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河

教学内容分析

一提起黄河,人们总是同时想到两层含义: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因此,黄河的水利和水害可以说是黄河最突出,也最为人所关注的两个方面。教材的编写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围绕黄河的“利”与“害”来组织教学内容。引言部分对黄河“功”与“过”的议论,就是想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并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一段教材,主要介绍了黄河的自然特点。长河与大河

的概念有所区别。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但流量远不如长江和珠江。因此,我们一般只称黄河为第二长河,而不称之为第二大河。

“母亲河的奉献”写的是黄河的第一层含义,主要讲了黄河对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引黄灌溉三个方面。其中,后两个方面是大纲规定要掌握的内容。而第一个方面大纲未作要求,却是“母亲河的奉献”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仍选择了这一内容。

黄河中游多泥沙、下游“地上河”和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编写时把它们合在“中国的忧患”一个标题中,以加强学生对黄河为害的总体认识。考虑到“地上河”既是多泥沙的结果,又是经常决口泛滥的原因,编写时即由“地上河”入手,并很自然地把多泥沙和经常决口泛滥两方面联系在一起。编写时还通过强烈的对比描写(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 十年一次大改道,每次灾害都造成悲惨的后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安然入海,昔日的泛黄区如今被改变成花果园),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根治黄河”这段教材从分析黄河之灾的根源入手,紧紧抓住治沙这一治黄的关键,从治本和治标两方面阐明了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成就。教材重点说明了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使治沙与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并介绍了三门峡和在建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减淤方面的作用。从中表明,对于黄河的治理,必须标本兼治、防洪与治沙并举、多种措施同时进行。

这节教材中的正文与“想一想”、“读图”、“读一读”、“做一做” 等小栏目的内容,相互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它们配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有: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3.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需要理解的知识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水害的成因, 以及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通过黄河长度、流量与长江、珠江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同类地理事物进行类比分析,并且在类比分析中把握其中任一地理事物特点的能力;通过对地上河、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年降水量较少而相对集中、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易泛滥等内容的逐层剖析,培养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能力以及对某一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一些读图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课文通过对黄河功过的讨论开始,从黄河的利与黄河的害两方面展开, 使学生认识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及我们治理黄河的任务还很艰巨,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黄河的热爱,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方法。通过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次大改道”,新中国成立后却能安然入海;昔日的黄泛区而今变成了花果园;黄河中上游水能丰富,新中国成立前无一座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已建成了八座大型水电站,并正在进行梯级开发等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纲要

一、第二长河——黄河 1.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1. 长度——第二长河

  2. 主要支流

  3.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

  4. 上、中、下游的划分二、“母亲河”的奉献

  1. 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

  2. 丰富的水能和水能的梯级开发

  3. 引黄灌溉 三、中国的忧患

  1. “地上河”的形成及危害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初步治理四、根治黄河

  1. 加强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1. 造林种草

    2. 打坝淤地

    3. 修筑梯田

  2.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教法建议

一、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划分地点,上游水能资源点及开发点,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等知识,要充分利用“黄河水系略图”、“中国地形图”、“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等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查阅出,在填充图上注出。

二、讲授黄河为什么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中国第二大河时,可通过下表比较说明。

河名

长度(千米)

年入海水量(亿米 3 )

水量比

黄河

5500

480

1

长江

6300

10 000

20.8

珠江

2190

3500

7.3

三、“母亲河的奉献”一段教材,教学中要讲清以下几点: 1.黄河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

  1. 黄河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主要水利枢纽;

  2. 黄河带来了灌溉之利。

四、“中国的忧患”一段教材,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其步骤如下:

1.首先运用课本上开封附近“地上河”示意图,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回答“想一想”中所提的问题(答案是:黄河下游为“地上

河”,河床高出地面。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通过讲述黄土特性和黄土高原的植被、气候、

水土流失状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多泥沙?

  1. 从黄河含沙量大这一水文特点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当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时,水流平缓,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2. 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获得。由于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河水只靠人工堤防约束。夏季降水集中,一遇暴雨,河水猛涨,如河面超过堤坝高度,势必造成河水决堤,泛滥成灾。

  3. 关于根治黄河,消除黄河忧患的办法,应启发学生从黄河泛滥的根本原因入手。黄河之害,在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不断淤积, 抬高河床。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因此,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教材“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 2 亿吨” 的事例,以及“读一读”介绍的山西省河曲县治理成就等,都说明了水土保持工作在治黄中富有成效的作用。

  4. 最后,教师再说明修建水利工程也是治黄的一项重要措施,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和计划兴建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防洪、减淤和发电、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水文 河流的水文,一般包含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流速、水温、水的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内容。本节课文只是选择同教学有关的几个方面。

