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三大平原”,是本节详讲的内容, 它又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方面是引言,它从平原的分布与成因出发, 说明在我国东部分布着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带,以使学生对平原的分布和成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方面,由北向南、由大到小为序,介绍了三大平原的分布(自然界线或省区位置)和主要特点,尤其突出东北平原最大、华

北平原的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乡”等特点。这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第三方面,教材又简述了我国零星分布的一些平原,又从整体上概述了我国平原的经济价值,以及我国平原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的状况。

第二部分“主要丘陵”。这部分教材很简略,介绍了我国主要丘陵及其分布概况,也简述了我国丘陵的经济价值。

教材最后安排有“读一读”,供学生自学用。其选用语文教材中形容泰山和庐山的古诗,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本节识记的知识点有:三大平原及其主要特点,主要丘陵的名称。

理解的知识点有:三大平原特点的异同,我国平原和丘陵的经济价值。能力的培养有:我国主要平原和丘陵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

高分析和表述地形特点的能力。

教学纲要

一、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1.东北平原

  1.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2. 海拔多在 200 米以下,地势坦荡

  3. 黑土广布,在低地多沼泽2.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1. 我国第二大平原

  2. 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地势平坦3.长江中下游平原

  1. 东西延伸呈狭长形的我国第三大平原

  2. 地势最为低平,是典型的水乡二、主要的丘陵

  1. 东部地区的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于第三级地势阶梯上

  2. 主要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结构与第三节相似,因此可采用与第三节相似的方法去处理教材,也可采用读图讲述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中国地形图、课本彩色插页三大平原的照片和本节课文中的插图,对掌握地形特点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三大平原中“想一想”的提示:“想一想”中三个题目,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第一题的提示:东北平原的地形特点有:①我国最大的开阔状平原;②海拔多在 200 米以下,除中部有稍隆起的分水岭外,整体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洼地多沼泽。第二题的提示: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这是因为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携带的泥沙冲积而形成。第三题的提示:“水乡”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特点。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为低平的平原,地表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故称水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又有“鱼米之乡”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特点和成果的写照。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利用水乡的特色,人们又经过不断地垦田耕地,开沟挖渠,这里更是河渠如网,水田成片,种稻养鱼,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和淡水鱼产地,因而得“鱼米之乡”的美称。

关于“读一读”的提示:泰山和庐山都是古代作家经常题咏的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摘自杜甫的《望岳》。因杜甫未登泰山,故题为《望岳》。杜甫在《望岳》中讴歌了泰山的伟大气势。所摘诗句的大意是: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一看众山在相形之下如何渺小。形容庐山的古诗,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里主要写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地写出了因为身在山中,只能看到眼前局部的山景,看不到庐山的全貌。人们常以此来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