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州城

明代合宋代三城为一城,并把城向北扩展,在城南因宋南城建筑新城。明代把城向北扩展,因元城低隘,故辟东北山麓,沿越秀山向北展出。新城的修筑,完全是为了把城外新兴的商业区包入城内。扩大了的广州城,北上越秀山,南至海,东到今大东门,西限西濠,西关发展为十八甫商业区。随着三城合一,城内布局也有较大变化。

主要军政机关设在城中部偏北处。如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广东都司, 以及位于都司东的左卫、前卫,都司西的右卫、后卫等,都在惠爱街以北。街南还有断事所、按察司、宝泉局、五羊驿、永丰仓、盐仓等。番禺县县学位于城的东北隅。文庙位于城的东南隅。察院、军器局、南海县及其县学位于西城中部。永丰仓、光孝寺位于城的西北隅。钟楼位于城的东南隅。布政使司所在也就是越王宫,位于今财政厅一带。广东都司所在也就是清代的广东巡抚衙门,即今人民公园。街道格局大都为东西、南北向,但“丁”字形街道很多。商业区主要在沿江一带的新城区,以濠畔街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最多。

清代的广州城位于越秀山与珠江之间,东西以濠水为界,基本因袭明代规模。但珠江沿岸沙地日广,故增建翼城。由于珠江沿岸商业繁荣,人口大增,在明城的东西两侧修建翼城,犹如鸡翼,故又称鸡翼城。清代广州发展最快的为西关平原,即由西濠到小北江之间的低洼地得到了开发。清代西关最早的商业区为十八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兴起的原明代商业街圩。也就是从西城墙外的西北角起,沿西墙外向南一直到达西南角,再折向西南到达今天大观河边,呈东北、西南走向,伸延数里。清代广州的织造业很发达,其主要机房区也在西关。据说,明末清初已有机户 2500 多家,形成专门的纺织手工业区域,街道也多以织造为名,如锦华大街、经纶大街、麻纱巷等。其分布区主要在第六、七、八甫和上九甫一带,即位于城外西南地区。随着工

③ 《蒙兀尔史记》卷 76。

④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431—432 页。

① 马得志:《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考古》1960 年 5 期。

商业的发展,富商大贾和资本家在西关开辟了高级住宅区,即宝华路、宝源路住宅区,位于伴湖东南一带。这一带的街道经过规划,均为东西、南北向, 犹如棋盘,十分整齐。清代在城西南的西濠口以北,形成官办洋商的特殊区域,即十三行。十三行的名称明代已有,即后来的卖办资产阶级。他们垄断对外贸易,十分富有。十三行街是洋行兴起后开辟的新街,大都呈南北向, 直达珠江沿岸,显然是为了对外贸易方便。其中怡和大街、同文街、同兴街、靖远街等,仍为今同名街或路。

清代在西关另外开辟的一个区域就是沙面。沙面位于西关平原南侧,为珠江岸边的河滩地。由于水路交通方便,遂成为广州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后来的英、法租界就在沙面,英在西,占地 211 亩,法在东,占地 53 亩。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小街五条。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使沙面成为一个特殊的区域。①

清代广州的发展主要在西郊,是和西郊平原广阔、交通方便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