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城市的类型

城市分类主要指城市的功能分类、结构分类和地位分类等,另外还会有历史分类、法律上的分类、对策上的分类等。功能是城市的基本特征,以什么功能为主,就应该属于什么样的城市。结构则主要指地域结构,即带状城市、多中心城市,还是中心城市,反映城市在一定地域所处的地位。地位分类主要指是首都,还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即城市的地位高低。其他分类均因城市的不同特点而异,如法律地位不同,也可以确定不同的类型。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分类主要指城市的功能分类,即政治城市、经济城市和文化城市、军事城市等。

  1. 政治城市

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在中国城市中占绝大多数。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后,从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十分完备的统治机构,而且这些政治机构所在地也就是中央或地方的行政中心,即形成不同等级的城市。按照政治权力的大小,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四级,即中央、省、府州、县四级城市。尽管城市的等级不同,但为了有效地行使政治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作为凭借,以及其他统治机构。

中国的都城,从一开始就修筑城墙,现在已发现夏代初年的城墙,即禹都阳城的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登封告城镇。郑州商城据说就是汤都亳,比郑州老城大出将近一倍,面积达 3.02 平方千米。西周的都城丰镐,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文献记载丰镐有城毫无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首都修筑有坚固的城墙,而且规模宏大,大都在10 平方千米以上,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秦统一全国以后,各个王朝的首都修筑城墙已成定例,而且都城的范围愈来愈大,城墙愈来愈坚固。明清北京城就完全是砖砌的高大城墙。

作为地方性的统治中心,从汉代起,普遍筑城也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张宴曰:“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令各自筑其城也。”师古曰:“县之与邑,皆令筑城。”从此以后,县级以上的城市就无不筑城。自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以后,县一直是最基层的统治中心,县的管辖范围也一直比较稳定。《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也就是说,从秦代起,县的大小就方方百里左右,只是由于人口多少不同,略有差异而已。在方方百里之内,形成一个统治中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就是便于行使统治权力,容易进行货物集散的县城。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一直比较尖锐,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安全,修筑坚固的城墙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城市中,政治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坚固的城墙就成为一大特色。城墙也成为这类城市的保护神,各级政治中心所在的城市,也无不修建城隍庙,以祁求神灵的保佑。

政治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都设有森严的衙门,也都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或制高点,既雄伟庄严,又安全可靠。首都是全国的统治中心,皇宫和中央政府机构多占据要害部位,或雄踞全城的中心位置。秦咸阳皇宫位于咸阳原上,汉长安皇宫位于龙首原上,东汉洛阳皇宫位于全城中央,隋唐长安皇宫位于龙首原上,北宋开封皇宫位于全城中央,元明清北京皇宫位于全城中央偏南处,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除首都外,就是省、府州、县的衙门设置,也要考虑到地形有利和便于行使统治权力。明清的成都城,衙门居于全城的中央,太原城的衙门居于全城中央偏东处,西安城的衙门居于全城的东北隅,均占据有利地形。西安城的东北隅,是西安城内面积最广阔的一块,又接近东出大道,先后成为秦王府和满城的所在。

明代太原城区东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城外一带村庄“半居冈阜”,城区西南多洼地积水,地势较低。城区东北俯视西南犹高屋建瓴。鼓楼东北即太原城区东北方向,明初在这里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晋王府城,位于今太原市精营街一带。晋王府城最初选在太原城外北部古城一带,地势较高,符合宫城占据高地的原则,也顺应了中国古代自曹魏以后宫殿从城中央逐渐北移的趋势。但由于太原城一带西北风较大,城北风势强劲,宫城在这里无法营建。“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于府城。”①

鼓楼北部,自元至明清都是政府衙门机构主要分布地区,元代的冀宁道署、行中书省署,明代的布政司、太原府,清代的巡抚部院,以及阳曲县衙都集中于此,其位置大约在今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法院一带。明清时期这些政府机构以太原府治为中心,呈环状分布。明代的布政司署在太原府治之东, 即元代行中书省治所;按察司署在太原府治西南,后移鼓楼东南;清代都察院署在太原府治东。鼓楼北部是明清太原城的政治中心。

明清太原城的宫殿区位于城的东北部,地势高爽,容易形成气势宏伟的建筑。官衙区主要集中在鼓楼之北,位于城的北部,不仅地形有利,而且便于控制全城。①

明清的淮安府城,为漕运咽喉,商业十分兴盛。城区位于运河岸上,水域广阔,老城的西部和城北都是多水地区,只有城的中部南北一线地势较高, 故府衙就设置在中部偏北地区,漕衙设在全城的中部,府学设在中部偏南地区,都占据高地,而且居中指挥,形势有利。②

明清的大同城,位于山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明代又为九边镇(实际上有十三镇)之一。城为方形,十分坚固。明初封代王于大同,在城中部偏北处修建代王府,西临南北大街。在代王府之西修建总兵衙门,在总兵衙门西南修建府衙,整个城的北部大都为重要机关所在地, 除地形有利外,就是为了便于军事防守。③

泉州为海港城市,由于城区位于晋江冲积平原上,整个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使城市平面布局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城市北部鼓楼附近高地一直是历代行政官署所在地,显然地形有利,能够高屋建瓴,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因此,尽管城区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而衙署的位置始终没有迁移,正好说明地理上的优势是无法取代的。④

