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原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潘美在阳曲县唐明镇修筑的太原城,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土城。城由内外两重构成,内城称子城,外城称罗城。子城开设四门,南门而外,其他三门依次叫子北、子西、子东。罗城也有四门, 东门朝曦、南门开远、西门金肃、北门怀德。

宋太原城在布局上体现了唐以后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内坊市已没有唐代以前明确的界限,市场沿街分布,有人认为今天“太原城区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街、菜市街、麻市街,这些地方就是宋代的米、柴、菜日用品的市”①。宋太原城大部分街道都呈丁字形,这种丁字形的街道给城内布局打下深深的烙印,一直影响到今天太原城市的交通和建设。元好问有诗云:“君不见系舟山上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据说,“当这城修筑的时候,为了钉破‘龙脉’,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因为‘丁’、‘钉’同音”②,认为丁字街是封建统治者相信风水有意所为。但另据史料,唐明镇在潘美筑城之前就已形成街衢巷陌,具有一定规模。唐明镇原有晋文公庙,宋平太原后三年,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州治”③。后筑子城,“南门有河东军额因唐旧也,鼓角漏刻在焉”④。太原城“父老相传,今振武门内四神阁即唐明镇之前街,大关帝庙乐楼下之砖洞,其后街也”⑤。这就说明,潘美筑太原城是利用了唐明镇的原有建制, 稍加整治而已,丁字街可能为唐明镇的旧有建制。

① 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附图》,《历史地理》1988 年第

6 辑。

① 郝树侯编著:《太原史话》第 25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

② 郝树侯编著:《太原史话》第 25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

③ 《老学庵笔记》卷 9。

④ 《永乐大典》卷 5201《太原志》。

⑤ 道光《阳曲县志》卷 15。

宋太原城在布局上因势利导,并州州署就利用了原有的晋文公庙故址, 位于城的北部,后来修筑子城,将州署包入,形成了政府衙门集中的地区。一般居民散布于外城,市场沿街分布,主要集中于城的南部。宋太原城军事地位重要,驻有重兵,淳化三年(992 年)修筑的南关城,东西墙接大城, 用来驻扎军队。为了防止洪水对城的袭击,宋太原城西沿汾河筑有堤防,并广植柳树,形成以堤防、柳树、水面,包括彤霞阁、林华堂、四照亭、水心亭等设施的“柳溪”风景区,据记载,“每岁上巳,太守泛舟郡人游观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