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蜇伤
蝎子多见于北方农村地区,它蜇伤人的毒器是一个尖钩,长而锐利,位于其尾,紧连毒液腺。蜇人时,毒钩迅速刺穿皮肤,进入皮下组织,毒液随之流入伤口。蝎子越大,毒性越大;具有过敏体质的青少年,引发的全身中毒症状越严重。不过,危及生命的蝎蜇伤在青少年时期是很少的。
蝎蜇伤的轻重程度不一。较轻时,只有局部烧灼痛、红肿、麻木,有时出一点血,一般 3~4 小时后症状即缓解。中度严重者除了上述局部症状外, 还有头痛、恶心呕吐、体温下降、乏软昏睡、出虚汗和口部肌肉强直感;少数病人还会出现哮喘、迎风流泪、怕光等现象。严重的时候,全身有抽搐表现,有些幼儿常会因心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被蝎子蜇伤后,要马上拔出毒钩,然后用 0.1%高锰酸钾溶液或 3%氨水
(若现场没有,生理盐水亦可)反复冲洗伤口,然后利用局部麻醉剂 0.25% 的普鲁卡因在伤口的上方进行封闭,以阻断毒液沿淋巴管上行。
将季德胜蛇药片 5~8 片用冷开水溶化成糊状,敷于伤口周围,但不要直接敷在创面,以利毒液排出。
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时,可应用氢化考的松、葡萄糖酸钙、阿托品等治疗,并送医院作进一步观察、诊治。
毒毛虫性皮炎
所谓毒毛虫,主要有松毛虫、桑毛虫和刺毛虫等。这些毛虫身上遍布很小的毒毛,毛内有空心管,内有毒液。当毒毛随毛飘落在人体的裸露部位时, 即引起所谓的“毒毛虫性皮炎”,是青少年参加野外活动或农、林业劳动中最容易患的皮肤疾患。
桑毛虫生长在桑园或果园,毒毛随风飘飞,落在皮肤上片刻,即引起局部奇痒,继而出现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风团块;毒毛吹入眼睛,常引发结膜炎;毒毛吹落在室外晾晒的衣被上,会引起人的臀部、下肢的皮炎,等等。松毛虫生长在松树林,毒毛主要来自其幼虫,除引起和桑毛虫相似的皮
炎外,其毒液还会引起手部和足的小关节发炎。
刺毛虫,在北方称为“洋辣子”,以城市绿化树木为主要栖生地,发病在城市中最多见。刺毛虫的毒毛在某些体质过敏的人身上,会造成小丘疹性皮炎,周围有红晕,皮肤刺痒如火灼。
毒毛虫性皮炎症状局限,持续 1~3 小时,但它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情绪、
学习和睡眠。
用药只需涂抹局部皮炎软膏、清凉油和风油精等;也可用胶布反复粘贴患处,将刺在皮上的毒毛粘出。对毒毛有明显过敏反应者可少量服用苯海拉明或非那根。
预防毒毛虫炎的最根本方法是每年定期向树木林区喷洒杀虫剂。我国有许多大城市的绿化部门坚持这项工作已多年,取得较明显防治效果。但青少年参加野外活动时,仍应注意穿长袖、长裤服装;穿越茂密树丛时宜戴帽并扎紧袖口、裤腿,以防毒毛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