扬州城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也曾经是重要的海港城市,一直为苏中地区政治统治的中心。最早的扬州城兴起于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 官府军衙也无不设置于此。蜀冈是苏北平原上隆起的一条黄土冈,伸延于六

① 光绪《山西通志》卷 163《祥异》。

① 《太原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②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40 页、114 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

③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40 页、114 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

④ 《泉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合、仪征与邗江境内,是扬州市西北和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相对高度 10 米左右,海拔高程也不过三四十米。愈向东去,冈身愈低,至运河附近消失。唐代时尽管在蜀冈下已建成扬州大城,即商业罗城,但官衙仍设在蜀冈之上, 故称子城或衙城。从北宋起,蜀冈上的衙城才废弃不用,政治机构才转移到蜀冈下的罗城之中。但当南北分裂、军事吃紧时,在蜀冈上仍不断建立军事要塞,以抵抗企图渡江南下的强敌。宋代的扬州官衙转移到商业大城的西北隅,仍占据有利地形。明清的扬州新、旧城,分别占据宋大城的东南和西南, 而官衙主要集中在旧城的西部,有扬州府、察院、扬州卫镇抚司等重要军政机关,证明地理上的优势依然存在。①

明清的南阳城,既为军事重镇,也为控制南阳通道的枢纽。明代的唐王府在南阳城内通淯街,永乐二年(1404 年),以南阳卫改建。明代的通淯街即今天的和平街,唐王府正好位于南阳城的中心,南有南阳府、县治所,东邻商业大街,尽占地利。王府城地势较高,面积广阔,几乎占有南阳府城面积的三分之一,以高临下,居中指挥,形势险要。②

以上虽然仅举出几个府州城为例,已足以证明衙门所在地地形有利,或位置适中,能够控制全城就成为政治城市的基本特色。

实际上,县城也不例外,虽然每个县城的衙署未必都占有地利,但多数县城还是要把衙署设置在有利的位置上。明清的临榆县城,也就是山海关城, 城北部倚山,地势较高,故重要的军事机关把总署、都司署、守备署、副都总署,无不设置在城的北部。①清代的陕西佳县,位于黄河、葭芦河的交会处, 三面临水,一山耸峙,县城踞于山颠,形势险要,有“铁葭州”之称②。县衙设在城内正街西,便于居中指挥。高陵县衙在城内正中,眉县县衙在城内正中,扶风县衙在城内十字街西,都是为了居中指挥方便。宝鸡县衙在城西街北半原上,为了占据城内高地。统观各县县衙的设置,不是居中,就是占据有利地形,几乎毫无例外。

仅从上述举例可知,作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市,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统治中心,其统治机构无不占据有利地形或居于中心位置,以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

政治城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都设防,驻扎军队。首都戒备森严自不待言。汉长安城有南军、北军,北军守卫京城,南军把守宫门。③唐长安城有禁军 12 万人④。北宋开封城有禁军 82 万人。⑤清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八旗的驻防城,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皇帝亲兵,其余下五旗,即镶白、正红、正蓝、镶红、镶蓝,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驻守京师。到咸丰三年(1853 年)时,“京师各旗营兵十四万九千有奇”⑥,军队人数已十分可观。中国的首都,实际上就是一座大兵营,充分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

① 《扬州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② 《南阳城市历史地理述论》(油印稿)。

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25 页《图》。

②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33 页。

③ 《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

④ 《新唐书》卷 50《兵志》。

⑤ 《宋史》卷 187《兵志》。

⑥ 《清史稿》卷 136《兵志》。

省、府州城也无不驻兵,只是因形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元代的安西路城

(今西安城)为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安西王所部士卒达 15 万人之众, 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由于县城数量众多,每个县城并不一定驻扎军队,但属于军事要塞的县城则必然驻扎军队,像明代长城沿线的县城,也无一不是一座大兵营。

正因为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各种政治功能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城门的开闭有时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如《唐律疏议·卫禁下》:“若擅开闭者,各加越罪二等,即城主无故开闭者,与越罪同。”疏议曰:“擅谓非时而开闭者⋯⋯加越罪二等,处徒二年⋯⋯城主无故开闭者,谓州县城戍等长官主执钥者,不依法式开闭,与越罪同。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州县镇戍城门各徒一年,自县城以下,悉与越罪同。”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对城门的管制十分严密,任何人不得违章开闭,以维护城市的安全。

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也有工商业,但不占主要地位,市场往往被禁锢在一定地区,集散的货物也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商品为主。像唐长安东、西市,北宋开封大相国寺万姓交易,明代北京东华门外的内市等,其交易的商品就多珠宝、皮货、名贵药材、名贵古玩、字画等,显然不是一般人所需要和能买得起的。当然,城门开闭有时,市场管制甚严,也影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府州县衙门所在的城市,虽然不如首都的地位重要,但经济功能的发挥均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缓慢则是普遍现象。

  1. 经济城市

中国的经济城市往往也有政治功能,但终究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都会无计其数,它们大都位于水陆交通道路之上,或处于海港、河港的地位,有发展成为著名经济都会的一切有利条件。

《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以前全国著名的经济都会,共计 13 个城市。有些虽然是首都,但由于经济发达,也被划为经济都会。下面仅以《史记》、《汉书》列举的经济都会为主,说明中国早期经济都会的基本特征。

