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类

  1. 焦树安:《谈莱布尼兹论中国哲学》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 年第 3 期

  2. 焦树安;《世界比较哲学动态》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 年第 4 期

  3. 易岱:《开展哲学史比较研究》载 1981 年 5 月 7 日《光明日报》

  4. 童怡:《中外哲学史比较研讨会召开》载 1982 年 1 月 11 日《人民日报》

  5. 郝宜今:《全国比较哲学史会记略》载《国内哲学动态》1982 年第 1 期

  6. 许凯:《黑格尔论老子的“道”》载《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学报》1982 年第 1 期

  7. 李步楼等:《开展中外哲学史的比较研究》载《江汉论坛》1982 年第 2 期

  8. 许思园:《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面貌之不同》载《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

1981 年第 1 期

  1. 张尚仁等:《哲学史比较的定义、意义和方法》载《学术论坛》 1982 年

第 2 期

  1. 赵宗正等:《关于中外哲学史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 年第 2 期

  2. 焦树安:《中外哲学史比较学讨论会简述》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 年第 2 期

  3. 金隆德:《“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载《江淮论坛》1982 年第 2 期

  4. [法]马勒伯郎士:《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论上帝的存在和本性》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 年第 2 期

  5. 陈正夫:《试用比较研究法看中外哲学史的异同》载《江西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 2 期

  1. 李美南:《谈谈比较哲学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载《南宁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版) 1982 年第 2 期

  1. 刘亚政:《试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社会观与西方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一致性》载《四平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 3 期

  2. 周晓辉:《中国哲学应放在世界哲学中研究》载 1982 年 3 月 8 日《文汇报》

  3. [法]戴宗微:《中国和欧洲最早在哲学方面的交流》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2 年第 3 期

  4.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载《学术月刊》1982 年第 3 期

  5. 刘文英:《关于比较哲学史的几个问题》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 3 期

  6. 石倬英:《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关于中外哲学史比较学的几个问题》载《求索》1982 年第 3 期

  7. 冯契等:《古今中西之争与哲学革命——兼论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规律》载《哲学研究》1982 年第 8 期

  8. 郑天星:《禅宗在欧美》载《世界宗教资料》1982 年第 4 期

  9. 刘宗贤:《山东讨论中国哲学史特点问题》载《国内哲学动态》 1982

年第 6 期

  1. 金克木:《三谈比较文化》载《读书》1982 年第 7 期

  2. 高放等:《鲁迅与普列汉诺夫》载《天津社会科学》 1983 年第 3 期

  3. 高洁:《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佛教哲学的几个相似性》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 年第 5 期

  4. 焦树安:《试论当前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4 年第 4 期

  1. 孙中原:《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载《南亚研究》 1984

年第 4 期

  1. 陈云鹏:《我国先秦美学同希腊美学比较》载《集美师专学报》 1984

年第 4 期

  1. 赵平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全国讨论会综述》载《社会科学》(沪)

1985 年第 1 期

  1. 鄂美:《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纪要》载《国内哲学动态》 1985 年

第 1 期

  1. 施志伟:《老子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比较》载《青年论坛》1985 年第 1 期

  2. 周来祥:《东西方古典美的比较》载《美育》1985 年第 1 期

  3. 刘晓芒:《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的革命》载《青年论坛》1985 年第 1 期

  4. 薛华:《卡尔·阿贝尔特对老子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 年第 1 期

  5. 冯契:《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 年第 1 期

  6. 傅季重等:《亚里士多德逻辑和黑格尔逻辑》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5 年第 1 期

  7. [英]弗兰克·惠村:《北京和哈佛:两个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比较》载

《世界宗教资料》1985 年第 1 期

  1. 涂文学:《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论》载《江汉论坛》1985 年第 2 期

  2. 张见永:《具象的抽象与纯思的抽象——中西古代美学思维性格之比较》载《文艺研究》1985 年第 2 期

  3. 胡铸:《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版) 1985

年第 2 期

  1. 苏明立:《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看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特点》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2 期

  2. [日]吉田龙惠:《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载《经济体制社会比较》 1985

年第 2 期

  1. 曹顺庆:《司空图与康德美学思想比较》载《江汉论坛》 1985 年第 3 期

  2. 谢扶雅:《儒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1. 王子仪:《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载《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4 期

