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城市的规模

城市规模指城市大小上的差异,即城市的等级划分。现代城市规模是按人口多少来分级的,百万人口以上称特大城市,50 万至 100 万人口为大城市, 20 万至 50 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由于各国人口的多少不同,城市分级的人口标准也不一样。然而在古代,城市人口很少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不可能用人口多少作为城市分级的标准,只有用城的大小作为分级的标准。当然,城的大小也是不断变化的,但作为全国或地区一级政治中心的城都比较大,其他则等而下之。所以,从城的大小也可以区分城市的大小,而且也比较准确可靠,这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城市分级体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 中国古代城市分级的根据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这里的国指国都,因为西周的许多封国也就是一个城圈子,城既是国,也是国都。《疏》云,周亦九里城,则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诗·大雅·文王有声》篇《疏》云,《春官·典命》云:“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①,其国家宫室皆以命数为节。”《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为十二里矣。”《书传》云:“古者百里之国,九里之城,七十里之国,五里之城,五十里之国,三里之城”。《注》云:“⋯⋯或者天子实十二里之城,诸侯大国九里,次国七里,小国五里。”这里的十二里之城,九里之城,七里之城,五里之城, 三里之城,就是指的城的大小,即城的规模。同时也显示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奴隶主的地位越高,都城的规模越大,反之则越小。所谓十二里、九里、七里、五里、三里,都是指方形城的边长而言。按照周尺 19.9 厘米为一尺计

算,一里为 1800 尺,则十二里之城边长 4298 米,面积 18.47 平方千米;九

里之城边长 3222 米,面积 10.2 平方千米;七里之城边长 2500 米,面积 6.25

平方千米;五里之城边长 1790 米,面积 3.2 平方千米;三里之城边长 1074

米,面积 1.15 平方千米。西周的丰镐尚未发现城墙,城的面积尚难知晓。但

东周王城的面积达 8.3 平方千米,接近 10 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以

证明丰镐的面积也为 10 平方千米左右,《周礼》王城九里的记载是正确的。西周是发达的奴隶制社会,这种奴隶制的等级制确实是存在的,反映在

城市规模的大小上也就有了严格的区分,各个奴隶主都城的大小自有定制, 不能僭越。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地理条件有异,各个诸侯国的都城未必都如《周礼·疏》所言,略大或稍小都有可能,很难做到整齐划一。不过作为一种等级制度在城市规模上的反映,应该承认它基本上符合西周时代城市等级的划分与规模的大小。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的都城都已突破成规, 向规模宏大、壮丽辉煌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

  1. 城区范围广阔

从春秋战国起,中国城市的规模愈来愈大,主要表现在城区范围广、面积大,显示了中国城市的新规制。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即近代大工业、商业城市兴起以前。尽管持续的时间很长,但城市规模仍然

① 《周礼·春官·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三五等之命。也就是说,“命”为同等级的礼仪。

有等级之分,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大城市,而是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城市最多,大城市较少。虽然西周的城市等级制早已抛弃,但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以政治功能为主,政治权力的大小自然使城市就有了等级之分。凡是作为首都的城市,规模都大,其次才是省、府、州、县的中心,依次减杀。这种等级制的存在,虽然不像西周时代有严格的规定,但它都是客观存在,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基本特点之一。

东周的王城位于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面积 8.3 平方千米。齐国首都临淄城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有大小二城,小城镶在大城西南隅,合计面积15 平方千米左右①。鲁国首都曲阜城,位于山东曲阜市区,面积 12 平方千米

