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晋阳城

唐代晋阳城 - 图1唐代晋阳城跨汾河而建,由西、东、中三城组成。从军事防御角度看, 西、东二城跨河相连,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整体防御能力。从城市总体布设的形式上看,三城呈“ ”形,中城在汾河之上,建有城楼、阁等,所谓“双城汾水流”④,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浑然一体,增加了城市布局上的优美景观。

唐代晋阳三城共有 24 座城门,但能确指的有西城东北门名大夏门,东南门名延夏门,东有东阳门,北有玄德门,西有西明门,此外西门有一水门, 为晋水入城之通道。

唐代晋阳城与当时许多城市一样,城内采用坊市布局。城内各个地域之间界限分明、条块分割,高墙将坊与坊、坊与市之间彼此隔开。以街鼓为号, 坊门、城门的开启关闭均有一定时限和规定。城中设有固定的市场,《资治通鉴》记载,僖宗乾符五年(878 年)“昭义兵大掠晋阳,坊市民自共击之, 杀千余人”①,但市场位置已不得而知。

唐代晋阳三城在布局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西城历史悠久,缺少总体规划,城市街巷窄小,难于分辨方向。据记载,北周军队攻晋阳,入东门,周武帝“崎岖仅得出”②。西城是唐代晋阳城的主体,政府衙门机构主要集中于此,如河东都虞侯、并州长史等衙门,也是晋阳县治所在地。晋阳宫居城西北,唐代称“宫城”,仍是北都的政治中心。《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曾诏人密谋起兵,“使世民伏兵于晋阳宫城之外”,起兵后命齐王元吉“留守晋阳宫,后事悉以委之”③。东城是太原县治所,中城是联结西、东二城的纽带,也称连城,即“跨水连牒”。中城跨汾河之上,由楼、阁、桥梁组成,水从中城流过,仿佛“吴阊”。中城直接沟通西、东二城的“巷市”、外郭,将隔河二城连结在一起,实际上是一座以桥梁为主的过渡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