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特别是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从新中国成立到 1983 年,我国共失去耕地近

0.67 亿公顷,同时新开垦耕地 0.54 亿公顷,净减耕地 0.13 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 0.18 公顷下降到 80 年代初的 0.1 公顷,这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的人口从 5.5 人上升到 9.8 人。耕地不但数量上减少,土壤肥力也有所下降。目前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 1.5%,明显低于美国等欧美国家 2.5

%~4%的水平。

——森林、草场资源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 50 万公顷,草场

则以每年 133 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纪来扩大了 500 万公顷,其中 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 8243 万公顷下降到 7958 万公顷,草原产草量如按目前下降幅度,到

90 年代末和下个世纪初还将下降 15%~30%。

1

——水资源极度紧缺。目前北方 4 亿人口中有 3 已感到用水不足,干旱

边远地区有 2000 万人饮水比较紧张,全国每年约有 0.2 亿公顷农田受旱。缺水地区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 56%,地下水利用率达 80%以上。全国缺水城市达 200 多个,北京市是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此外,我国约 73%的工业废水和 97%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滦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纳了全部城市污水排放量的 70%。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81 座城市面临水污染威胁。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高达 377 亿元人民币,在整个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比重最高。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自然灾害愈益频繁。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破坏严重,1988 年全国受灾面积比 1957 年增加了 75%,损失也越来越大。1989 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 525 亿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18%。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其他资源配合欠佳 我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极强,从而造成它们之间水分条件差异很大:东南部湿润多雨,西北部干旱少雨。作为降雨补给的河川径流,亦表现出和以上完全相同的规律。

以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此线以西以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无水

利灌溉则无农业的地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只有水量相对比较集中的河流出山口冲积扇,以及若干沙漠绿洲附近的有限范围内,才能发展农业,建立居民点。

400 毫米~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地带,为旱作农业区。有的季节进行灌溉,才能保持稳定的产量。这一地区水资源本不丰裕,由于煤、石油、铁等资源条件较好,发展了许多重要工业区、城市以至特大城市,使得水资源形势极为严峻。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多水地区,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来自洪涝。

我国水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均,而且与其他资源匹配欠佳。以水、土配置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 38%,而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的 83%;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 62%,年径流量只占全国 17%。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很大。再以水和煤、石油、铁的配合来说,上述资源多分布于水资源较少的北方地区,而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则缺少这些资源,对工业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所谓土地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到 2000 年,在高投入水平下粮食总产量可达 5100 亿千克,在中等投入水平下,约 4800 亿千克~4900 亿千克,在低投入或欠年情况下可能出现 4600 亿千克~4700 亿千克,如果按人均占有粮食 400 千

克标准计算,那么,在高投入水平下能承载 12.77 亿人口。那时人口可能超

过此数,接近 13 亿。到 21 世纪 20 年代,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在高投入水平

下可达到 6900 多亿千克,中等投入水平下为 6600 亿千克~6700 亿千克,低投入水平下或欠年可能在 640 亿千克~6500 亿千克。按那时人均占有粮食450 千克标准计算,只有在高投入水平下人口承载量可超过 15 亿,达到 15.48

亿。但根据各种方案预测和专家们估计,那时人口肯定会超过 15 亿。这些预测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长期以来,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处在承载力的临界边缘,粮食生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下很大努力。

全国各河流可开发的水能资源

编号

水 系

装机容量

(万千瓦)

年发电量

(千瓦小时)

年发电量占 全国比重(%)

全 国

37 853.24 19233.04 100

1

长 江

19 724.33 10274.98 53.4

2

黄 河

2 800.39 1169.91 6.1

3

珠 江

2 485.02 1124.78 5.8

4

海、滦河

213.48 51.68 0.3

5

淮 河

66.01 18.94 0.1

6

东北诸河

1370.75 439.42 2.3

7

东南沿海诸河

1389.68 547.41 2.9

8

西南国际诸河

3 768.11 2098.68 10.9

9

雅鲁藏布江及西藏其他河流

5038.23 2 968.68 15.4

10

北方内陆及新疆诸河

996.94 538.66 2.8

注: 1.本表按单站 500 千瓦以上电站统计。2.根据年发电量计算占全国比重。

关于土地最大可能承载人口数量,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决定未来。假设我国耕地的实际总播种面积能保持 1.93 亿公顷,粮