长安(今陕西西安城西北)汉长安城不仅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央,是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最优越的所在,而且“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而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就是支撑这座宏伟城市的杠杆。著名的函谷关道、蓝武道、临晋关道、大散关道、直道、回中道,以及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都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同时,渭河、黄河也曾经成为运道, 而全国的运河网则以关中漕渠为归宿,西通长安。加之西汉政府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迁天下富豪于长安附近诸陵县,形成了以长安和陵县为主体的特殊的经济区,“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①, 富商大贾无不麇集于此。正如司马迁所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②。长安诸市,就是富商大贾周流的中心,豪杰强族出没的场所。

①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②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恰好位于洛阳小平原的西端,成为控制东西大道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天下之中”①。周平王东迁以后, 洛阳就成为东周的首都。由于“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②,迅速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城市。正是凭借地处全国中心的优势,“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商业最为发达。富商师史“转谷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③,以及市民“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都是对洛阳繁荣的生动写照。

邯郸(今河北邯郸)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位于华北大平原中部偏西地区,处在黄河下游最富庶的农业地区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④也就是说,邯郸恰好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来北往的大道之上,是渡过黄河、漳河北上的必经之地,是控制南北干道的枢纽。南北交通干道是邯郸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支柱。郑、卫两国是黄河下游商业兴盛的国家,两国的商人沿南北干道北上,必经邯郸;而燕国商人的南下,邯郸也是必经之地。加之“齐、赵设智巧,仰机利”⑤,南北商人云集邯郸自不待言。

蓟(今北京) 蓟是燕国的都城,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或者说北京小平原的中心。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就称燕“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 此所谓天府者也”⑥。可见燕国虽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端,但物产丰盈,与关中平原一样,可以“天府”相称。北京小平原的西、北两面有大山环绕,只有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由于蓟城东南有一片广阔的沼泽地,因此, 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的大道,在渡过永定河以后才歧分为三条大道,分别出南口、古北口和山海关,趋向蒙古高原和东北大平原。蓟城就是绾毂三点的咽喉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蓟城很早就成为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蓟城“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是渤海、碣石(今河北昌黎)之间的重要都会②。它“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能得到少数民族丰富的畜产品和海产品。

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位于渤海南侧、淄河的西岸,是关东繁荣时间最长的经济都会。由于临淄是齐国手工业的中心,“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③,成为海、岱之间的著名经济都会,“其中具五民云”。同时,临淄也是东西干道的枢纽,东达山东半岛成山角,西通洛阳、长安;又有连接济水、淄水的淄济运河④,水运交通也很发达。战国时代,临淄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

① 《史记》卷 4《周本纪》。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 48《河南府》。

③ 《史记》卷 129《贷殖列传》。

④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⑤ 《史记》卷 129《贷殖列传》。

⑥ 《史记》卷 69《苏秦列传》。

① 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第 4、5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年版。

②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③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④ 《史记》卷 29《河渠书》。

汗成雨,家殷人足”⑤,显然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临淄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宛(今河南南阳) 宛位于南阳盆地,是楚国北争中原的孔道和秦国南下

长江中游的必由之路。宛兴起于南阳盆地,与南阳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过更为重要的则是这种特殊的交通地位,即“西通武关、郧关, 东南受汉、江、淮”⑥。也就是说,它是通向关中蓝武道的必经之地,又可把蓝武道分歧于汉江、淮河和长江流域,联系更为广阔的地区。富商大贾正是利用宛交通上的优势,奔波于秦、楚和中原各国,宛“好商贾”、“业多贾”

①,就是指此而言。

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陶位于鲁西南,春秋时曹国国都。春秋末年,宋灭曹,陶又成为宋国国都。战国时,宋被齐、魏、楚三国瓜分,陶入齐。后来,陶即成为秦、齐争夺的焦点。战国末年,陶终于为秦国所占有。陶是春秋战国时代关东最繁荣的经济都会,被誉为“天下之中”。实际上陶偏处东方,并不是全国的中心,但“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范蠡“之陶为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人称“陶朱公”②。陶所以称为天下之中和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是由于春秋末年吴国开凿了邗沟和菏水运河,把江、淮、河、济四大渎连成一体,形成了全国的水运交通网。陶恰好处于这个水运网的枢纽地位,货物周流,经济繁荣就不能不成为自然之势。③菏水运河连接济水和泗水④,而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泗水又是淮河的支流,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交通。江淮之间又有邗沟。这样以来,南北水运畅通,位于菏、济分流处的陶,其政治、经济地位日益重要。秦国拼命争陶,不仅因为它是重要的经济都会,而且是为了攻打齐国,震慑六国,在东方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据点。

雎阳(今河南商丘) 雎阳位于华北大平原最早的经济地区之中,宋国曾建都于此。在鸿沟以东,“陶、雎阳亦一都会也”⑤。司马迁把陶与雎阳并列, 说明二者兴起和繁荣的地理基础是一致的。陶处在菏、济分流处,而雎阳更位于鸿沟系统运河的中心,南滨雎水运河,北近汳水运河(下游为获水), 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尽管雎阳不在汳水运河岸上,但汳水运河向南有一条支渠,“余波南入雎阳城中”①,实际上沟通了雎水和汳水。雎水又与涣水、蕲水相沟通,使雎阳处于水运的中心。②雎阳城的水运码头也就是雎水所积的逢洪陂。