②。赵国首都邯郸城,位于河北邯郸市区,由宫城和大北城构成,合计面积

17.4 平方千米③。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由东、西两城构成,面积在 30 平方千米左右④。魏国旧都安邑,位于山西夏县西北, 外城面积 17.4 平方千米⑤。郑韩新郑城位于河南新郑县,面积 22 平方千米左右⑥。楚都郢也就是湖北江陵以北的纪南城,面积 17.75 平方千米⑦。秦都雍城位于今陕西凤翔城南,面积约 11 平方千米①。除此而外,一些小国的都城规模也很可观。位于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古城,面积 8 平方千米②;位于山东滕县的滕国古城,面积 6.25 平方千米③;位于河北蔚县的代国古城,面积 34 平方千米左右④;位于山东莒县的莒国古城,面积 25 平方千米左右⑤;位于绍兴市的越国古城,面积约 5 平方千米⑥,位于山东邹县的株国古城,面积 5 平方千米⑦;位于河南固始县的蓼国古城,面积 8.7 平方千米⑧;位于河南上蔡县的蔡国古城,面积 6.7 平方千米等等⑨。这些小国,虽然国力有限,但首都的范围都不算小,多数都在 5 平方千米以上。

春秋战国时代,相当于县级的城邑很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只有大县和郡城的范围比较大。位于成都市区的成都城,面积 2.25 平方千米;位于郫

县的郫城,面积 0.76 平方千米;位于邛崃的临邛城,面积 0.56 平方千米⑩;

位于河南宜阳县的宜阳城,面积 1.9 平方千米;位于山西芮城的魏城,面积

①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72 页、275—276 页、273 页、274 页。

②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72 页、275—276 页、273 页、274 页。

③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72 页、275—276 页、273 页、274 页。

④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72 页、275—276 页、273 页、274 页。

⑤ 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第 206—208 页。

⑥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72 页、275—276 页、273 页、274 页。

⑦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191—192 页、300 页。

①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 年 2 期。

②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44 页。

③ 《水经注》卷 25《泗水注》。

④ 《水经注》卷 13《灅水注》。

⑤ 《水经注》卷 26《沭水注)。

⑥ 陈桥驿:《论绍兴古都》,《历史地理》第九辑。

⑦ 《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第 206—208 页。

⑧ 詹汉青:《固始县北山口春秋战国古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3 年 1 期。

⑨ 尚景煦:《蔡国故城调查记》,《河南文博通讯》1980 年 2 期。

⑩ 《华阳国志》卷 3《蜀志》。

1.26 平方千米(11);位于河南扶沟县的曲洧城,面积 0.38 平方千米;位于河南濮阳附近的戚城,面积 0.09 平方千米(12);位于湖北秭归的夔城,面积

0.029 平方千米①;位于河南修武县的颓城,面积 0.026 平方千米,欑茅城, 面积 0.04 平方千米等等②。不难看出,郡和大县城的范围多在 1 平方千米以上,而小县城的面积多数不足 1 平方千米。

从汉代起,中国城市的规模和分级已经趋于定型,即首都最大,省、府州、县依次减小,下一级城市超越上一级城市规模的状况几乎是没有的,除非城市的地位升格,城市的规模才会随之升格。这是因为政治级别较高的城市,城内人口较多,机构复杂,需要修筑较大的城市。另外,城墙是一宗巨大的工程,修筑城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的政治等级愈低,财力也就有限,修筑大城既无必要,也无力量,故城市政治地位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的大小基本吻合。

秦咸阳城未发现完整的城墙,其规模大小尚难知晓。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城的西北,面积达 36 平方千米,为中国统一王朝都城的宏大奠定了基础。

东汉洛阳位于今洛阳市东,即白马寺东 1 千米处,面积 11.16 平方千米③。曹

魏邺城位于河北临漳县西南 17.5 千米处,面积 6.8 平方千米④。北魏洛阳外

城位于洛阳市东,面积 75 平方千米左右⑤。北齐邺都南城,位于曹魏邺城之

南,面积近 10 平方千米。隋唐长安城即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面积

84 平方千米。隋唐东都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面积 47.29 平方千米①。渤

海国上京龙泉府,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面积 16.11 平方千米②。北宋开封城