  2. 汪金铭等:《严复前期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4 期

  3. 肖鹰:《庄周美学和柏拉图美学的比较研究》载《思想战线》 1985 年

第 5 期

  1. 周来祥:《东方美学的直观性与西方美学的分析性》载《美育》1985 年第 5 期

  2. 学迅文:《“中国封建传统道德优于西方近代道德论”驳议》载《青年论坛》1985 年第 5 期

  3. 石倬英:《朱熹的“理”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载《河北学刊》1985 年第 5 期

  4. 程伟礼:《尼采哲学在近代中国》载《青年论坛》 1985 年第 5 期

  5. 赵鑫珊:《中国现代化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载 1985 年 6 月 13 日

《文汇报》

  1. 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6 期

  2. 马龙潜等:《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共同的美的理想》载《江汉论坛》 1985

年第 6 期

  1. 李小鲁:《东西方思维方式多样性的统一》载《学术月刊》1985 年第 10 期

  2. 谢琼桓:《这样“比较”合适吗?——简评(试叙中外观念方式比较)》载 1985 年 11 月 14 日《湖北日报》

  3. 黄克剑:《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睿智与卓识——严复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论著读后》载《读书》1985 年第 11 期

  4. 黄克剑:《中西学术思想比较之先声——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载《读书》1985 年第 12 期

  5. 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载《复旦学报》1986 年第 1 期

  6. 曾乐山:《研究中外哲学的相互交流和结合》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 1 期

  7. 刘景山:《中西哲学模式之比较》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 年第 1 期

  8. 许苏民:《冲突与融合——西学东渐后论》载《学习与研究》 1986 年

第 1 期

  1. 沈宝平:《中国古代思想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载《文史知识》1986 年第 1 期

  2. 冯佐哲:《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载《文史知识》 1986 年第 1 期

  3. 陈育德:《崇高与阳刚之美》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86 年第 1 期

  4. 王国付:《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念的异同》载《毕节师专学报》(综合版) 1986 年第 1 期

  5. 陈伯海:《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随想》载《社会科学战线》 1986 年

第 1 期

  1. 李应龙:《东西方文化差异探源》载《争鸣》 1986 年第 1 期

  2. 胡经之:《中西审美体验论》载《文艺研究》1986 年第 2 期

  3. 徐飞:《“人”与“自然”殊途同归——中西文明源流比较的科学、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考察初探》载《开发》1986 年第 22 期

  4. 戚文藻:《“文化哲学”的实质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

  5. 张宏生等:《中西古今之辩与当代文化建设三题》载《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 2 期

  6. 燕玉等:《对开展东西方比较伦理学研究的一些看法》载《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1986 年第 22 期

  1. 刘笑敢:《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6 年第 2 期

  2. 陈世陔:《孔子的伦理思想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比较研究》载《湖北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

  3. 李景林:《张东荪多元认识论简析——兼述张东荪对康德认识论的倒退》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6 年第 2 期

  4. 黎红雷:《法国启蒙哲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启蒙运动》载《广西大学学报》

1986 年第 2 期

  1. [德] H·冯·森卡尔:《中国和新托马斯主义》载《哲学译丛》1986 年第 2 期

  2. 刘福勤:《赫胥黎伦理学的自然观基础及对早期鲁迅思想的影响》载《苏州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

  3. 冯俊:《比较哲学的一个范例》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6 年第 2 期

  4. 周谷城:《关于中西文化交流》载 1986 年 3 月 9 日《中国文化报》

  5. 忻剑飞等:《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产儿——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载《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年第 3 期

  6. 葛洪泽:《东西二值逻辑比较》载《中国社科院学报》1986 年第 3 期

  7. 肖万源:《从古今中西对比看中国近代唯物主义》载《社会科学》(甘)

1986 年第 3 期

  1. 黎明:《试论中西文化“历史—逻辑”结构的差异》载《江西社会科学》

1986 年第 3 期

  1. 周鸿声:《方兴未艾的世界比较哲学》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6 年第 3 期

  1. 黄克剑:《陈独秀和他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读书》 1986

年第 3 期

  1. 程伟礼:《从“儒家资本主义”看中西体用之争》载《复旦学报》1986 年第 3 期

  2. 吴根梁:《论康有为戊戌维新前对中西文化形态的比较》载《复旦学报》

1986 年第 3 期

  1. 翁绍军:《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 年第 3 期

  2. 吴熙钊:《孙中山与融汇中西文化思想初探》载《现代哲学》 1986 年

第 3 期

  1. 王增斌:《从莱布尼兹讨论中国哲学的信中所受到的启示》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 年第 3 期

