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济南城

明清济南城基本上承袭了前代城垣,城周十二里四十八丈,受地形因素的制约,城垣略成正方形。开四门,南门名历山门,西门名泺源门,北门名会波门,东门名齐川门。北门是水门,城内大明湖水出北门入护城河。东、西、南三门皆有瓮城,设重关。

从历史沿革看,由于济南城市东西两子城长期并存,官署也相对集中于两子城范围内,形成西南和东部两大官署区,而两子城以外的地方则成为普通居民区。随着城市政治地位的升高,各级官署相继迁入,传统布局被打乱, 因此只能是见缝插针,或强占民居,或迁移寺院加以改造来安置日益增多的官署衙门。明初,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济南府沿用了元代的旧府治。洪武三年(1370 年),“敕海内郡县皆建公署以骇众观”①,于是“因今驿舍之在浮图开元寺者祓而耸之⋯⋯为屋千余楹,屋瓦鳞集,器用毕具”②,若除去城北大明湖,新建的济南府治恰好在城区中心,即今天省政协所在地。以济南府为中心,官衙错列布置,散处四周,如按察司和运署司在府治东部近城墙处,历城县治在府治北,布政司在府治西北,山东都指挥使司在府治西,巡抚都察院在府治西南隅。而民居则交错其间。

天顺四年(1460 年)封皇子朱见鳞为德王,移藩于济南,在城内府治西面占据了包括今珍珠泉在内的大片土地修建王府。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这座王府被破坏,清代经过整修后成为巡抚都察院。今天的省人大会址就是德王府所在地。明清济南既为山东省会,又是京师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驻有重兵。根据《历乘》统计,明崇祯年间,济南驻军共有 7000 余名。军队驻扎在城南。明朝巡抚杨俊民在南门外二里处创建演武厅和武场, 修建军舍,“厅后有堂,堂侧有厢,厅前为露台,台之前为将台,厅、台之间为教场”③。南门外至今有南营、教场、演武厅、后营房等地名。军队的指挥机关也设在城内南部,南门内有参将府(在府馆街)、武库(在武库街) 等。城北部的大明湖是园林风景区,在明清时期多次整修,创建了一大批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明清济南府儒学修建在湖的南岸,《府志》称“规制宏丽,儒林之巨观也”①。另外至道书院(后改为学道书院)也在湖岸上。清代济南府有广丰、广储两座粮仓,都建在城东南隅。以济南府治为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东、西、南三城关均形成商业街市,其中西关不仅商业最

② 《武汉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① 嘉靖《山东通志》卷 15《公署》。

② 嘉靖《山东通志》卷 15《公署》。

③ 燕相:《重修演武厅记》。

① 康熙《济南府志》卷 16《学校》。

兴盛,店铺林立,而且也是手工业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济南北郊多水,南面近山,东西往来必穿城而过,深刻影响了城市道路系统。但东西二城门并不相对,无直道相通。西门大街向东延伸至东城墙根,与东门内南侧马道相接,东门大街向西延伸至鹊华桥,过桥就是大明湖。南北二门也不能直接贯通,南门大街和西门大街呈丁字形相交,以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和南门大街为全城的主干道。 次级道路就是沟通南、西、北三城门的马道以及南北向街道。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城有五处马道,南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东侧,东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南侧,西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南侧,北门内有一条,在门东侧。这几条马道,多与顺城街巷相通,形成城内的环形道路。城南则“历山千佛诸峰,蜿蜒相接,山径曲折,车马不通”②。而北部河道纵横,北门为水门,只有水路交通,故陆路交通多取道西门。从南方的泰安,西南方的张夏,西北方的齐河来济南,都要经西门入城。明清济南最重要的水运码头在西关。泺水自古有舟楫之利, 以趵突泉为重要码头。直到齐王刘豫开凿小清河,趵突泉又成为小清河源头和盐运的重要码头。泺水不仅作为小清河的上游,而且沟通大清河,承担着繁重的海盐运输任务。

近代,济南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同治年间,修筑石圩,确定了济南城区的新边界。城区轮廓大致成菱形,长对角线穿过齐川、泺源二门。城市重新呈现“母子城”形态,老城成为内城。石圩“门七,曰岱安,曰永固,曰永绥,曰永靖,曰永镇,曰济安,曰海晏”

①。外城的布局未经过统一规划,显得零乱,斜街曲巷很多。三条关外大街构

成外城的骨架,城区沿关外大街布设,城门的位置和关外大街的走向基本上决定了外城的轮廓和布局大势。街道的走向受关外大街和护城河走向的制约,以水源和城门为中心呈辐射状。从城市总体职能结构看,老城是城市的核心,以政治职能为主,外城以经济职能为主,市场活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街巷。商业区的分布呈多层次,其中心在老城区,围绕官署分布。外城区以农贸市场为主。手工业重心在外城区,西门外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商埠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和“提挈工商”的背景下开辟的,位于城西郊。开埠后“准各国洋商华商于划定界内租地而居”②,商埠内设有华商贸易处、华洋贸易处、西人住家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和菜市等。商埠一开始就有统一规划,完全抛弃了封建城市的高墙深垒,封闭保守的布局方式, 采用现代城市的开放格局。街道规划合理,经路走向顺应山脉和河流,平行于胶济铁路。纬路相间南北垂直。这样既避免路线斜交锐角和交叉过多的矛盾,又能得到平坦而且较适宜排水的地面。道路网能基本上顾及到老城区和对外交通道路的衔接,如经一路东接迎仙桥,西通齐河大路;经七路东接杆石桥,西通长清、泰安大路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日趋活跃,老城区布局也发生变化。为加强老城内外交通联系,清光绪末年,济南老城增开四门,即坤顺、乾健、艮吉和巽利。八座城门的分布以西城墙最多,达 3 门。泺源门水陆辐凑,交通繁忙,故开坤

② 孙点:《历下志游》之六。

① 乾隆:《历城县志》卷 5《地域考》。

② 《续修历城县志》卷 3《地域考》。

顺门为其分流。老城内居民区向北推进,泺源门偏南,给北部居民出入城市造成不便,故开乾健门,与齐川门相对。城东南部官僚旅邸聚集,又是粮仓和贸易市场四隅头的所在地,故开巽利门, 与泺源门相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