的外城,位于今开封市区,面积 37 平方千米③。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

古巴林左旗,面积 12.25 平方千米④。元大都城位于今北京市,面积近 50 平

方千米⑤。明南京城位于今南京市区,面积 55 平方千米⑥。明清北京城,即现

在的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内城(北部)面积 35.52 平方千米,外城(南部)24.64 平方千米,合计 60.16 平方千米。由此可见,凡是作为首都或陪都的城,范围都比较大,往往要大出省、府州城的数倍或二三十倍, 而且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在统一王朝的都城中, 隋唐长安城的规模最大,其原因是隋初修城时,可能准备迁徙人口以实京城。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经常迁徙人口充实京城,强本弱枝,以削弱地方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和全国的统一。但隋初并未向首都迁徙人口。炀帝即位以后,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炀帝迁“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

① 《水经注》卷 34《江水注》。

② 《水经注》卷 9《清水注》。

③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156、623—625 页。

④ 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第 137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年版。

⑤ 《洛阳伽蓝记》卷 5。

①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287 页。

②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156、623—625 页。

③ 李长付:《开封历史地理》第 17 页。

④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78、77—78 页。

⑤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78、77—78 页。

⑥ 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第 233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年版。

贾数万户以实之”⑦。因此,隋唐两代,长安城南部“耕垦种植,阡陌相连”, 被称为“围外地”,显得空旷、闲僻⑧。如果除去城南三坊(东西尽郭)之地, 长安城的面积并不是中国都城中最大的,而实际建成区面积最大的仍然是明清的北京城,可见首都越来越大毕竟是一种趋势。其原因是封建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京城人口愈来愈多,增大空间势在必行。

汉代以后的省、府州、县统治中心,由于政治权力的大小不同,城市的规模也就有了差异。凡是省、府州级的城,范围都大,县城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小。这是因为省、府州级的权力变化较大,而县的辖区却十分稳定,作为县的统治中心的城,范围也就比较稳定,变化很少。

蜀汉的巴郡城,位于今重庆市区,面积 4 平方千米①。唐代的晋阳城,位

于今太原市区西南,面积 13.49 平方千米②。扬州城位于今扬州市区,仅罗城

面积达 27 平方千米③。北宋大名府称为北京,位于今河北大名东北,面积 34

平方千米左右④。郓州城位于今山东东平,咸平三年(1000 年)重建,面积 4

平方千米⑤。明清西安府城即今西安城,面积 11.1 平方千米。开封府城位于

开封市区,面积 6.56 平方千米。彰德府城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面积 2.19

平方千米。南阳府城位于今南阳市区,面积 3.5 平方千米。苏州府城位于今

苏州市区,面积 14 平方千米左右。不难看出,作为省、府州的统治中心,城

的规模都比较大,多在 5 平方千米左右。尤其是作过省会的太原、西安、苏

州,其城区的面积都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唐代扬州城的范围比较大,显然是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

县的辖区有限,县城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小。明清时的陕西佳县位于山上, 面积仅 0.75 平方千米。上海市奉贤县位于长江三角洲,面积 0.4 平方千米。

浙江镇海县位于甬江口,面积 1.29 平方千米。山西平遥、太谷位于南北大道

之上,为明清时代的票号金融中心,前者面积 2.7 平方千米,后者面积 1.57

平方千米①。仅以上数例,已足以证明县城的面积也就是 1 平方千米左右。因为在方方百里地区②,1 平方千米的县城已能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机构,充分行使统治权力,并形成地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当然,从城墙发展的历史看,西周时才完全学会了筑城,但城的规模一开始就向宏大的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代,10 平方千米以上的城已比比皆是,更不要说两千年以后的明清时代了。筑城技术的成熟是城区规模宏大的基础。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主义,无偿剥削劳动力,是城越修越大的基本条件。中国人口多也为建城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供统治阶级调发和使用。