流量 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秒立方米表示。流量也可以用全年、全季、全月流出来的总水量表示。

水位 是在某一地点某一时刻的自由水面,以相对于特定基准面的高程来表示高低。

汛期 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叫汛期。

含沙量 水的单位体积内所含悬浮的泥沙重量。其单位通常以千克/米 3

计算。

流程 江河水流动的距离,即长度。

我国的水力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普查,理论水能蕴藏量达 6.76 亿瓩,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 3.78 亿瓩,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从地区看,西南地区蕴藏量最大,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 70%,华北、东北最小,各占全国水能总量的 1.8%;按水系分,则长江最大,占全国水能总量的一半左右。丰富的水力资源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我国目前水能的开发利用率尚很低,还大有潜力可挖。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

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800 千米。

早在 2400 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19 世纪(清中叶)海运兴起,以后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 1100 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 660 多千米航道,500 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还要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内外流区域面积与水量统计

区 域

流 域 面 积

径 流 量

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

亿立方米

占全国%

外流区

太平洋流域

544.46

56.71

21525.15

82.78

印度洋流域

62.46

6.25

3238.94

12.46

北冰洋流域

5.08

0.53

107.85

0.41

小计

612.00

63.76

24871.94

95.65

内 流 区

348.00

36.24

1130.73

4.35

全国总计

960.00

100.00

26 002.64

100.00

长江的源头和长度 1976 年夏和 1978 年夏,长江流域办公室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对长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考察结果证实,长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有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三条,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其中流域面积和水量最大的是当曲,但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东支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各拉丹冬雪峰海拔 6621 米,藏语各拉丹冬是“高高尖尖的山峰”

的意思,主峰周围簇拥着 20 座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雪山,共同组成南北长 50

余千米,东西宽约 20 千米的庞大雪山群。雪山群西南侧,海拔 6548 米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融水,便是沱沱河的源头。源头位于东经 91°07′、北纬 33°28′。长江从正源到宜宾为 3496 千米,宜宾以下为 2884 千米,共计

6380 千米。其中减去荆江裁弯缩短的 80 千米,故全长为 6300 千米。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在四川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的宽谷、峡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的总称,全长 193 千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有名的三大峡

谷区,长江三峡便由此得名。瞿塘峡在四川境内,长约 8 千米;巫峡跨四川、

湖北两省,长 40 千米;西陵峡在湖北省,长 42 千米。宽谷段全长 103 千米。长江三峡是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所有峡谷,两岸群山齐立,

峭壁危崖;峡谷中断壁千仞,一水中流,水为峡束,面窄水深。峡谷最窄处

不足百米,最深处可达 150 米以上。最大流速达每秒 8 米。

由于三峡河段是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水位落差很大。长江从重庆(海拔约 220 米)至宜昌(海拔 80 多米)约 500 千米的河段,落差

140 多米。三峡水量极为丰富,多年平均水量达 4500 多亿立方米,蕴藏着极大的水力资源。长江三峡峡窄岸峭,具有建造拦江大坝的优良条件。当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之时,装机容量达 1700 多万千瓦的电站将屹立于亚洲的东部。

长江三峡自古闻名,描写三峡的诗篇很多,摘录几例如下:

形容整个三峡形势:万峰攒天天为缩,天落峡底光如烛,

夔州诸山逼江来,长江不受山约束。形容下行船和流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容上行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黄牛”指西陵峡的黄牛山。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在长江三峡出口处南

津关附近。它是在我国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长江流至葛洲坝处,河道突然展宽为 2300 多米,被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分江为三条水道,分别叫大江、二江、三江,工程大坝就修建在这里。大坝以上水库容量为 15.8 亿立方米,可使临近大坝的上游水面(位)提高 20 米,利用这

个落差,可装发电机容量 271.5 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 139 亿千瓦·时,

相当于 1949 年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倍多。大坝上修有船闸、鱼道,解决通航和过鱼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葛洲坝已发挥了航运、发电、蓄水、排洪、过鱼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 国人关注,世人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一个世界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目前,这一恢弘工程的前期准备工程已进入正式开工阶段。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和灌溉等多功能的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整个工程为三大建设部分:

一是拦水大坝。坝址选定在葛洲坝工程上游 38 公里处的中堡岛,大坝设

计高程 186 米,宽 1983 米,初期运行水位 156 米,最终正常蓄水 175 米,水

库总容量 393 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最大泄洪能力为每

秒 10 万立方米。

二是兴建大型水电站。共装机 26 台,总容量 1786 万千瓦,比世界上最

大的水电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还多 500 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 840 亿千