寿春(今安徽寿县) 寿春位于淮河南岸,战国时楚曾迁都于此。楚相孙叔敖在寿春以南修建了芍陂,灌田万顷。③陂周百二十里许,设有五门,吐纳

⑤ 《史记》卷 69《苏秦列传》。

⑥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①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②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③ 《水经注》卷 8《济水注》。

④ 《水经注》卷 25《泗水注》。

⑤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① 《水经注》卷 24《雎水注》。

② 《水经注》卷 24《雎水注》。

③ 《后汉书》卷 106《王景传》。

川流,沟通肥水。④在肥水以北,又有鸿沟系统运河与淮水相会。寿春正好处于淮河南北水运的中心,“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⑤,就是指的这种形势。

合肥(今安徽合肥)合肥位于江淮之间,为南北货物集散的中心。“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⑥,正好说明南北货物会集于此。水运交通为南北货物会集合肥创造了条件。肥水和施水在合肥附近分流南北,会入淮河和巢湖,巢湖又有濡须水与长江相通。⑦合肥正好位于水运的中心,就不能不成为江淮之间的重要经济都会。

江陵(今湖北江陵北纪南城)江陵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的近旁,楚国长期建都于此,称为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亦一都会也”①。江陵凭借长江一线,西通巫、巴,东连吴、越,成为长江中游兴起最早的经济都会。江陵地处三峡之东,必然会成为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两个不同经济区物资交换的中心。楚国曾在江陵附近开凿沟通江、汉的扬水运河,成为楚国“漕运所由”的主要通道②。这对楚国北争中原和南北货物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江陵地处东、西、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必然会发展成为“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的著名经济都会③。

吴(今江苏苏州)吴位于太湖之滨的长江下游三角洲,河网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春秋时吴国建都于此。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④。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铜又是制造武器和货币的重要原料,自然会成为吴兴起的经济支柱。三江五湖之利,不仅昭示物产丰饶,而且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吴枕江倚湖,“食海王之饶”⑤,尽管土壤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但水运四通八达,物产丰饶,已足以使它兴盛起来,成为长江下游最早的经济都会。

番禺(今广东广州)番禺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的海港城市。它滨临南海,又有珠江流域作为广阔的腹地,自古以来海运发达。由此沿海北上,可到达中国大陆海岸诸港口;而南下,可通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港口,海上航线十分遥远。由于“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①海路交通发达是番禺兴起和发展成为岭南最早经济都会的重要原因。从上述货物品种也可以看出,海上交通与番禺的兴起息息相关。中国最早的海港城市首先在南海岸上兴起,也同南海海域深广、终年温和多雨有密切关系。

④ 《水经注》卷 32《肥水注》。

⑤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湖”应为“潮”之误。

⑥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⑦ 《水经注》卷 32《肥水注、施水注》。

①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② 《水经注》卷 28《沔水注》。

③ 《新论》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

④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⑤ 《读史方舆纪要》卷 24《苏州府》。

①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秦汉以后,上述著名的经济都会,由于地理条件的变化,有些衰落了, 有些则继续向前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代,虽然政治上不统一,但南北各有自己富庶的经济地区, 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经济都会。江淮流域以南主要有建康、江陵、成都、京口

(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广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等城市。建康是六朝的都城,梁时城中二十八万户②,“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长安、洛阳)”③。城内有四市④,秦淮河以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⑤,成都、江陵、京口、广陵等都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沿岸, 处在长江流域经济地区之中,交通便利,自然会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山阴是两浙绢米交易的中心,街市繁荣,商旅会萃也是很自然的⑥。寿春是淮水与颍、肥交会的地方,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南北互市的场所⑦。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海外珍奇异宝,无不由此而进,有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之说⑧。

北方地区的经济都会主要是几个朝代的国都,如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长安和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平城地高气寒,出产很少,仅靠政治力量维持一时的繁荣,当迁都洛阳以后,自然衰落。北魏的洛阳街市整齐, 商业兴盛,“屠贩为生,资财巨万”,仍为重要的经济都会。①长安再次作为国都,自然也会逐渐繁荣起来。邺处在富庶经济地区之中,经过曹魏的经营, 已“郭三市而开廛”,“百隧毂击,连轸万贯”②,后来又成为东魏、北齐的都城,交通便利,商贾自然云集。

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都会遍及全国。唐代著名的经济都会有长安、洛阳、成都、扬州,另外还有太原、岐(今陕西凤翔)、凉(今甘肃武威)、汴、宋(今河南商丘)、魏(今河北大名)、贝(今河北清河)、润(今江苏镇江)、广、登(今山东蓬莱)、泉、楚(今江苏淮安)、洪(今江西南昌)、荆(今湖北江陵)、明(今浙江宁波)等州。长安为首都,洛阳是陪都,成都一贯繁荣,扬州为盐铁转运使的驻所,它们都具备着繁荣的条件。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整齐的城市,与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其繁荣昌盛,可想而知。③扬州的繁荣还超过了成都, 有“扬一益二”之称④。“扬州雄富冠天下”⑤,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似于今天的上海。“十里长街市井连”⑥,“夜市千灯照碧云”⑦,都是对扬