  1. 城市人口众多

人口是城市分级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城市人口愈多,城市的等级也

⑦ 《资治通鉴》卷 180《大业六年》条。

⑧ 《唐两京城坊考》卷 2。

① 《水经注》卷 33《江水注》。

② 刘德宽等主编:《十大古都商业史略》第 461 页。

③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 208—209、180 页。

④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628 页。

⑤ 乾隆《东平州志》卷 6。

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33、131、129、151 页。

② 《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

就愈高,反之,城市的等级也就愈低。就是近现代的工商业城市,尽管经济实力雄厚,但由于人口较少,城市的等级仍然比较低。现在看来仅以人口多少作为城市分级的标志并不科学,将来要不要以经济实力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尽管在城市兴起发展的初期,城市的数量并不很多,但城市的人口数量都相当可观,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首都的城市,由于有庞大的政治机构和驻扎军队,一开始人口就比较众多。商、周都城中有多少人口已不得而知。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首都的人口都比较多,最典型的莫过于齐国的临淄和魏国的大梁城。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之中七万户,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如果以每户五口计,战国时临淄的人口已达 35 万。因此,尽管临淄城的规模很大,由于人口众多,几乎是“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惟,举袂成幕,挥汗成雨”①。出于策士之口的人口数字当然不是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在没有人口统计数字的情况下,苏秦的话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说魏国的大梁城,城墙高大坚固,守城士卒众多,“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②。可见魏国的大梁城也是以人口众多闻名于世。大梁城处于中原水陆交通要道的中心,临淄城位于东西大道之上,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位于长江流域物资交流中心的楚都郢,人口稠密,被称为“车毂击, 民肩摩”的地方③。实际上,战国时代各大国都城的面积多在 10 平方千米左右,都已成为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因为国都以下的地方城市也都向人口众多的方向发展,名城大邑比比皆是。赵奢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 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 相望也。”④若按战国尺每尺 23 厘米计算,则三百丈之城,边长 0.69 千米,

面积 0.47 平方千米,一家按五口计,则三百丈之城有人口 15000 人。千丈之

城边长 2.3 千米,面积 5.29 平方千米,其人口也就是五万口左右。根据《墨子·杂守》,“率万家而城方三里”,则千丈之城并非万家之邑,而是数万家之邑。因为三里之城边长 1.035 千米,面积 1.06 平方千米,以 1 平方千米

之城可容万家,即 5 万口左右,5 平方千米之城,人口当在 20 万以上。那么

各国国都的人口当在 50 万之普。当然,仅按城的面积来计算人口并不科学, 但城大人口也就多却是基本事实。由此可见,战国时代各大国的都城人口都在数十万以上,奠定了中国都城人口众多的基本格局。

秦咸阳的人口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但从城区规模、秦国原有的人口和迁徙富豪来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秦咸阳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至今尚无定论。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完整的城墙,范围大小也就不好下结论。根据考古发掘,仅宫殿区就东西长达 6 千米, 其城市范围之大可想而知。秦咸阳确实宫殿林立,居室栉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宏伟壮观的大城市,人口众多,自不待言。据范文澜先生推论,

① 《战国策·齐策一》。

② 《战国策·魏策三》;《史记》卷 72《穰侯列传》。后者记载的城墙高度为“七仞”。

③ 《新论》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

④ 《战国策·赵策三》。

战国时代全国有人口 2000 万左右,秦国的人口当在二三百万之数①。既然如

此,咸阳人口较多也是完全可能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②,数字相当可观。若一户按五口计,仅这次迁徙的富豪就有 60 万人,更不用说咸阳原有的人口了。秦咸阳大约有 60 万人口已被大家所公认,以战国人口为基数计算,则咸阳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直到 14 世纪,伦敦才 4 万人,汉

堡才 7 千人,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已出现了 60 万人的大城市,其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城市人口不仅仅是城市等级的标志,而且与城市建设、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城市供应都有密切关系,很值得研究。

