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杂谈

救生圈是我国古人最先发明和使用的。《易经》上记载:“匏有苦叶,深有深涉。”这就是说当匏(葫芦)的苦叶(成熟)形成时,就能把匏当作腰舟(深涉)渡过深水。因此,葫芦称得上是救生圈的始祖。到了我国宋朝时,有了用人工以轻质木料制造的,形如环壮的“浮环”,这可以说是近代的救生圈的雏形。据《宋稗类钞》记载:宋朝忠武派部将王权赴金山,士兵每人发一浮环,由此可知,当时已把“浮环”用于军事上的水战器具之一。救生圈是简单而可靠的救生工具。除了天然葫芦和木制的“浮环”,在

国外也有掏空的干南瓜、竹制品充当救生圈的,但这些东西的质地都过于粗硬,使用笨重不便。到了近几十年,人们开始研制泡沫塑料的救生圈,它轻而浮力大,可供多人同时使用。人们还研究和使用了筒状救生圈,系有尼龙绳,可装在船的甲板上,同时象发射火箭弹一样打出去,托起落水者后拴紧尼龙绳,把救生圈拉回船边。有人研究在制做救生圈的塑料中掺进发光物, 以便于夜间救生。

在科学快速发展的的今天,救生圈的制作更显得品种繁多,精巧实用。瑞士市场上销售的超小型救生圈仅 50 克重,可系在游泳衣上。佩戴者在水中感觉不适下沉时,一拉绳索救生圈中即能扩散出三升二氧化碳气,将人浮起。还有一种更为微小的救生圈,是手表式的,它佩戴在人的手腕上,水中遇难时一按开关,压缩在表壳内的二氧化碳气立即使表带充气,膨胀成一圈,协助人脱险。投弹式救生圈装在口袋中,发现水中有人待救,按动开关后投出, 救生圈一经与水面碰撞,里面两个压缩气弹就使救生圈胀起,用后装上新气弹,又能放在口袋中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