  2. 李甦平:《中日阳明学之比较》载《中州学刊》 1986 年第 3 期

  3. 顾晓明:《“象”和“理志型式”: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分析》载 1986

年 4 月 22 日《文汇报》

  1. 王岳川:《中西美学中“兴会”与“灵感”论之比较》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 年第 4 期

  2. 赵载光:《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与中国古代的五行论、气、阴阳五行论》载《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6 年第 4 期

  3. [英]罗素:《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比照》载《编译参考》1986 年第 4 期

  4. 翁绍军:《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载《读书》1986 年第 5 期

  5. 李存山:《先秦气论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 年第 5 期

  6. 丁祯彦:《“中体西用”的破产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载《浙江学刊》

1986 年第 5 期

  1. 侯铁军:《和谐美——先秦与古希腊美学的同一性》载《江西社会科学》

1986 年第 5 期

  1. 陈炎:《中国的儒家道家与西方的日神酒神》载《文史哲》1986 年第 6期

  2. 刘长允:《爱因斯坦的思想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载《理论学刊》 1986

年第 6 期

  1. 默明哲:《关于“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反思》载《社会科学》

(甘) 1986 年第 6 期

  1. 朱义禄:《也谈“象”和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分析》载 1986 年 7 月 30 日《文汇报》

  2. 宋祖良:《贺麟先生与黑格尔哲学》载《国内哲学动态》1986 年第 7 期

  3. 郭齐勇:《近年来中日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述介》载《国内哲学动态》1986 年第 9 期

  4. 卢善庆:《福建讨论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载《国内哲学动态》

1986 年第 9 期

  1. 郭齐勇:《关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评价》载《青年论坛》 1986 年第 9 期

  2. 贾磊磊:《东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杭州讲习班综述》载《国内哲学动态》 1986 年第 9 期

  3. 李泽厚:《论西体中用》载 1986 年 9 月 27 日《团结报》

  4. [美]D.巴厘:《儒家的自由主义和西方狭窄的地方观念》载《国外社会科学》1986 年第 9 期

  5. 段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反思》载《国内哲学动态》1986 年第

11 期

  1. 黄克剑:《一个“全盘西化”论者的文化选择》载《青年论坛》1986 年第 11 期

  2. 忻剑飞:《比较哲学的“尝试集”——胡适〈先秦名学史〉门外谈》载

《读书》 1986 年第 12 期

  1. 黎明:《中西关于人性善恶信息选择的差异》载 1986 年 12 月 23 日《中国青年报》

  2. 杨毓初:《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 年第1 期

  3. 黎洁华:《我国比较哲学研究》载《国内哲学动态》 1987 年第 1、2、

3 期

  1. 刘以焕:《古代中、印、西文化交融发微》载《学术月刊》1987 年第 1 期

  2. 黄克剑:《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载《学习与探索》

1987 年第 1 期

  1. 徐达:《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发微》载《贵州大学学报》1987 年第 1 期

  2. 陈吕洪:《目前中西文化比较综述》载《大理师专学报》1987 年第 1 期

  3. 薛华:《海德格尔和老子》载《文史哲》1987 年第 1 期

  4. 高小康:《从东西方早期美学思想来看“中和之美”》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第 1 期

  5. 汪澍百:《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与当前中西文化论争》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 年第 1 期

  6. 李昌珂:《老庄哲学与德国文学》载《云梦学刊》 1987 年第 1 期

  7. 娄博生:《西方新知觉论与东方的禅宗》载《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7 年第 1 期

  8. 罗祖基:《试论我国儒家中庸与希腊中庸之异同》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 年第 2 期

  9. 李瑜青:《黑格尔哲学史比较方法论特点》载《理论学习》1987 年第 2 期

  10. 彭三文:《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1987 年第 2 期

  11. 王兴国:《庄子哲学与尼采哲学的比较探析》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7 年第 2 期

  12. 王泽应:《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伦理思想之比较》载《衡阳师专学报》1987 年第 2 期

  13. 李先焜:《严复在西方逻辑再输入上的重大贡献》载《湖北大学学报》

1987 年第 2 期

  1. 黎红雷:《辛亥革命前法国启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 年第 2 期

  2. 张广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载《文史知识》1987 年第 2 期

  3. 杨恩寰:《当代中国美学建设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引进》载《社会科学辑刊》 1987 年第 2 期