瓦时,相当于 5 个年产原煤 1000 万吨的矿区发电能力,等于 10 个大亚湾核

电站,是 1990 年全国水力发电量的总和。

三是通航建筑物。建永久性通航船闸,规格为连续 5 个梯级的双线船闸, 闸身有效尺寸 280×34×5;配装能通过万吨级船队的大型升船机;建设通航系统全面配套工程,单向通过能力由现在的 1000 万吨,提高到 5000 万吨,

改善航运航道 650 千米。

整个工程需开挖土石方 8789 万立方米,填筑土石方 3124 万立方米,混

凝土浇灌 2689 万立方米,共需水泥 1130 万吨,钢材 183 万吨,木材 218 万

立方米。工程工期为 18 年,其中主体工程为 15 年,静态总投资 570 亿元(指

1990 年不变价),其中枢纽工程 298 亿元,移民安置 185 亿元,输电工程 87 亿元。

建设方案总的是 16 个字,即“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

民”。就是说,从坝址到重庆 630 千米江段,一级开发,中间不再修建其它水利水电枢纽;枢纽工程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均一次性建成;初期蓄水位为 156 米,回水末端恰好位于重庆下游的钢罗峡下口,库尾泥沙淤积不影响重庆港区和嘉陵江口,以便有一个对库尾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观测和验证的时期,如没异常情况,最终蓄水位达到 175 米;库区移民分期分批不停顿地连续进行。

黄河源头 黄河河源自古以来为中外人士所关注。早在我国古代的“禹贡”中已经有了黄河河源的记载,历代政府都曾派遣专人寻找河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划分河源的标准不统一,至今对黄河河源仍有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黄河应为多源。如果把黄河上游黄河沿以上称为河源区,自下而上有四条河流,即勒纳曲、多曲、卡日曲和玛曲。除勒纳曲外,其余三条河流在河长、水量等方面又各有所长,因此主张黄河应为多源。即玛曲、卡日曲和多曲均为河源,分别称为西源、中源和南源。

其二,卡日曲为河源。主要是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三条河流中以卡日曲最长,推算的年平均流量与玛曲相差不大,因此,应以卡日曲为正源。

其三,玛曲为正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位于以上四条河流的正中, 河谷宽坦顺直,上下段自然延续。以玛曲为黄河河源,迄今已经 200 多年, 而且当地藏民一直把玛曲看成是黄河的河源。按照历史习惯,仍以玛曲为黄河的正源。

目前我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 “约古宗列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主峰(海拔 5202

米)以东 30 千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约古宗列”藏语意思是“炒青稞的锅”。盆地西南缘众多的泉水逐渐汇成股股细流,并串连了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条宽 2 米~3 米的小河,小河缓流在约古宗列大草滩上,这就是黄河之源——约古宗列曲。藏胞称它为玛曲(孔雀河)。

河源区各河基本情况

玛 曲

卡 日 曲

多 曲

长度(千米)

最远河长

178.9

201.9

通用河长

171.5

190.l

171.2

流 量立方米/秒

推算年平均

7.1

5.9

11.4

实 测

1.92

2.9

10.6

日 期

1978 年 8 月 6 日

1978 年 8 月 6 日

1978 年 7 月 30 日

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3818

3138

6085

河源段支流名称

约宗曲

拉浪情曲

洛曲

发源地山峰名称

卡日扎穷

日吉

发源地山峰海拔高程(米)

4724

5049

5108

黄河上游的峡谷 黄河上游有一系列的峡谷和盆地相间出现。这样一束一放、口小肚大的地形特征,为黄河的梯级开发、建筑水坝、拦洪蓄水、发电、灌溉等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青海的龙羊峡到宁夏的青铜峡 894 千

米的河段内就有 20 个峡谷,峡谷长度占河段总长度的 40%以上,落差达 1200

多米。峡谷两崖多是高耸的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和青铜峡等水电站。

黄河的含沙量 1.世界多沙河流比较

河 名

所在国家

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尼罗河

埃及等

1.0

阿姆河

乌兹别克斯坦等

4.0

科罗拉多河

美国

10.0

黄河

中国

37.7

2.黄河干流含沙沿程变化示意

龙羊峡水电站 号称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座落在青海省东部的共和县境内。它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被称为黄河上游水电站梯级开发的龙头。水电站大坝高 178 米,水库总蓄水量 247 亿立方米。电站

装机总量 128 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 60 亿千瓦·时。龙羊峡水电站从 1976 年开始动工,1987 年开始发电,1989 年整个工程全部建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 它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三门峡市,是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兼顾拦沙、蓄水、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自 1957 年动工,1960 年完工蓄水。工程原来是委托外国设计的,由于设计者对泥沙淤积估计不足,工程完工后受到泥沙的严重威胁。后来,我国自行进行了改建工程,加强了泄流排沙能力,使水库合理地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和提供用水的效益。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