西汉长安城的人口没有准确记载,《汉书·地理志》仅记载长安县户80800,口 246200。长安城在长安县的辖区内,上述人口数字当然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由于长安城郊区属于上林苑,人口稀少,上述人口数字可以代表城区人口数。不过从长安城的范围来看,上述人口数字显然是太少了。就是每户按五口计,其人口数字也应该在 40 万以上。若再加上皇族、禁军、流动

人口,汉长安城的人口当在 60 万左右,绝不会比秦咸阳的人口少。

东汉洛阳有多少人口,不得而知。北魏洛阳外城的范围远较内战为大, 人口自然众多。北魏末年,孝武帝受制于高欢,西奔长安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魏分东、西。后来高欢又强迫孝静帝迁都邺城,“诏下、三日,车驾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①。可见洛阳及其附近有 40 万户,如果洛阳

城内按 20 万户计,洛阳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无独有偶,六朝时代的建康城,

到了梁朝时,市区范围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人口 28 万户,成为全国第一大城。28 万户也就是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唐代的长安城范围广阔,一般认为有 100 万人口,也有人估计七八十万,

或五六十万。我们认为至少有 100 万人。尽管《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府天宝元年领户 362921,口 1960188,领县 20。如果用 20 个县去平均,则每县只有 18146 户,98090 口,长安城由长安、咸宁两县分管,则两县合计有户 36292,有口 196180,而且还包括郊区人口在内,显然是太少了。《长安志》记载,长安、万年两县领户 8 万余,多于《地理志》,但仍然是太少了。唐长安城为国际性的大都会,禁军如云,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才是基本事实。贞观时迁突厥族近万家至长安①,也就是 5 万口左右,开元时“长从宿

卫”达 12 万人②,若再加上皇族、佛道僧尼、商人、留学生、留学僧和文武

大臣的家族,长安的人口绝不少于 100 万。汾阳王郭子仪的住宅占有亲仁坊的四分之一,家人 3000,“相出入者,不知其居”③,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隋唐以后,商品经济愈来愈发达,统一王朝的首都或陪都,其人口都在

百万以上,就连一些偏安王朝的首都,人口也超过了 100 万,繁盛无比。北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第一个开放形的城市,十分繁荣昌盛。《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崇宁户 261117,口 442940,平均每户才 1.6 人,显然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 168 页,人民出版社 1953 年上海重印三版。

② 《史记》卷 6《秦始皇本纪》。

① 《北齐书》卷 2《神武帝纪》。

① 《唐会要》卷 73。

② 《新唐书》卷 50《兵志》。

③ 《长安志》卷 8。

口数偏少。开封府辖有 16 县,如果按户计算,每县平均有户 16319,开封、祥符两县合计,也不过 32638 户,以每户 5 口计,两县的人口才 163190 人,

而且还包括郊区人口在内,显然偏低。实际上北宋东京的人口超过了 100 万, 比唐长安城的人口要多。因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又是中原地区水运的中心,仅从每年消费的粮食达 600 万石就可以证明开封的人口超过了长安,加

之太学学生人数众多,崇宁时达到 38000 人,而禁军之多更是空前的,北宋

末年禁军到达 82 万④,《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东京 80 万禁军的教头。《东京梦华录》从各个侧面记载了开封的繁荣,也反映出开封已成为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的独有风度,即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南宋虽只有半壁河山,但它的首都杭州却繁盛无比,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也超过了百万。据《咸淳志》,两赤县(指钱塘、仁和两县)城主客户有 186330,有口432046①,平均每户只有 2.3 人,显然口数有误。若按每户五口计,则杭州城的人口有 931650,也就是 100 万人。即“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

②。《都城纪胜·序》更说:“自高宗皇帝驻跸于杭,而杭州山水明秀,民物

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太平日久,前后经营至矣,辐辏集矣,其与中兴时又过十数倍也。”认为杭州比开封要繁荣数十倍,其人口也肯定超过了开封,当在 150 万左右。这与“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客贩往来,旁午于道”③,有密切关系。明初的南京城,据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统计, 人口 473200 人④。后来迁都北京,虽然失掉了首都地位,但仍处于陪都地位,