② 《太平寰宇记》卷 90 引《金陵记》。

③ 《隋书》卷 31《地理志》。

④ 《太平御览》卷 827《资产部·市》引《丹阳记》。

⑤ 《隋书》卷 24《食货志》。

⑥ 《南齐书》卷 46《陆慧晓传·附顾宪之传》。

⑦ 《魏书》卷 110《食货志》。

⑧ 《南齐书》卷 32《王琨传》。

① 《洛阳伽蓝记》。

② 左思:《魏都赋》。

③ 《中国六大古都》第 95—105 页。

④ 《资治通鉴》卷 259《景福元年》条;《容斋随笔》卷 9《唐扬州之盛》。

⑤ 《新唐书》卷 224 下《高骈传》。

⑥ 张祐:《纵游淮南》,《全唐诗》卷 511。

州繁荣的生动描写。上元元年(760 年),田神功至扬州,大掠百姓商人资产,“胡商波斯被杀者数千人”①,外国商人之多,由此可见一斑。汴、宋、魏、贝、润位于运河岸上,交通方便,自然有利于它们的发展。广、泉、登都是重要海港,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助长了它们的繁荣。广州外国商船很多, “师子国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②凉、岐、太原等是陆路大道的必经之地,前二者位于丝绸之路上,后者是通往北方军事重镇蓟城的要冲。唐代时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凉州十分繁盛,“应驮白练到安西”③,“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④,正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宋代的城市规模更大,商业更为兴盛。开封和杭州先后成为国都,人口众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除此而外,宋代时全国著名的通都大邑总数不下四五十处⑤,仅征收商税在十万贯以上的就有 52 个城市⑥。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以及入川和通往河北的大道之上。这显然同宋与西夏、辽金的对峙和互市有密切关系。运河沿线的城市如大名、应天(今河南商丘)、楚州、扬州、苏州等;入川大道上的城市如京兆(今陕西西安)、兴元(今陕西汉中)、利州

(今四川广元)、梓州(今四川三台)、成都等;通往河北大道上的城市如太原、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另外就是一些重要海港,如广州、泉州和福州等。盱眙和襄阳,由于宋金贸易也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①。开封既是北宋的国都,又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城内城外市场之多,以及州桥夜市、相国寺前万姓交易等,其盛况都是空前未有的②。南宋的杭州更超过开封 20 倍③, 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商业市场到处皆是,“客贩往来,旁午于道”,夜市更为热闹。④杭州市上有 414 行,围绕杭州的还有 15 个市镇。⑤南宋时的泉州也驾临于广州之上,成为全国第一大港。这是由于泉州一带物产丰盈,造船业发达,以及浙闽陆路贯通,距离临安较近,又是南宋一个安全的海上门户的缘故。⑥

元明清时代的经济都会已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这同我国东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北京为元明清的首都,其经济实力虽然不能与东南地区的城市相抗衡,但商业兴盛也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马可·波罗所见到的汗八里城(大都)商业发达,豪华壮丽无与伦比。⑦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内

⑦ 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 301。

① 《旧唐书》卷 124《田神功传》。

② 《唐国史补》卷下。

③ 张籍:《凉州词》,《全唐诗》卷 386。

④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全唐诗》卷 199。

⑤ 《宋史》卷 85-90《地理志》。

⑥ 《文献通考》卷 17《征榷四》。

①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第 29—30、84—90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② 《东京梦华录》卷 2、3、4。

③ 《都城纪胜·序》。

④ 《梦梁录》卷 13《铺席》、《夜市》;《都城纪胜·市井》。

⑤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五册,第 380 页,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⑥ 本书编写组:《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第 68—72 页,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

⑦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第 379 页,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外形成了许多著名大市,热闹异常。⑧仅崇文门一处,清代时每年额征正税银就达 94483 两⑨。元代的杭州、泉州、松江等就是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⑩。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镇江、扬州,淮安、济宁、临清、河西务(置漕运司于此)、通州等皆舟舫辐辏商业兴盛,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①明代的经济都会遍及全国,仅征收市肆门摊税和船钞的城市就有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今江苏)、杭州、嘉兴、湖州(今浙江)、福州、建宁(今福建)、武昌、荆州(今湖北)、南昌、吉安、临江(今江西)、广州(今广东)、开封(今河南)、济南、济宁、德州、临清(今山东)、桂林(今广西)、太原、平阳、蒲州(今山西)、成都、重庆、沪州(今四川)等,共计 30 余处。②而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又是江南最繁荣的城市。入清以后,不仅上述城市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各省省会和一些著名的府、州、县治,也都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更快,天津、上海后来居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天津,元代称为直沽,是接转运粮船的重要枢纽。明初设天津卫,据说因明成祖由燕起兵,从此渡河南下,后来在置卫所时赐名天津。③由于它是漕运的枢纽,又是北京的门户,迅速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海港城市。当然,长芦盐场的经济实力也支持了天津的繁荣。1860 年被辟为商埠以后④,遂成为北方最大的贸易中心和工商重镇。直到建国前夕,天津一直与上海相伯仲,仅次于上海而成为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⑤上海得名始于南宋,因上海浦而定名为上海镇。元代始设上海县。明清两代,上海得到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已成为拥有 20 万人的大城市①。1842 年被辟为商埠以后②,欧美资本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强行开辟“租界”,遂成为外国资本家的“乐园”和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最大的侵略据点。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一条“黄金水道”和最大的腹地。侵略者可以把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的广大地区。上海处于长江航运交会的枢纽地位,具有发展成为海港城市的一切有利条件,能够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尽管形成的时间不同,但均设有市场,或