  4. 朱宗霞:《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载《世界历史》1987 年第 2 期

  5. 于贤德:《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第 2 期

  6. 光翟:《比较之比较》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 年第 2 期

  7. 杨丙安:《儒家资本主义与中西文化交流》载《中州学刊》1987 年第 3 期

  8. 万军:《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几个问题》载《理论探索》1987 年第 3 期

  9. 朱维铮:《十八世纪中国的汉学与西学》载《复旦学报》1987 年第 3 期

  10. 李存山:《马基雅维里与韩非子——读〈君主论〉》载《读书》1987 年第 4 期

  11. 胡健:《比德说与移情说——比较美学札记》载《固原师专学报》1987 年第 4 期

  12. 张荣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兼谈庄子和帕斯卡尔思想之比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第 4 期

  13. 杜蒸民:《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简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7 年第 4 期

  14. 李世家;《近期台湾比较哲学》载《哲学译丛》 1987 年第 4 期

  15. 许青:《试论道德比较的方法原则及尺度》载《哲学研究》1987 年第 4 期

  16. 吴光:《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思考》载《浙江学刊》1987 年第 4 期

  17. 李方平:《中西审美比较》载《固原师专学报》1987 年第 4 期

  18. 汤一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载 1987 年

5 月 26 日《人民政协报》

  1. 林伯野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现代化》载 1987 年 5 月 1 日

《光明日报》

  1. 黎红雷:《中法启蒙哲学之比较》载《世界宗教资料》1987 年第 5 期

  2. 杨莉:《中西无神论比较》载《哲学动态》1987 年第 5 期

  3. [美] 郑宗英:《中国哲学在美国:1965—1985:回顾与展望》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1987 年第 5 期

  4. [美 A.T.蒂米尼卡:《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话》载《哲学译丛》

1987 年第 5 期

  1. 叶朗:《文化问题笔谈:中西文化研究的两个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

1987 年第 5 期

  1. 吴廷嘉等:《中西文化冲突的性质及其根源》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 年第 5 期

  2. 许苏民:《中国比较文化研究史的分期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1987 年第 5 期

  3. 戴冠青:《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载《当代文艺探索》1987 年第 5 期

  4. 尚乐林:《论刘尔析的中西学术传统比较研究》载《兰州学刊》1987 年第 5 期

  5. 李成蹊:《近现代中西文化哲学交流、结合的历史反思》载《复旦学报》

1987 年第 6 期

  1. 罗剑辉:《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载《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2. 戢斗勇:《中西神话对哲学的影响之比较》载《江西社会科学》1987 年第 6 期

  3. 李吟波:《西方学者对传统中国哲学的探讨》载《国外社会科学》1987 年第 6 期

  4. 李思考:《在中西文化的经纬线上》载 1987 年 6 月 29 日《文汇报》

  5. 钱宁:《中外文化交融的“断”与“续”》载 1987 年 6 月 8 日《人民日报》

  6. 金依理:《中国阳尊论与西方优美论的比较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7. 王子亮:《试论孔孟儒学与原始基督教的仁爱观》载《齐鲁学刊》1987

年第 6 期

  1. 朱海风:《张载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异同辨析》载《郑州大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2. 陈卫平:《论严复和胡适的中西哲学结合》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3. 李哲良:《从比较中研究中国美学特点》载《社会科学评论》1987 年第 7 期

  4. 朱希祥:《中外比较美学研究概述》载《语文导报》1987 年第 10 期

  5. [美]李旷泗:《人的两种形象——孔子与康德比较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1987 年第 10 期

  6. 邹明德:《太平天国上帝教:基督教的东方教派》载《学术交流》1987 年第 11 期

  7. 刘康:《从胡适的方法论说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载《读书》1987 年第 12 期

  8. 沈志安:《试论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增刊

  9. 陈少明:《理性的唤醒——西方认识论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哲学》载《哲学研究》 1987 年第 12 期

  10. 杨国荣:《从中西古今之争看中国近代方法论思想的演变》载《福建论坛》(文史哲) 1988 年第 1 期

  11. 赵德志:《“五四”后西方哲学的输入及其影响》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8 年第 1 期

