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城

太和十七年(493 年)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仍然以汉魏洛阳为都。但这时的洛阳城已荒废了 180 年之久,残破不堪到了极点。孝文帝到洛阳后竟无立足之地,只好住在金墉城①。为出入方便,在金墉城南新开一门,即承明门,使汉魏洛阳城成为 13 门。

北魏洛阳城实际上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在重建以前,曾派蒋少游等访问南齐建康城,“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故南朝人认为,“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②。实际上北魏洛阳城也是创新,并非简单模拟。

宫城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偏西处,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设置了单一的宫城。东西宽 660 米,南北长 1398 米③,面积 0.92 平方千米,被阊阖门与建春门之间的东西街道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苑区,以太极殿为正殿④。“在今金村南,以俗呼‘金銮殿’的南北 60 米、东西约 100 米的高地为中心,围绕成组的基址,这里应是北魏主要殿堂的所在”。“金銮殿”南 500 米处,称为“午门台”,“应是宫城南门阊阖门的遗址”⑤。直通宫城南门的干道称铜驼街,因“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⑥,故有此名,这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在宫城之南还有一条横线,与西阳门、东阳门

① 嘉靖《彰德府志》卷 8。

② 嘉靖《彰德府志》卷 8。

① 《洛阳伽蓝记·序》。

② 《南齐书》卷 57《魏虏传》。

③ 《魏书》卷 7 下《高祖纪下》。

④ 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文物》1978 年 7 期。

⑤ 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文物》1978 年 7 期。

⑥ 《水经注》卷 16《谷水注》。

相通,使宫城处于丁字形干道的北端。重要衙署都布设在铜驼街的北段,隔横街与宫城相望。御道西还有永宁寺,寺塔高 90 丈,耸峙入云。宫城以北为华林园,景色如画①。

内城也就是汉魏洛阳城,除重建宫城外,又兴建了许多寺庙,著名的永宁寺就在铜驼街之西,其他基本上依如汉魏之旧,变化不大。

外城是北魏新建的。“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 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②对于北魏洛阳外城的大小,历来都有争论,主要是杨炫之所说的 20 里和 15 里之里,到底是道里之里还是闾里之里。一种意见认为即道里之里③,一种意见认为即闾里之里

④。按照考古发掘所复原的北魏洛阳城图⑤,应为道里之里。也就是说,北魏

洛阳外城与里城的方向相反,由南北向的长方形变成了东西向的长方形。对北魏洛阳城里的多少也有不同记载,除杨炫之的 220 里外,还有景明二年(501 年)“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⑥,“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的记载⑦。据宿白先生估算,按东西 20 里,南北 15 里的规模,也只能布设

300 个里坊,除去道路、宫殿、庙社、府曹,以 220 里之说比较接近实际①。

这 220 个里坊主要分布在外城,十分整齐。其称呼可以里相称,也可以坊相

称,均见于文献记载。里为方形,方 300 步,或周长 1200 步,开四门,有十字形街道。里坊整齐,有里正二人管理,制度严密,其目的就是便于维护社会治安,使“奸盗永止”②。

北魏洛阳设有三市,东西两郭的市都设在距离洛阳旧城 3 里外的地方。西郭市“周回八里”,名大市,在白马寺东。经考古发掘,大市范围内的瓦片堆积层,有的地方厚达 2 米,证明大市十分繁荣③。“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

④可见大市的繁荣带动了周围里坊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市为中心

的经济繁华区。西郭市即汉魏马市,亦称小市。建春门外石桥南“有魏朝时马市”⑤,“即中朝牛马市”,证明马市在北魏时称牛马市⑥,为牲畜交易市场。南郭的市名四通市,在旧城宣阳门外。“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

① 《水经注》卷 16《谷水注》。

②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 5《城北》。

③ 劳干:《北魏洛阳城的复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廿本上册。

④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第 350 页《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⑤ 《洛阳历代城池建设》第 34《图·北魏洛阳城复原图》。

⑥ 《魏书》卷 8《世宗纪》。

⑦ 《北史》卷 16《魏太武五王·广阳王建附子嘉传》。

① 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注》。

② 《北史》卷 16《魏太武五王·广阳王建附子嘉传》。

③ 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

④ 《洛阳伽蓝记》卷 4、2、3。

⑤ 《洛阳伽蓝记》卷 4、2、3。

⑥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80 页《校》。

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商胡贩客, 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⑦。由于四通市位于洛水浮桥永桥之南,水路交通方便,又靠近四夷馆,来洛阳经商的各国商人无不云集于此。伊、洛之间为四夷里,主要居住外国客人,“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①,已成为洛阳城南最繁华的所在。

北魏洛阳城既改造了汉魏洛阳旧城,又新建了外城,宏伟壮观,布局整齐,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里、外城的佛寺达 1367 所,皆建筑宏丽,也为洛阳城增添了光彩。其具体位置,见《洛阳伽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