,属于扬子县的凤亭坊等。

唐代扬州的市场开始沿街布设,并且和里坊相连,有“十里长街市井连” 之称。当时最繁华的是罗城的两条 10 里长街。一条东西走向,自禅智寺(城

东墙北段外)月明桥抵西水门一带,长约 4.4 千米;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即指此街。另一条是与官河平行的商业街,起于罗城北壁,一直到南门,长约 4.2 千米。贞元时,侨寄衣冠工商业者在此侵衢造屋,行旅为之拥弊①。与此同时,扬州的市场也扩展到郊外,尤以运河沿线最为繁华。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