  1. 汪家熔:《儒家文化的西传——欧洲争注〈三字经〉》载《黑龙江图书馆》1988 年第 1 期

  2. 郭齐勇:《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试探》载《天津社会科学》1988 年第 1 期

  3. 杨焕英:《朱子学在朝、日、越及西方的传播与影响》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88 年第 1 期

  4. 李志林:《中国近代方法论变革的轨迹——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一个侧面》载《哲学研究》1988 年第 2 期

  5. 朱桦:《文化精神的冲撞与美学思想的渗透——论西方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影响》载《学术月刊》1988 年第 2 期

  6. 罗炽:《方以智对西学的批判吸收》载《湖北大学学报》1988 年第 2 期

  7. 郑家栋:《熊十力对中西哲学观的比较研究》载《学习与探索》1988 年第 2 期

  8. 龚维英:《东西方“凤凰涅槃”比较研究》载《苏州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1. 赵平之:《东西方文化及其比较的实质》载《求是学刊》1988 年第 2 期

  2. 刘以焕:《古代东西方几种“五经”说》载《求是学刊》 1988 年第 2 期

  3. 郭齐勇:《梁漱溟的文化比较模式析论》载《武汉大学学报》1988 年第 2 期

  4. 陈卫平:《论柏格森哲学在中国近代的影响》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 年第 2 期

  5. 熊家判:《中西封建社会主体文化兴衰的反思》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1. 郭明辉:《“中和”与“和谐”——中西早期美学思想比较札记》载《承德师专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2. 汤一介:《论利玛窦会合东西方文化的尝试》载《宗教》1988 年第 2 期

  3. 何琦:《黄+蓝=绿——论基督教文化对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参照》载《宗教》1988 年第 2 期

  4. 李尚信:《墨家“端”论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差别》载《荆州师专学报》1988 年第 3 期

  5. 蓝天:《中西文化与中西悲剧观论纲》载《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第 3 期

  6. 徐琳:《论中国的平等观及中西平等观比较》载《成都大学学报》1988 年第 3、4 期

  7. 沈大德等:《略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载《天津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3 期

  1. 张慧彬:《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与康德的先验论》载《社会科学战线》

1988 年第 3 期

  1. 胡长林:《希腊文化繁荣与战国百家争鸣原因之比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 年第 3 期

  2. 许苏民:《形似而神异——中学西渐片论》载《学习与探索》 1988 年

第 3 期

  1. 郭沂:《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载《东岳论丛》

1988 年第 3 期

  1. 吕振亚:《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韦伯〈中国的宗教〉及其影响的述评》载《社会科学评论》 1988 年第 3 期

  2. 李先焜:《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的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载《湖北大学学报》1988 年第 3 期

  3. 傅铿:《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载《社会》 1988 年第 4 期

  4. 郁沅:《论美的异向轨迹——“和谐为美”之中西比较考察》载《江汉论坛》1988 年第 4 期

  5. 叶秀山:《中西文化之“会通和合”——读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有感》载《读书》1988 年第 4 期

  6. 吕振亚:《中西文化争论源流初探》载《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1988 年第 4 期

  7. 喻钟烈:《不应将中西文化对立看待——兼论“世界文化”的形成》载

《编译参考》1988 年第 4 期

  1. 北久矢:《中西体用之争概述》载《哲学动态》 1988 年第 4 期

  2. 何一成:《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 年第 4 期

  3. 朱义禄:《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与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载《江海学刊》

1988 年第 4 期

  1. 谷振谐:《东西方逻辑探源与比较》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 年第 4 期

  2. 查昌国:《荀子与黑格尔的性恶论之异同》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第 4 期

  3. 刘景山:《中西哲学模式之比较》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8 年第 5 卷(2)

  1. 刘再复等:《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人的不同认识》载《人文杂志》1988 年第 5 期

  2. 钱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论争与治国之道》载《教学与研究》1988 年第 5 期

  3. 周月琴:《美学思想起源中的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载《中州学刊》1988 年第 6 期

  4. 李炳海:《孔子与古希腊哲人时间观之比较》载《齐鲁学刊》1988 年第 6 期

  5. 胡明:《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评价》载《文学评论》1988 年第 6 期

  6. 张琢:《中外文化变革的比较》载《百科知识》1988 年第 6 期

  7. [丹] K·伦德贝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过程》载《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8 年第 7 期

