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地理方面的重要国情。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其中以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针对这一国情,课本第三章结合讲述我国的地形,专设一节介绍了我国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第四章结合讲述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专设一节介绍我国几种主要的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许多种。但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材没有面面俱到讲述各种地质灾害,也没有出现地质灾害的名称,而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地震和泥石流这两种在我国影响大、危害特别严重的灾害作了介绍。此外,结合讲述我国的地震,顺带介绍了我国火山的分布。

本节教材包括“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区”、“地震监测和预报”

(选学课文)、“火山的分布”和“泥石流”五个标题。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这是本节教材在编写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针对这一国情,编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比较详细地讲述了我国地震的知识,其中主要地震区的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我国火山的危害不大,所以教材对我国火山的知识则讲述比较简略。

本节识记的知识点有:我国主要地震区、火山和泥石流的分布。

理解的知识点有: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与世界地震带的关系;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和泥石流的危害。

教学纲要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二、主要地震区

  1. 台湾、福建沿海地区

  2. 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 青藏高原和川、滇西部

  4. 新疆、甘肃、宁夏

三、地震监测和预报(选学) 四、火山的分布

五、泥石流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可以采用讲授法和读图法进行教学。

在讲授我国的地震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学的地震知识,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象、感性材料和统计资料。教学中应使学生对地震建立几个正确的认识: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 5 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其中少数的大震对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②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预报的准确性将会不断提高。③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每个人应树立防震意识,观察到有关地震前兆的异常现象, 应主动就近向有关地震台站报告。

这段教材的“想一想”提示:地球上的两大地震带为环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我国主要地震区正处在世界两大地震活动带之间。

“火山的分布”这段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可看作是我国地震知识的外延。教学中只要点出我国几座著名火山的分布,向学生说明我国目前仍在活动的火山很少就可以了。

“泥石流”一段教材的教学,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泥石流” 素描图入手,使学生明确泥石流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想一想”,启发学生从地形、岩石、植被、气候等方面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构造复杂,岩石破碎,表层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山坡表层缺少保护;暴雨引起洪水)。

在此基础上,利用课文中的“读一读”材料和本章后面的参考资料,使学生认识泥石流的危害。

教学中还可以作一些补充,向学生说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见本章参考资料部分)。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这也是本节教学的立足点。

参考资料

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第三, 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伸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从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地势特征对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又反映到对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影响上。

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农工交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 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

我国的山地类型 我国的山地形态万千,依照海拔高度和切割的深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五个类型。

类 型

海拔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

> 5000

> 1000

高 山

3500 — 5000

100 —> 1000

中 山

1000 — 3500

100 —> 1000

低 山

500 — 1000

100 — 1000

丘 陵

< 500

< 100

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 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地壳运动时受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板块运动的观点看,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因亚欧板块南移,产生南北向的力的挤压而形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挤压所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则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产生的。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据人民日报 1990 年 9 月 13 日报道:科学家测出世

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 1.27 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 1953 年增加 22.86

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 5.08 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大约在 1000 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淹没在海里。它不断增高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我国的地震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台湾及粤、闽沿海一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横断山区、西藏地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其他多地震的地区,也都是断裂带或地壳运动频繁的地质区域。

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 3800 多年,记录史上的 9000 多次地震中,6 级以

上的破坏性地震有 800 多次,8 级以上的大地震有 18 次,最大震级为 8.5 级, 共有三次,即:1668 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 年西藏察隅地震。就省区来说,台湾省是我国地震最多的省,据统计,每年有感地震平均达 200 次~300 次。

地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在预报地震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距精确预报地震尚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