食实际播种能达到 1.4 亿公顷,总灌溉面积能达到 0.69 亿公顷,那么粮食总

产量可能达到 8400 多亿千克,那时按人均占有粮食 500 千克标准计算,可承

载 16.6 亿人口,若按人均占有粮食 550 千克计算,则只能承载 15.1 亿人,

也就是说我国人口顶峰最好能控制在 15 亿~16 亿之间,不能超过 17 亿。

后备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辽阔,绝对数量大,但沙漠戈壁、石山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等不易被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就有 1.9 亿公顷,加上海拔在 3000 米以上人类不易利用的高寒土地,共占国土面积约 36.6%。由此可见,我国后备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并不充足,其中尤以耕地为甚。

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据统计,全国尚有宜农荒地约 3535 万公顷,其中近一

半分布在牧区,宜建立人工草场;另有约 660 万公顷零星分布在南方的山地、

丘陵地区,主要应作为果木和经济林用地;余下的 1300 万公顷荒地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和新疆等边远地区,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只能开垦 660 万公顷左右作为耕地。

我国是少林国家 我国现在的森林面积有 12465 万公顷,在世界各国中居第六位,次于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从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是非常不足的,属于少林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 12.98%,每人平均的森林面积只相当世界人均面积的1/5,在世界各国中居第 121 位。

我国地域辽阔,山区面积广大,气候多种多样,宜林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1/4 以上,但现有森林面积不到宜林地面积的一半,而发达国家有林地面积一般占宜林地面积的 80%~90%。目前我国森林蓄积量为 91.41 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消耗量只相当世界人均水平的 9.4%,全国木材年消耗量

3.44 亿立方米,超过木材年生长量(2.41 亿立方米) l 亿立方米。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木材进口国。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 1981 年 12 月 13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要求适龄公民每年义务植树 3 株~5 株。现在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 0.3 亿公

顷,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每年造林约 530 多万公顷,而且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始上升,由前次清查的 12%上升到 12.98%。全国各省、区、市都已制定了造林绿化规划,提出奋斗目标,林业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逐步加强,森林资源消耗量逐年下降。通过治理整顿和强化管理,近两年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每年大体下降 2000 万立方米。再加上造林营林工作有所加强,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全国森林资源“赤字”逐年缩小。

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首先,现在每年参加植树的人只有 2 亿左右,植树约 10 亿株,大体相当法定数的 1/3,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适龄公民没有履行植树义务。其次,由于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不利,植树的次年成活率和三五年后的保存率在有些地方相当低,例如,云南的一次调查表明,次年成活率为 60%,三五年后的保存率是成活率的 60%。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在有些地方,成活率和保存率甚至只有 10%至 20%。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横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简称“三北”) 13 个省、市、自治区的 512 个县,全长 7000 多千米,宽 400 至 1700 多千米,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41%,被国内外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其规模超过了被誉为“世界三大生态工程”的美国“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大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这项工程 1978 年~1985 年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 600

多万公顷,飞机播种面积 10.6 万公顷,封山育林 86.7 万公顷,零星植树 15 亿株,8000 万公顷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4%提高到 5.9%,粮食产量一般提高 10%~13%。1986 年,规模更大的二期工程开始实施。仅 2 年多时间又新造林 310 万公顷,封山育林 223.8 万

公顷,飞机播种造林 24 万公顷,零星植树 30 亿株。第二期工程计划用 10 年时间造林 630 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7.7%。“三北”防护林工程以生态办法解决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是我国人民整治环境、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创举。

腾格里沙漠飞播牧草初见成效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三大沙漠之一,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到处可见到黄沙滚滚、沙海连片的景观。为了治理沙漠,防止沙漠扩展并侵吞良田,从 1981 年起,科研人员在这里降水量 200 毫米以下的地区进行了飞机洒播牧草种苗的试验。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飞播面积达 1.73 万公顷,植被覆盖率已由飞播前的 0.2%增加到现在的 17.32