  1. 沈其新:《孔子、天皇、上帝——中、日、西传统文化特征之比较》载

《广州研究》1988 年第 11 期

  1. 黎洁华:《中西近代哲学交流及比较研究》载《哲学动态》1988 年第

11 期

  1. 张利民:《“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思想家》载 1988 年 12 月

21 日《中国文化报》

  1. 王岳:《郭沫若比较文化方法论》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增刊

  2. [美] 埃德蒙·莱特斯:《哲学家统治者——早期西方对儒家学者的印象》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 年第 1 期

  3. 李向平:《“息我以死”与“向死而在”——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载《社会科学家》1989 年第 1 期

  4. 崔永东:《卡耐基的做人处世之道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5. 黎洁华:《中西近代哲学交流及比较研究》载《哲学动态》1989 年第 1 期

  6. 王鉴平:《中西汇合与全盘西化——胡适中西文化观演变的一点分析》载《中州学刊》1989 年第 1 期

  7. 许明龙:《孟德斯鸠学说的传入及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影响》载《法国研究》1989 年第 1 期

  8. 陈卫平:《论明清间西方传教士对中西哲学之比较》载《世界宗教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1. [日] 山本澄子:《中国的基督教和祖先崇拜》载《世界宗教资料》

1989 年第 1 期

  1. 许苏民:《开放与中西文化的冲突和选择》载《开放时代》1989 年第 1 期

  2. 高华:《论六十年代初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中的李敖》载《社会科学辑刊》

1989 年第 1 期

  1. 张世英:《尼采与老庄》载《学术月刊》1989 年第 1 期

  2. 陈绍燕:《庄子不可知论与古希腊罗马怀疑派哲学的比较》载《文史哲》

1989 年第 1 期

  1. 毛世金:《简论梁启超中西文化融合的理论观点》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9 年第 1 期

  2. 邹德彭:《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1 期

  3. 胡代聪:《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和选择》载《外交学院学报》

1989 年第 1 期

  1. 罩莜曼:《柏拉图的“四德说”和孟子的“四德说”之比较》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1 期

  2. 党艺峰:《司马迁和苏格拉底的比较研究——个体生存史及其哲学分析》载《渭南师专学报》(综合版)1989 年第 1 期

  3. 祁洞之:《中国古代全息逻辑论纲——兼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结合的选择》载《华东工学院学报》1989 年第 1 期

  4. 李向阳:《论人类基本价值结构太极图与中西价值观比较》载《广东科技导报》1989 年第 2 期

  5. 李珺平:《中西方崇高理论比较研究》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2 期

  6. 王泽应:《斯宾诺莎与王夫之伦理思想之比较》载《船山学报》1989 年第 2 期

  7. 蒋士达等:《中西文化启蒙运动之比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8. 曾绍贵:《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2 期

  9. 许明炎:《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与文化差异》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89 年第 2 期

  10. 倪培彬:《“鲲鹏”的人生与“酒神”的人生》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11. 秦红增:《现代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重建》载《唐都学刊》1989 年第 2 期

  12. 崔世广:《中日两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比较》载《日本问题》1989 年第 2 期

  13. 肖钢:《费密的“中实之道”与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想》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14. 苏文青:《宙斯、黄帝及其他——希腊神话的系统与中国神话的非系统》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15. 冯必扬:《类概念: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墨家逻辑之锁钥》载《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9 年第 2 期

  16. 黄晓苹:《孔子的民俗文化观与希尔斯的“奇俚斯玛权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17. 彭子良:《文化理解:跨文化比较批评的可能性》载《学习与探索》1989

年第 2 期

  1. 李永根:《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应尊重民族的个性》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 年第 2 期

  2. 胡泽洪:《中西逻辑发展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2 期

  1. 侯鸿勋:《孟德斯鸠在中国》载《哲学研究》1989 年第 2 期

266.(印)D.克里希纳:《比较哲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载《国外社会科学》1989 年第 3 期

  1. 胡健华:《“西学东渐”与洋务精神——读容闳〈西学东渐论〉》 载 1989

年 3 月 31 日《人民日报》

  1. 韩锦生:《王夫之与康德认识论特征之比较》载《河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

  2. 黎澍:《中西文化问题》载《历史研究》1989 年第 3 期

  3. 黄见德:《梁启超在中国传播西方哲学的启蒙意义》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

  4. 韩卫东:《两极相通:康德与毛泽东主体观之比较》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

    年第 3 期

  5. 于文军等:《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3

  6. 高升平:《论中学对西学的批判》载《牡丹江帅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3 期

  7. 刘承华:《两种智慧:两极与中间——从思维方式看中西文化的某些方面》载《西部学坛》1989

    年第 3 期

  8. 李振纲:《梁漱溟东西文化观论析》载《河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

  9. 陈江:《墨家和亚里士多德论逻辑谬误》载《内蒙古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3 期

