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这是本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水汽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离海洋近,受到夏季风影响大;西北内陆地区离海洋远,受到夏季风影响小。因此,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里要防止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概念:哪里有夏季风,哪里就多雨。应当使学生懂得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多,只是为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来源,要形成降水还需要有地形、冷暖气流交锋等其他条件。

有关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教学内容中,雨带的移动规律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通过教学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难忘的印象:锋面移动到哪里,哪里就多雨。懂得锋面与降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雨带移动的规律了。那么像北方降水集中、南方雨季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江南的伏旱等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了。

“干湿地区”是本节教学内容中的另一个重点。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各地干湿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地的植被特点和自然景观。因此,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对各地的农业生产有着很大影响。

识记:800 毫米、400 毫米、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征和成因。

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德育内容: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纲要

一、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三、降水的年际变化

四、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教法建议

一、教材在讲全国年平均降水量时,首先从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经常会遇到的亲人出差要不要带雨具引入,使学生关心各地降水情况的不同。进一步又联系建设水库时,需要考虑夏季最大降水量。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年降水量分布

图上,画有不同地区房屋的屋顶特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降水分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想一想”和插图进行教学。

二、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主要是得出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为此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几条重要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如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 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其次,可以让学生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如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均在 1000 毫米以上。我国西北部年降水量一般在

200 毫米以下。通过阅读“我国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我国各条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大致都是从东北向西南,尤其东部地区更为明显。这说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

  2.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

(迎风一侧),年降水量都在 3000 毫米以上。台湾的火烧寮,出现我国年降

水量的最高记录,为 6558 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在内陆的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和内蒙高原西部,年降水量都在 50 毫米以下。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 5.9 毫米。

三、在讲到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时,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城市的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如果我们把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 毫米的月份,看作降水较多的月份。那么四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分别是: 广州为 3、4、5、6、7、8、9 月;武汉为 3、4、5、6、7、8 月;北京和哈尔滨为 7、8 两月。比较这四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看出:

1.7、8 两月是我国各地降水较多的月份。

2.南方和北方又有明显的不同,北方降水比较集中,而且越往北方年降水量越少;南方降水不集中,而且越往南方降水量越多。

然后教师可以归纳: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五月至九月。但各地的雨季长短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我国主要雨带移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教材这段课文讲得比较详细,而且配有各月主要雨带图。教学中教师要配上生动的教具给予讲解。这样就可以达到既理解又能牢固掌握的效果。

四、“关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这段教材,教学中可以北京为例,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北京 1951 年—1980 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来说明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点。从图上看,北京 1951 年~1980 年的 30 年间,降水

量最多的一年是 1959 年,降水量达到 1406 毫米;最少的一年是 1965 年,降

水量只有 262 毫米。综观北京 1951 年~1980 年的降水量情况,平均年降水

量约 600 多毫米。对照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600 毫米~

800 毫米之间。图中可见,北京的各年降水量比较接近平均年降水量的年份不多,各年之间差值是比较大的。

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了季风活动的正常与否。在季风活动正常或比较正常的年份,特别是在夏季风北进、南退正常的情况下,北京的年降水量及其月份分配也就比较正常。如果某一年夏季风北进快,雨带在北方停留的时间长,北京雨季就开始早,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反之,降水就较

正常年份偏少。在说明北京降水年际变化大的成因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分析我国降水年际变化与季风活动、夏季风进退的关系。五、讲解“干湿地区”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先讲清楚划分干湿地区的

依据,就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这一点学生并不难理解。重要的是如何把干湿地区划分的空间概念落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把我国政区图、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地区图结合在一起考虑。同时要通过一定的读图填图练习,来巩固知识。

本章教学中应当重视的几条分界线有: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大致接近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

近于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六、小栏目答案:

“想一想”(一):七月底,徐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之一,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下旬,徐艳要去广州,带上雨具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九月下旬,虽然北京秋高气爽,但广州的雨季长。九月份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想一想”(二):东南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的夏季风。受它影响, 东亚近海地区夏季降水丰富。西南季风是来自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它影响, 南亚每年 6 月~9 月为雨季。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东南季风,也有西南季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愈往西北内陆,距海洋愈远,受夏季风影响愈小,降水也就愈少。

“想一想”(三):我国的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西部地区降水量小,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至于我国东部地区虽然降水量比西部充足,但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而且越往北方降水越集中。冬、春两季降水不足,对农业生产不利。加上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更容易在我国广大地区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在我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北方还是南方,都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如修水库、人工渠道, 才能保证农业高产稳产。

“做一做”:

1.0℃;800 毫米;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2.答案如下: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 图1

注:为了使连线比较清楚,上面所列内容的顺序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