设有多处市场,作为交易的中心。

中国的都城设市始于西周的丰镐,所谓“前朝后市”就是证明。秦咸阳有市史有明文,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市门,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秦公子 12 人被戮于咸阳市,都可以说明这一点。③西汉长安城有 9 市,

⑧ 《帝京景物略》卷 2、4。

⑨ 嘉庆《一统志》卷 3《京师三·课税》。

⑩ 《元史》卷 94《食货志·市舶》。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 11、22、23、25、33、34。

② 《明史》卷 81《食货志·商税》;《文献通考》卷 18《征榷一》;《明会典》卷 35《课程·钞关·商税》。

③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第 129 页,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④ 《中英北京条约》第四款。

⑤ 《近代天津经济概况》,《文稿与资料》1980 年 5 期。

① 尚思棣等编:《上海地理浅话》第 7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② 《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款。

③ 《史记》卷 85《吕不韦列传》、卷 87《李斯列传》。

一般认为即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孝里市、交门市、交道亭市、柳市、直市。东汉洛阳有金市、马市、南市。六朝时的建业和建康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④隋唐长安有东市和西市。宋元明清的开封、杭州和北京,市场更多,沿街布设,各有特色。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沿街设置,与今天各个城市的商业街十分相似。

西周以后,中国的都城不仅设市,而且管理甚严,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周礼》就有司市,专门管理市场。规定“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由于交易定时,交易者“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 所期物忘其中。”①西汉长安市场设有市长,京兆尹领长安市。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②。“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③从汉代末年起,商贾定居市场,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元始四年(公元 4 年),“又为方市阓门,周环列肆,商贾居之,都商亭在其外。”④陈直先生认为,“方”为“九” 字之误。由于商贾定居市场,管理的任务更大,制度更加严密。六朝的建康大市“备置官司”⑤。隋唐长安市场设置东市局、西市局、东平准局、西平准局,均隶属于太府寺⑥。两市还有市署令,“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有果毅巡迣,平货物为三等之直,十日为薄”⑦。北宋开封设置都提举市易司,“掌提点贸易货物,其上下界及诸州市易务、杂买务、杂卖物皆隶焉。”⑧尽管从宋代起,市场已沿街布设,但由于税利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市场的管理一直是很严格的。元明清的北京,对市场管理和征税的制度更加严密。元代设大都宣课提举司,“掌诸色课程,并领京城各市提举”,每个市场都设专官管理。⑨元代还在大都、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设警巡院,有 102 个城市设录事司,使中国城市有了自己的建制,即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一样。

①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更是一件大事,证明中国城市已向政治独立、经济完

善的方向发展。明代初年,在南京设置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迁都北京后仍沿用这种办法,对物价管理极严,“每三日一次校勘”

②。清代北京市场管理和征税,先归户部,后归地方官兼领,即归顺天府所辖

之大兴、宛平二县分管。③中国的首都尽管以政治功能为主,但市场既关系到

④ 《隋书》卷 24《食货志》。

① 《史记》卷 75《孟尝君列传》。

② 《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

③ 《三辅黄图》卷 2。

④ 《太平御览》卷 827 引《三辅黄图》。

⑤ 《隋书》卷 24《食货志》。

⑥ 《长安志》卷 8、10。

⑦ 《新唐书》卷 48《百官志》。

⑧ 《宋史》卷 165《职官志》。

⑨ 《元史》卷 85《百官志》。

① 《元史》卷 58《地理志》、卷 91《百官志》。

② 《明史》卷 74《职官志》。

③ 《清史稿》卷 120、122《职官志》。

京城生活必须品的供应,又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向受到重视,《周礼》规定的管理机构及职能一直延续下来。像《地官·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④即管理与平准物价,一直是市政机关的主要职能。过去所谓的“质剂”,也就是平准物价。

各地的经济都会,同样设有管理机构,司马迁的祖先就作过汉市长⑤,“成都市官本有长,建武十八年省”。《晋书》中也有“市长沛国赵元儒”这样的记载⑥。除明代“在外府州各城门兵马,一体兼领市司”外⑦,唐以后,市场管理一直由地方官兼任。唐代大都督府有市令,都督府、三都、诸州各有市丞一人。⑧宣宗大中七年(853 年),废州县市印①,由地方官兼任。地方官既是政治上的行政长官,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管理的指挥者。

由于各个经济都会形成的地理基础不同,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运河沿岸的商业城市、海港城市、陆路上的商业城市, 以及近代的工商业城市。

由于中国的运河兴起很早,随着运河的发展,在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著名的经济都会。譬如春秋战国时代的陶,西汉的雎阳、荥阳、彭城等,唐代的扬州、京口、泗州、贝州等,明清的杭州、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济宁、临清、河西务、通州等,都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以运河为生命线。

中国的海路交通也兴起很早,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港城市。秦汉时代的番禺,唐代的广州、登州、明州,宋元的泉州,明清的广州,近代的上海、天津等,都是对外贸易的商港,港口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盛与衰落。

随着陆路交通线的变化,各个时代的主要陆路交通线上都有著名的经济都会。譬如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今甘肃武威),通往河北大道上的定州

