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阳城

明洪武年间,南阳卫指挥佥使郭云来宛,重修宛城。重修的宛城,城内街道坊巷颇为整齐,东西南北四门,都有通街大道。有通淯、通贤、护卫诸街。永乐二年,按亲王府仪制,在通淯街兴建唐王府,营造宫室。明成化《河南总志》记载:“唐王府在南阳城内通淯街,永乐二年,以南阳卫改建”。通淯街即今天的和平街,唐王府正好位于南阳城的中心,它南依南阳府、县治,东邻南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大街长春街,尽占优势。王府城几占南阳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王府城的建成,使南阳成为城中有城的格局。明代, 亲王以嫡长袭而封,诸子封郡王。从明唐宪王(藩王)琼炟起,宪王、庄王两世分别于成化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郡王府九座,九府俱在城的东、西、南三面②,“邸第下天子一等”①。另外,城内还有端王朱磺诸子七座王府,加上位于城西南隅的南阳府、县治,和位于城东北隅的南阳卫及其所属机构, 南阳城的“邸第相望,将军、中尉、宗室半居民”②,南阳城几乎成了一座王府城。就是大校场也被设在城东门外③,今天仍称作校场。城内市场沿街设铺,以南长春街为最盛。

南阳城东关,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成为南阳城关最繁华的商业区。城区内道路呈东西南北纵横交叉的网络系统,与内城相似。主要街道有豆腐街、书院街、官驿街等。以官驿街为主的东关南部和以豆腐街为主的东关北部, 是东关南北两个商业集中地。官驿街因靠近白河码头,客商众多,商业主要为客栈、小吃馆等。豆腐街主要经营豆腐。商业区内无高大突出的建筑物, 主要为一些民居住宅。明代南阳城南关商业也比较活跃,居民也逐渐增多, 但远不如东关发达。城的西、北二关为一些零散的建筑和民居,还谈不上有市场。

明代,南阳城区寺观、学校众多,成为南阳城平面布局的一大特色。由于藩王府占地广阔,寺观、学校只能是见缝插针,甚至建于城外。建于城内的寺观、学校有南阳府城隍庙、八腊庙、弥驼寺、崇善寺、南阳县学等。原在城内的南阳府儒学因迫近唐王府而于永乐七年迁建于东门外④。

清代曾三次修葺南阳城。城仍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区道路呈三经四纬的网络结构,这些道路将城区划分为 12 个方块,城区平面结构呈棋盘形。城的西南仍为南阳府和南阳县治所在地,南阳府衙占地广阔,建筑众多,富丽堂皇。整个建筑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围绕南阳府治、县治周围有南阳镇总兵署、左营都司署、城守千总署和察院。明代位于城东南西三面的诸多王府,清初废弃,有些被改为官署。如位于城东门内的文城王府,清代为左营游击署、右营千总署、都司署;原明唐王府内的承运殿,清初改为府学。城的西北隅

① 《济南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② 嘉靖《南阳府志·官署》。

① 光绪《南阳县志》卷 1《藩王表》。

② 光绪《南阳县志》卷 1《藩王表》。

③ 嘉庆《南阳府志》卷 3《建置》。

④ 嘉靖《南阳府志·官署》。

原明代的假山,仍为南阳城内一个制高点。

清代,白河航运繁忙,南阳商业兴盛,城内商业沿街设铺。城的东北隅、东南隅因靠近南阳城两大繁华商业区,商业比较繁荣。如城东门内以北有江浙会馆,为江浙商人的总会所在。清代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也在城的东北隅, 今天的粮行街就是清代粮行的所在。城东南隅的长春街,南门大街有干道直通白河码头,商业尤为兴盛。在东门内以南还有当铺,其资本雄厚,经营范围广,生意非常兴隆。

由于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外居民日益增多,同治二年,南阳知府傅寿彤环城筑郭,并划郭为六段,俗称六关,即大东关、大南关、小东关、小西关、大北关、大西关。六关主要为民居①。大东关和南关各有自己的白河码头, 商业比较繁华。大东关的南部仍为宛城驿所在②,以官驿街为主构成大东关南部主要的商业区。小西关、大南关、小东关合称南关。由于南关码头过于繁忙,便在寨门内侧建一新街,新街成为水陆货物重要的集散地,商业尤为兴盛。由于南阳丝绸业的发展,在新街的东端沿南北走向出现了一条专门经营丝绸的街道,铺面相接,生意兴隆,因此亦叫丝绸街。南关不但是清代南阳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而且也是南阳城手工业集中分布区,丝织业最为兴盛, 南关新街两旁,“轧轧机声响彻街巷”。清末,又在新街北建蚕厂和面粉厂①。在城区寺庙分布中,尤以南关为最多,远远胜过城内和其他诸关。

南阳城外西南的卧龙岗,相传为诸葛亮隐居之地。岗高清爽,上有松柏相映,下有白河如带,环境幽雅。岗上的诸葛书院、武侯祠历史悠久。直到今天,卧龙岗仍是南阳的旅游胜地。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