估计终明一代,南京的人口也超过了 100 万。明清的北京城,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都城,它的人口当也超过了 100 万⑤。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全国

人口超过 3 亿,首都的人口自然增加。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腐败,但官僚机构庞大,禁军更多,京城的人口也就相应增多。当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中国首都规模宏大,人口众多,自不待言。就是一般地方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也是人口集中的所在。战国时万家之邑已比比皆是,万家之邑也就是 5 万口了。譬如,智伯向韩康子请地,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

于智伯”,就是典型例证①。宜阳城方八里,材士 10 万,粟支数年②。秦末, 高帝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 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 ‘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③这里的三万户到底指县城人口还是县境人口,已不得而知,但从刘邦的口气看,应该指县城的人口。果真如此,则曲逆县城的人口已达到十几万,证明秦代有些县城的人口也是很多的。西汉时陵县的人口也很多,主要是人为的迁徙天下富豪

④ 《宋史》卷 187《兵志》。

① 《梦梁录》卷 18《户口》、卷 l6《米铺》。

② 《梦梁录》卷 18《户口》、卷 l6《米铺》。

③ 《梦梁录》卷 13。

④ 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第 282 页。

⑤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第 185、261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① 《战国策·赵策一》。

② 《战国策·东周策》。

③ 《史记》卷 56《陈丞相世家》。

于陵县,以强干弱枝的结果。西汉共设有七个陵县,即长陵、安陵、阳棱、茂陵、平陵县,均在咸阳原上,只有霸陵、杜陵县在渭河以南。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 5 千户④。实际上,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 6 万 1 千置茂陵县

⑤。《十道志》,旧志,茂陵宣帝时置,按武帝时已徙户居之,至宣帝时为县。

《汉书·地理志》,长陵县有户 50057,口 179469,茂陵县有户 61087,口277277,则上述万户之说当为县城人口,即长陵、茂陵县城各有人口 5 万左右。

秦汉以后,县的辖区已趋于稳定,县城的大小也就是 1 平方千米左右, 人口万户上下,三五万人。府州、省会城市的范围广,人口自然较多。清代末年,西安府城的人口 11 万多⑥,太原府城人口有 5 万左右①。工商业城市人口更多,清代的景德镇,“工役人夫不下数十万”,扬州的人口也应在数十万以上②。尤其是汉口镇,清代末年已逾 80 万③,成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大城市。不难看出,省、府州城的范围较大,人口也就比较多,而工商业城市, 则主要和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程度有关。也就是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商业的继续兴盛,人口会不断增多,甚至有些会迅速膨胀。

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人口众多闻名于世。这一方面同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城市一开始就规模宏大的重要标志。

  1. 城市规模宏大的原因

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是造成城市规模宏大的根本原因。城市一出现,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中心,建有一整套完整的统治机构和驻扎军队, 需要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城墙是防御工程,是统治者安全的基本保障,其范围的圈定,也就确定了城市的基本规模。由于要把与城市有关的人口都圈在城内,城的范围就不能不划得很大,城市规模大就不能不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作为首都和地方政治统治的中心城市,设置有完整的、庞大的官僚机构, 均有自己规模宏大的衙门和附属机构,占地广阔,自不待言。像汉长安未央宫达 5 平方千米,长乐宫达 6 平方千米,唐长安的宫城达 4.2 平方千米,皇

城达 5.2 平方千米,北宋皇宫 0.375 平方千米,明清北京紫禁城 0.7 平方千米,它们几乎与县、府州城的面积相当,加上其他附属机构,仅各级官僚机构衙门所占的地盘就十分广阔,城自然要修筑得很大才行。

与此同时,皇族人口众多,王府林立,也必须在城内占有地盘。佛道僧尼、传教士云集,各有自己的寺庙,占据的地盘之广更为可观。唐长安城有多种寺庙 150 余座,像慈恩寺分为 10 大院,章敬寺分为 48 院等等,都是一