%;产草量由飞播前的每公顷 42.75 千克增加到现在的每公顷 1077 千克。流动沙丘面积已普遍减小,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草地面积正逐步扩大。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 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盆、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可燃性沉积岩。在地质时代,北方地区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

二叠纪。那些树木和密林由于地壳的下沉运动和流水的冲刷,常常被泥沙所埋藏,而新的森林又在埋藏层上继续成长,这样周而复始,形成许多煤层, 构成北方世界性的“煤带”。石炭纪、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的这种大的背景,对我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的分布状况具有决定意义。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成煤时的地壳稳定,地势低平, 故煤田具有含煤地层厚度不大(一般二三百米,最大可达五六百米),但层位稳定、分布广、面积大、储量丰、质量好的特点。从东北到华北的广大地带,几乎都有石炭纪、二叠纪煤田分布,如有名的开滦、淮南、平顶山以及本溪、大同、太原、峰峰等煤矿。华南地区的情况和华北不同,因被海水长期淹没,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一些小块煤田。所以,南方煤田分布规模较小而分散。

几种主要矿产的人均占有储量比较(以中国为 100)

矿 种

国 外 *

中 国

铁 * *

413

100

1235

100

406

100

335

100

180

100

105.5

100

117.8

100

2100

100

52.9

100

* 国外储量总计中未包括中国的储量,故在计算人均占有量时,应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剔除中国人口后再进行平均计算

** 我国的铁矿资源系按国外查明的资源口径换算成含铁量的储量。同时扣除了总储量中约 56 %不能应用的部分

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自然条件 总的说来,我国发展海洋渔业具有较好的海洋环境,自然条件是不错的。

第一,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 18 000 多千米,绵延曲折,形成许多风平浪

静的港湾。近岸和远洋还有 5000 多个岛屿。这些港湾和岛屿,不但有利于各种鱼类的栖息、索饵、产卵,而且便于渔船的活动,为海洋渔业生产提供良好的作业场所。加之海区底质以泥、沙质为主(南海诸岛则以珊瑚礁为主), 100 米等深线以内大部分平坦开阔,为各种渔具作业提供了条件,特别适宜于大型的拖网捕鱼。

第二,我国的浅海渔场多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海水温度比较适中。除了北方的个别海区以外,冬季均不结冰,可以常年进行捕捞作业。

第三,我国近海既有暖流,又有沿岸流。在两种海流交汇的地方,随着暖流而来的暖水性鱼类和随着沿岸流而来的冷水性鱼类,因水温的变化而暂时停留不前,大量云集,往往旺发成汛,使这一带成为很好的渔场。

第四,流入海洋的大小江河很多,它们输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为海洋浮游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食料。而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反过来又成为海洋鱼类的良好饵料。因此,在各条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多成为鱼、

虾栖息、产卵的集中地。到了秋季,近岸浅水区域水温下降,各种鱼、虾就移居到较深的暖水区越冬。这种秋去春回的现象,构成海洋鱼、虾的越冬和生殖回游。在越冬和生殖回游期间,鱼、虾集群行动,形成渔业生产的春(夏) 汛和秋(冬)汛。

对我国自然资源的预测 我国人口在下世纪初将达到 12 亿多,国民经济也将持续稳定的增长,这样,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度增长。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预测:

——耕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将继续下降,分别为 9000 万公顷和 0.07 公顷。

——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略有增加。如果充分利用现有

  1. 亿多公顷的宜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到 2000 年,森林面积有希望发展到 l.44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5%~16%。但木材供应仍然紧张, 估计每年缺少 2000 万立方米~4000 万立方米。

——草地总面积略有增加,可达 3.3 亿公顷,但人均占有量继续下降,

为 0.25 公顷。

——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进一步下降,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届时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 6100 万立方米~6400 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将下降到 2200 立方米,地区性水资源危机可能更加严重。

还应看到:尽管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危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上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不断开拓新资源(如新矿床的勘探等),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