(今河北定县)等,都显得十分繁荣,就是典型例证。

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形成,使城市分类出现了新的变化,可以把经济都会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海外贸易城市。工业城市又可分为纺织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陶瓷工业城市、化学工业城市、煤矿工业城市、石油工业城市等等,或者称为轻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又可分为综合性商业城市、单种商品为主的商业城市。海外贸易城市也可按交易对象或商品种类,分成不同类型的贸易中心城市。当然,不管如何分类,各类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优势,可以发展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

  1. 军事城市

军事城市指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或主要的设防城市,城市的政治、经济功能都比较薄弱。在中国历史上,这类城市的数量也不少,尤其是边防线上的军事重镇更是如此。中国的长城兴起很早,长城线上的军事堡垒大都为军事重镇,也就是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

既然是设防的城市,就必然有坚固的城墙和一整套军事防御工程,并驻扎重兵。秦汉的虎牢关城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的大伾山上,萦带伾阜,绝岸

④ 《周礼·地官·司市》。

⑤ 《史记》卷 130《太史公自序》。

⑥ 《太平御览》卷 813 引《晋书》。

⑦ 《明会典·户部》。

⑧ 《新唐书》卷 49 下《百官志》。

① 《唐会要》卷 86《市》。

峻周,高四十许丈,面积仅 0.14 平方千米①。秦汉长城沿线的边城遗址有 100

处左右,主要古城有 46 座,最著名的有准格尔旗纳林古城、清水河的上城湾古城、托克托的古城村古城、宁城县的黑城子城址等。城的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回字形、城中有子城和形状不规则等四种形态。城用夯土筑成,除个别外,城门都设在南垣的正中②。唐代的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龟兹城(今新疆库车东北)、庭州城(今新疆吉木萨尔东北)等,都修筑得非常坚固,驻扎重兵。尤其是碎叶城,为庭州刺史王方翼修筑,城“面三门,纡还多趣,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城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③。碎叶城位于中亚托克玛克,为唐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之一,均驻扎重兵,为唐代典型的军事城市。明代的边防城市更多,九边镇就是代表。一般所谓的九边镇就是指辽东镇(先驻今辽宁辽阳,后迁今辽宁北镇)、蓟州镇(驻蓟州,今河北遵化东)、宣府镇(驻今河北宣化)、大同镇(驻今山西大同)、山西镇(驻今山西太原)、延绥镇(驻今陕西绥德,后迁今陕西榆林)、宁夏镇(驻今宁夏银川)、固原镇(驻今宁夏固原)、甘肃镇(驻今甘肃张掖)。宣化在明初即设左、右、前三卫,并为谷王封地,城内筑有王府。永乐时置总兵官,军籍户口达 23 万户。城为方形,开有 7 门,东西各一门,北二门,南三门。谷王府位于全城北部中央。正统五年(1440 年), 城墙用砖包砌。大同城历史悠久,明初为代王封地。城内有代王府,位于全城北部偏东处。城为方形,四面各开一门,洪武五年(1372 年)徐达即把土城包砌为砖城。榆林原为一个小村庄,永乐时置榆林寨,正统时建榆林堡, 成化九年(1473 年)才移延绥镇于此,把城向北扩展,旧城称“南城”,新城叫“北城”。成化、弘治时分别修“北城”和“南城”,万历年间砌砖。该城呈西北、东南向的长方形,东倚驼山,西滨榆溪河,北有红石峡,南临泥沟河,形势险要。①除九边镇城外,长城沿线的县城也修筑得非常坚固,像右玉城、左云城等,均为砖城,并筑有瓮城、翼城(瓮城门外)和月城(右玉城城门外)。著名的山海关城、嘉峪关城,更固若金汤。山海关城依山傍海,形势险要,为扼控东北的咽喉,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洪武年间筑城,由七个堡城、十大关隘、数座敌台和一线长城共同组成的防御建筑群。以关城为中心,城外有护城河,设四门,门外有瓮城。在东西门外还筑有东罗城、西罗城,罗城与关城只有一孔之道。在关城南北各建翼城一座,其主要作用为屯贮粮草、军械和驻兵。在这个防卫圈之外,还有外圈防御设施。譬如,在喜峰岭上筑有威运城,高屋建瓴,在海滨筑有宁海城,重炮虎踞等①。嘉峪关城建于洪武五年(1372 年),嘉靖时重修。城南倚祁连山,包有清泉。关城呈梯形,西宽东窄。城楼、敌台、垛口包砖,余为夯土筑成,西、北、南筑有罗城,西边的罗城为凸字形,建有三层雄伟的高大城楼。城的四角建有砖砌的角楼和角台,东西城门外有瓮城。嘉峪关城防御体系严密,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②。清代设伊犁将军,伊犁筑有九城,即绥定、广仁、瞻德、

① 《水经注》卷 4《河水注》。

②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403-405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③ 《新唐书》卷 111《王方翼传》。

①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13、115、121 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

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25 页。

②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23 页。

拱宸、塔勒奇、惠远(将军驻地)、惠宁、宁远(今新疆伊宁)、熙春,均驻扎军队,互相支援。

仅从以上数例不难看出,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都有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驻扎重兵,设置军事机构,其主要人口也以军事人员和与军事人员有关的人口为主,其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实在微不足道。当然,中国的政治城市也往往设防,但军事功能并非居于主要地位。

  1. 文化城市

文化城市指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城市。但文化机构不能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必须依附于政治和经济,在地域分布上,不是位于政治城市之中,就是建于经济中心之内。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单一的文化城市,但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形成特殊的文化区域。齐国临淄的稷下之学,久负盛名,就是以稷门(南门)学宫为中心,形成重要的文化区,有“数百千人”

