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者为什么冻不僵

近来,进行冬泳的人愈来愈多。浸在凛冽的冰水里,这些冬泳爱好者们为什么冻不僵呢!

对此,临床和实验医学的科学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骤冷对人体的作用。一般是测定出氧和热的耗用量,从而估算出冬泳选手们对热量的需求。实验时在受试者身体上敷设几十个测试点。不仅试量“表层”(皮肤)的温度,还设法测得“内核”(体内)的温度,以及肌肉的电活性和氧的利用效率。诸项指标说明,在冬泳者的体内进行着异乎寻常的生化反应,这个“燃料燃烧”的反应过程保障他们对热的需要。

受试者为 18 名男子,他们冬泳的泳龄已有多年。下水前冬泳爱好者们处于室温 26℃的房间里,在这里藉助于敷在他们身上的传热器和仪表进行泳前的测试。泳地为冬季的河流,水温在 0℃。游完 30 分钟后在同一室温下再作测量。

那么这些泳手投入冰河之中反应如何呢?他们对氧的需要大约增加 3—

4 倍,呼吸频繁,肌肉活力增强。上述各参数很快地恢复至初始值,通常是

上岸后 10—15 分钟即转向正常。

下到冰冷水中之后,泳手们的体温急骤改变,但是不平衡皮肤表面的温度下降很快,而身体“内核”的温度呈上升的趋势。显然,这是体内迅速产生的热的结果了——泳手们的身体力图补偿水中的热耗散。

上岸后皮肤的温度回升,不一会儿皮肤的温度便接近室温,并继续上升, 大约 20 分钟后这一温度就不再上升了,维持在恒定值,当受试者出水后在热

的环境中呆上 1—2 分钟,他们的体度才开始恢复。

这样,经过 20 分钟,体温调节系统使冬泳者的各个组织恢复常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二个相反的调节过程是为了维持热函值(身体含热量)的正常。换言之,人的身体在冰水中的温度是由“表层”和“内核”两个温度值决定的,可用公式表达:

T 平均体温=0.65T 内核+0.35T 表层公式中泳手“表层”的温度几乎比他的“内核”温度小一倍。

显而易见,处于冰水中的泳手体内发生着贮备性发热机制,或者说,冬泳爱好者的长期锻炼加强了自身的“热贮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