个庞大的建筑群,其气魄几乎与皇宫无异。北魏洛阳城有佛寺 1367 座,占地

之广就更可想而知了。驻军众多,也需要建立许多兵营,像唐长安城禁军 12

万,北宋开封城禁军 80 余万,都需要占据一定的地盘。

④ 《长安志》卷 14 引《关中记》、《三辅旧事》。

⑤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 8《衙署志》、卷 4、5《地理志考》。

⑥ 《长安志》卷 14 引《关中记》、《三辅旧事》。

①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08、l55、149 页。

②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 108、l55、149 页。

③ 《汉口小志》引《懒园杂俎》。

在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工商业者政治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视为末业, 但他们都是真正的富有者。由于有金钱作后盾,富商大贾交通王侯将相,“上干王法,下乱吏治”①,其政治地位不亚于王侯将相,“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②。因此各个城市都有大批的手工业作坊和广阔的商业市场,工商业者在城市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清代苏州城的东半部,机户就不少于万家,织机约 1.2 万余台③,加上机工,其人口约有数万。商业利润对人们有更大的吸引力,正如司马迁所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④由于商业利润丰厚,出力少而获利多,自古以来经商的人数就十分可观,不畏艰险,走遍天下,形成庞大的商人阶层。就一个城市来说,商人在城市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市场的范围也比较广阔。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各占有两坊之地。每个市大约占地 1.4

平方千米,两个市就将近 3 平方千米,几乎与府州城的面积相当。市场繁荣, 人口众多,西市“浮寄流寓,不可胜计”①。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由于工场、市场广阔,工商业者众多,又必须把它们包入城内,城也就不能不建得很大。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旧的城区已被突破,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后来加筑城墙,使城区不断扩展。清代时济南城关厢商业发展较快,城外人口不断增多,咸丰年间,因捻军围攻济南,遂把东、南、西三面及北郊的大片土地圈进圩内,扩大了城区的范围。同治年间,为加强防御能力,改筑石圩, “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面,减圩之三”②,使城区大约扩大了一倍左右③。明代的北京城南为运河必经之地,商业发达,人烟稠密,为了首都的安全,嘉靖年间决定加筑外城,先筑南面。后来由于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也只完成了南面外城,也就是明清时北京的外城。明代加筑外城,使北京城区向南扩展了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商业发展是城区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城市规模宏大的基本因素。尤其是近代工商业占地广阔,规模较大,更需要修筑规模宏大的城墙。

中国城市是从农村派生出来的特殊的地理空间,始终与农村未能割断关系,城市居民中有相当数量就是农村人口,增大了城市的居住区,城区规模也就相应的增大。战国时,齐国的临淄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但城内居住有大批农民,而且多居住在城门附近,便于到城外去耕田④。实际上,就连统一王朝的著名都城,如汉长安、唐长安、宋开封、明清北京城内,都居住有农业人口,然后到郊区去耕田。这就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的老传统①。唐长安城内南部“耕垦种植,阡陌相连”②,自然是城内的农民去耕种。省、府州、县城中的农民更多,自不待言。像建国前扶风

① 《汉书》卷 76《王尊传》。

②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③ 《苏州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④ 《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

① 《长安志》卷 10。

② 《续修历城县志》卷 3《地域考》。

③ 《济南城市历史地理初探·附图》(油印稿)。

④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第 125 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① 《管子·大匡》。

② 《唐两京城坊考》卷 2。

县城北街、南街和西街,大都居住着农民,分别出北门、南门、西门去耕田, 就是典型例证。正因为城市人口并非单一的居民,而有大批的农业人口,增大了城市人口数量,城的范围也就相应的增大。

当然,造成中国城市规模宏大的原因很多,除上述原因外,也同中国统治阶级不爱惜民力、好大喜功的主观因素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