①。西汉长安城安门外,设有太学,“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王

莽执政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②,可见到西汉末年时,太学的规模很大,已形成专门的文化区。东汉洛阳的太学也位于城南开阳门外, 其遗址在今洛阳城东洛河南岸的太学村附近。东汉太学的规模比西汉更大, “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太学学生最多时达 3 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曾于太学门前立石经 46 块,为著名书法家蔡邕用八分体所书写,称为“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成为经书的规范化教本。每日观碑摹写者车马填塞,盛况空前。③曹魏正始年间又立石经 28 块,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即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的。直到西晋时,洛阳太学仍十分兴盛,学生仍“万有余人”。也就是说,洛阳城南这个特殊的文化区历经东汉、曹魏、西晋三个朝代,不仅时间长,而且规模宏大,成为洛阳城市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唐长安太学设在务本坊,隶属于国子监。务本坊位于皇城南安上门外东南,即今西安大南门外东南,恰好也位于西安城南。太学有博士 6 人,助教 6 人,五分其经,每经百人。④另外, 还设有国子监学、四门馆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均位于务本坊。不难看出,务本坊就是唐长安城内的专门文化区。就连唐代的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和思想文化的最高象征孔子庙,也都设在务本坊。⑤国子监领国子监、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北宋开封城的国子监、太学,设在朱雀门(内城正南门)外,过龙津桥向南东侧。尤津桥即朱雀门外蔡河桥①。宋代的国子监所辖除太学外,还有武学、律学、小学、宗学、书库官等②,均位于朱雀门门外, 同样是北宋开封的文化区。除此而外,北宋开封还有许多文化市场,热闹非凡。像每月五次开放的相国寺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 等③,以及遍及全城热闹去处的“京瓦伎艺”,都是特殊的文化区。

① 《史记》卷 46《田敬仲完世家》。

② 《三辅黄图》卷 5《太学》。

③ 《后汉书》卷 90 下《蔡邕传》。

④ 《新唐书》卷 48《百官志》。

⑤ 《长安志》卷 7《务本坊》。

① 《东京梦华录》卷 2《朱雀门外街巷》。

② 《宋史》卷 165《职官志》。

③ 《东京梦华录》卷 3、5。

元明清的北京,国子监仍是最高教育机关,位于城的东北部,即今天北京安定门内仍命名为国子监街的附近。明永乐元年置国子监于北京,利用元代旧址,设有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助教等,以国子学为最高学府④。清代的国子监仍依明代,设有博士、学正、学录、助教等⑤,使安定门内成为北京城主要的文化区。明清时代,北京外城有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即琉璃厂。位于西河沿南杨梅竹斜街的西面。这里以经营珍贵古旧书籍、文物字画、古碑拓本,石砚笔墨而闻名海内外。像最著名的荣宝斋就设在这里⑥,同时还有裱画店、帖套作、刻碑、刻图章等店铺。

地方城市中,凡省、府州、县衙门所在的城市,都有省、府州、县学, 也形成各自的文化区。像明清时代的西安城,书院门就是文化区。这里有关中书院(今西安师范)、西安府学、长安、咸宁县学、义学、文庙、碑林等, 形成西安城内的文化区。这个文化区还向东伸延到今东厅门街一带。这一带有长安、咸宁考院、西安府考院、崇化书院、社学等,都位于今端履门街以东。清代末年的关中大学堂,后改为陕西高等学堂,就是利用西安府考院建成的,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高级中学所在地①。省会城市如此,府州、县城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文化区。明清时的凤翔府,府学位于府治东南,凤翔县学位于府学之西,岐阳书院位于府治东,另外还有凤翔书院、凤起书院等,即凤翔城的东南部,形成凤翔府的文化区。明清时的扶风县学位于县治东,即文庙,也就是今天东街的初级中学,形成县城内的文化区②。由此可见,只要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区。

现代城市都辟有专门的文教区,成为科研、高等学校集中的所在,北京北郊、西安南郊都可以作为代表。北京北郊有中国科学院等全国最高的科研机构,西安南郊有数十所高等学校,形成各自的文化区。尽管全国还没有单一的文化城市,但陕西省的杨陵区则是一个县级文化科研城市,尽管还没有建市,但按照历史上县级以上城市对待,它是真正的文化城市。这里有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等许多大型研究机构,并有陕西省最大的农业科学会堂。

当然,城市分类除按职能划分外,还可以按政治权力的大小划分,即首都、地区统治中心城市、府州县城市等。还可以按地形特征或城市形态划分, 即山区、河岸、湖畔、海滨等,或方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即按城市形成的地形特点或城市形状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城市①。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按城市的规模结构把全国城市区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因为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单一职能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只有按人口指标划分大小比较合适。在我国,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 万至 100 万人为大城市,20 万至 50 万人为中等城市,20 万人以下为小城市,具有 10 万人的城镇才能升格为城市。就一个地区来说,城市的规模结构应该是大、中、

④ 《明史》卷 73《职官志》。

⑤ 《清史稿》卷 121《职官志》。

⑥ 刘德岑:《古都篇》第 262 页,西南师大出版社 1986 年版。

①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 9《学校》。

②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235《凤翔府》。

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58-162 页。

小相结合,即“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