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江城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碑,高

2.48 米,宽 1.4 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 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是我国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为我们研究宋代平江城的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的驻地。从宋刻《平江图》来看,平江城有大城和子城。大城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 年)大修后的面貌, 南北长约 4.5 千米,东西宽约 3.5 千米,周长约 16 千米,面积约 15.75 平方千米。城垣高二丈四尺,厚三丈五尺,因袭五代吴越城规模。宋平江城共开 5 门,门上有楼。东门为娄门、葑门,北门为齐门,南门为盘门,西门为阊

① 《扬州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门,其中盘门设有瓮城。城西南的胥门因废弃改建为姑苏台。城墙四周还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墙外就是宽阔的护城河。另外,还有各城门旁的水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 1.5 千米,东西宽 1 千米,周长约 6 千米。子城城墙与大城城墙平行,墙身里外,雉堞全用砖砌,南对平桥,北望阎桥,东临贤至桥,西近金母桥。子城的布局沿袭了唐代建制,分大厅、住宅、公干和郡囿四个部分。宅堂后是大花园及绍兴十四年(1144 年)王映重建的“齐云楼”,左右侧是府军政机构及库房、作坊、校场等。

平江城内道路为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纵贯的直街 7 条,

西城 4 条,东城 3 条。其中以比较居中、靠近子城的第四直街(今人民路) 最为繁华,是全城的干道。第四直街北起香花桥,南对报恩寺。此街乐桥东西有东市和西市。乐桥以南至饮马桥之间有市楼 5 处①。饮马桥南是沧浪亭、韩园和府学。第四直街,从北到南,有许多“河桥、塔、坊、楼、庙宇、商店和园林建筑物,左右前后,错落布置,变化多端,组成立体轮廓极为丰富的城市街景”②。以第四直街为枢轴,向东西两侧延伸,则直街的繁华程度递减。如第五直街(今临顿路)兴起较晚,北端的临顿桥一带,晚唐时“旷若郊野”③。第七直街(今谷仓街)已临护城河,是军营所在。城内横巷多濒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 宋时有坊 60①。北宋时期,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从平江图碑看来,大多数坊都横跨大街,显然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已②。横巷既然是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也形成一些商业性大街。但这些商业性的横巷,因缺乏支巷,其吸引范围远不及南北向的直街广,大部分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转变为居住区,如乐桥、绣锦坊等。只有个别的几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繁荣。如观前街、干将坊的东市,铁瓶巷的西市。

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内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从《平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行”往往座落在横巷中,如和平坊(今西美巷)的半行等③。

苏州城内的南北两隅,历来比较空旷。从宋《平江图》来看,在第一横街以北,除齐门大道两侧外,没有什么建筑物。城南第四直街南段,名园相望,人烟比较稀少。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