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若干极值

  1. 气温:①中国年平均温度:最低值在青藏高原上的格尔木伍道梁,为

-5.8℃;最高值在南海诸岛的西沙,为 26.4℃。②中国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在黑龙江省的漠河镇,为-30.6℃;最高值在西沙,为 22.8℃。③中国七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在吐鲁番,为 33℃;最低值在青藏高原的伍道梁,为 5.5

℃。④气温年较差:黑龙江嘉荫最大,为 49.2℃;西沙最小,为 6.1℃。⑤ 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在吐鲁番,为 49.6℃;极端最低气温在漠河,为- 52.3℃。

  1. 降水:①年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为台湾火烧寮,为 6558 毫米;最小

年降水量为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为 5.9 毫米。②全年降水日数:最多为

峨眉山,平均每年 264 天;最少为新疆民丰安得河,只有 9.6 天。

“火州”吐鲁番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在夏季,气温 46℃算是凉快的了。吐鲁番夏季的地面最高温度午后可升到 75℃左右。在流沙地上曾经测得沙表最高温度达 82.3℃。如此高的沙面温度,把鸡蛋埋在向阳的沙堆里面,几十分钟后,蛋黄便可凝固,“埋沙熟蛋”之说并非谬传。吐鲁番夏季气温很高,空气又相当干燥,因此盛夏在吐鲁番盆地生活的人是离不开水的。吐鲁番盆地的热水瓶大多用 8 磅重的大暖瓶。由于空气干燥, 在夏季是热而不闷,这是与南方的“火炉”不同之处。《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取经路过火焰山,只见远处火焰山上烈焰滚滚,犹如一片熊熊火海。位于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真的是烈焰滚滚吗?不是的。这是因为火焰山上裸露着的红色砂岩,被强风雕琢成一条条斑痕,在夏季烈日照射下,远远望去像是烈焰在升腾。另外,贴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热空气强烈上升,由于光的折射,远看好像一缕缕的青烟。

西南季风的成因 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气流,这就形成了影响印度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见,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西南季风的重要原因。西南季风不仅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能受其影响。

寒潮的标准和危害 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由于冷空气侵入使气温在24 小时内下降 10℃以上,最低温度降至 5℃以下,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但实际上,在南方有时降温幅度没达到这个标准,也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为此,国家气象局对上述标准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 小时内降温 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陆上三个大区有 5 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

东海先后有 7 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的标准。寒潮主要出现在 11 月~4 月之间,秋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寒潮天气的主要表现是大风、降温,严重时会造成交通、电讯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和初霜,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台风 台风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四周空气绕着台风中心急速旋转,且边转边移动。台风按其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中心称为“台风眼”,这里经常是天气晴朗,

风也很小。绕台风眼的周围一圈,叫中圈。这里也称最大风速区。狂风、暴雨恶劣天气均集中在这里,是破坏力最强的地带。最大风速区外缘到台风边缘,叫外圈。外圈风力一般在 6 级左右,有一条或几条呈螺旋状的云雨带。台风来临时,除带来狂风暴雨外,在海上能掀起巨大波浪,对港口和船只威胁很大。

干旱、洪涝灾害 干旱、洪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我国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据统计,从公元前 206 年到公元 1949 年,

在 2155 年间,发生大旱 1056 次,水灾 1029 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从 1950

年到 1988 年的 38 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旱灾 7.5 次,水灾 5.8 次。

干旱危害的程度,不仅与干旱强度有关,也与干旱范围有关。严重的干旱往往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我国大范围干旱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而引起的,特别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关。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冬春连旱灾情更为严重,大旱年一般都为冬春连旱。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东北地区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平原地区降水变率大,干旱频率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的干旱多在冬春和秋季;西南地区的干旱多在冬春和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我国干旱还常具有持续性。例如,1637 年~1643 年和 1939 年~1945 年的两次干旱,都长达七年之久。再如,1958 年~1961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四年干旱。持续干旱会更加剧旱情。干旱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农业威胁很大。据统计,近 40 年来全国

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 2000 万公顷以上。尤其是华北地区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对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约有近 100 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洪涝多发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城市和乡镇的地势,大多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很大。我国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有 5 亿人口,工农业生产的比重占全国的 60%。如果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就会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大江河初步建成防洪、防涝、防旱的水利工程系统,提高了防洪能力。如辽河干流防洪能力达 20 年~30 年一遇,海河可抗御 50 年一遇

洪水,黄河可防 60 年一遇洪水,淮河可防 40 年~50 年一遇洪水,长江可防

10 年~20 年一遇洪水。但总的来看,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还较低,还不能抗

御特大洪水。如 1991 年,太湖地区和江淮之间的雨量比常年梅雨量多 3 倍~

6 倍,超过了特大洪涝灾害的 1921 年、1931 年和 1954 年的雨量,造成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我国参加国际减灾十年活动 1987 年 12 月 11 日,第 42 届联合国大会

确定从 1990 年到 2000 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88 年 10 月,联

合国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指导委员会,并成立了由 24 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我国也有专家参加了专家组的工作。1989 年第 44 届联大又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以统一协调世界各国的减灾活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开发新技术,提高各国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减灾活动的重点是针对地震、风灾、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旱灾、森林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于 1989 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减灾活动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减灾意识。②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继续搞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江河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处于主要危险区域内的城市抗灾设防等项工作,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灾害科学研究和预报工作。④加强减灾法制建设。⑤大力开展减灾的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为国际减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