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建康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位于今南京市区。今日南京市最早称为金陵邑②,据说楚灭越后,为镇压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六朝的建康城位于今玄武湖以南地区,为孙吴所建。孙权自武昌(今鄂州)迁都秣陵,改为建业,即建功立业之意。诸葛亮使吴至建业,称这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③,证明建业山川形势险要是孙吴迁都的主要原因。“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以孙策府第改为太初宫,“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④,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地区。在城西南凿渠, 引秦淮河北抵仓城,仓城位于东晋南朝建康宫西华门内道北。

太初宫周回五百丈,正殿曰神龙,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西各三门,北一门,共开有 12 门⑤。孙皓建昭明宫,周五百丈,以赤乌殿为正殿①, 位于太初宫之东,即大城中部地区。东晋时,苏峻之乱,“宫室皆焚毁”, 重修新宫,“署曰建康宫”②。这就是东晋南朝的皇宫,位于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区。宫有五门,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正对大城宣阳门,两门之间为御道, 即全城的中轴线。建康宫一名苑城,亦称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为固。台城内有华林园③,位于北部,风景如画。

由于孙吴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并未建成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直到南齐时才有所改变。建元二年(480 年)“五月,立六门都墙”④, 从此以后,建康城才固若金汤。在此筑城以前,不仅城不完固,城门也多为竹篱门,缺少防御能力。“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 ‘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⑤六门指建康城的六

⑦ 《洛阳伽蓝记》卷 4、2、3。

① 《洛阳伽蓝记》卷 3。

② 《建康实录》卷 1。

③ 《建康实录》卷 2《太祖下》。

④ 《建康实录》卷 2《太祖下》。

⑤ 《建康实录》卷 2《太祖下》。

① 《建康实录》卷 4《后主》。

② 《建康实录》卷 7《显宗成皇帝》。

③ 《太平寰宇记》卷 90《升州》。

④ 《南齐书》卷 2《高帝下》。

⑤ 《南齐书》卷 23《王俭传》。

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这条御道,实际上就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东为开阳门。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 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①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 5 里余,即边长 2.077 千米,面积 4.31 平方千米,范围比较小。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②。在建康城外, 还有许多小城,以东府城、西州城最为著名。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③。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证明建康城的范围比较小,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当然,也有加强防御的意义,战争年代可以互相支援。不过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实际上,早在孙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④。也就是说,孙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⑤。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①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孙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城东南的东府城, 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②。

孙吴建业城有二市,即建初寺前的大市和东市③。而凿句容(今江苏句容) 中道,至云阳(今江苏丹阳)西城,以通吴、会的破岗渎,为建业东南的主要水运交通线,沟通了长江和秦淮河,上下 14 埭,“通会市,作邸阁”④, 也是主要的商业区。市场兴旺发达,“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轻

① 《建康实录》卷 7《显宗成皇帝》引《地舆志》。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 20《台城》、《东府城》、《丹阳城》、《白下城》、《江乘城》;《吴都赋》;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

③ 《读史方舆纪要》卷 20《台城》、《东府城》、《丹阳城》、《白下城》、《江乘城》;《吴都赋》;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

④ 《建康实录》卷 2《太祖下》。

⑤ 《太平寰宇记》卷 90《升州》。

① 《吴都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 20《东府城》;《太平寰宇记》卷 90。

③ 郭黎安:《试论六朝时期的建业》,《中国古都研究》第 1 辑。

④ 《建康实录》卷 2《太祖下》。

舆案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乘时射利,财富巨万”⑤,货物繁多, 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

东晋南朝称建康市。刘裕破后秦,“执姚泓归于京师,斩于建康市”⑥。这里所说的建康市是指哪一个市, 已不得而知。据说城内有四市⑦。孙吴时从御道南端的朱雀门南渡淮(秦淮河),“名为大航门”,朱雀桥“亦名大航桥”⑧,就是商业兴盛之区。东晋时“新作朱雀浮桁”⑨,也就是以舟船所做的浮桥,证明这里仍为交通要道,商业依然兴盛。到了南朝梁时,建康城达到鼎盛时期,其市区范围东西南北各 40 里。“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 东西南北各四十里”①,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其市场区主要在秦淮河沿岸,“市廛列市,埒于二京(长安、洛阳),人杂五方”②,“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③,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淮水即秦淮河,为通长江的重要航道,又横贯建康市区,自然形成重要的商业市场区。六朝时的建康城,市场已分散分布,数量众多,证明自东晋南渡以后,长江下游的社会经济已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繁华区域。

一般居民区也称作里,建康到底有多少里,如何划分已不得而知。梁大通三年(537 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县④,证明建康城外的里范围很大, 可以划分为一个县。

南朝的建康城与北魏的洛阳城一样,也是佛寺林立。梁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资产丰沃”⑤,成为建康城的一大特色。这些寺庙都分布在什么地区,难于备述,而梁武帝舍身的同泰寺,也就是今天南京市的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下,即南朝建康宫以北。另外还有栖霞山的栖霞寺、城南花漉岗的瓦宫寺和道场寺也很有名,法显就曾在道场寺译经⑥。

经考古发掘,六朝宫殿台城,位于鸡笼山南乾河沿北,其范围大约在珠江路(南)、北京路(北)、中山路(西)与成贤街(东)之间,周长 4 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