  1. 阮六树:《中西伦理的概念和比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4 期

  2. 刘兴邦:《试论孔子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兼论中西价值观之比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

    年第 4 期

  3. 杨国荣:《胡适与实用主义:推拒形而上学及其他》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4 期

  4. 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下)》载《社会科学家》1989 年第 4 期

  5. 秦英君:《“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载《河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4 期

  6. 吴重庆:《“贯通”与“规整”(论纲)——论中西哲学的民族性及其对近代哲学发展的影响》载《福建论坛》(文史哲)1989

    年第 4 期

  7. 卢善庆:《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载《江西社会科学》1989 年第 4 期

  8. 王宇:《朱光潜与弗洛依德》载《北京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4 期

  9. 刘立林:《中魂西体论》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1989 年第 4 期

  10. 曹顺庆:《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的比较》载《文艺理论研究》

1989 年第 4 期

  1. [美]托马斯·派克森:《苏格拉底与孔子伦理思想比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4 期

  2. 荆学民:《比较与昭示:中国当代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载《中州学刊》1989

    年第 4 期

  3. 金仕琼:《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载《台声》1989 年第 4 期

  4. 王路平:《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的比较》载《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1989

    年第 4 期

  5. 张文彪:《台湾融合中西哲学的三大趋势》载《哲学动态》1989 年第 5 期

  6. 高康:《“万物皆备于我”与“人是万物的尺度”——兼比较普罗泰戈拉与孟子的哲学思想》载《中州学刊》

    1989 年第 5 期

  7. 刘伏海:《民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区别——黄宗羲与卢梭的契约论比较》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1989

    年第 5 期

  8. 郭良:《理性与“悟”——关于东西方哲学方法的一个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

    年第 5 期

  9. 肖永君:《我国哲学教科书对尼采理论的误解》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5 期

  1. 崔新京:《穆勒和西周伦理思想的比较》载《日本问题》1989 年第 5 期

  2. 邹化政:《中西文化的哲学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5 期

  3. 赵保佑:《中西文化比较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载《中州学刊》1989 年第 5

  4. 蔡丹红:《贝克莱、王阳明认识论的主要差异》载《学术交流》1989 年第 5

  5. 黄见德:《论王国维对近代德国哲学的研究》载《江淮论坛》1989 年第 6 期

301·刘兴华:《论康有为的中西会通》载《近代史研究》1989 年第 6 期

302·何怀宏:《中西文化的融汇与冲突》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 年

第 6 期

303·张胜冰:《顿悟与直觉:中西艺术思维方式的文化哲学分析》载《思想战线》1989 年第 6 期

304·龚书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反思》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6 期

305·高端泉:《论中西近代意志主义的异同》载《哲学研究》1989 年第 6 期

306·姚文放:《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载《江汉论坛》1989 年第 6 期

307·周春生:《荣格的原型论与老子的道论》载《学术月刊》1989 年第 6 期

308·李文方:《论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载《学习与探索》1989 年第 6 期

309·朱贻庭等:《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中西传统伦理文化关于道德本质认识之差异》载《文史哲》1989 年第 6 期

310·陈克守:《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逻辑比较》载《齐鲁学刊》

1989 年第 6 期

311·丁煌:《墨辩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谬误理论之比较》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9 期

312·袁阳:《“毒瘤”与“蛹体”——中西传统超越意识比较》载《学术月刊》 1989 年第 9 期

313·黎红雷:《选择与接受——从接受理论看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载《学术月刊》 1989 年第 10 期

314·[美]F.K.弗林:《韦伯与中国宗教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1989 年第 12 期

  1. 陈卫平:《论“五四”时期的中西哲学比较及其历史影响》载《学术月刊》1989 年第 12 期

  2. 徐水生:《金岳霖对中西哲学的融合》载《求索》 1990 年第 1 期

  3. 黄伟合:《中西伦理文化关于道德功能的不同认识》载《思想战线》1990 年第 1 期

  4. 马国均:《老子与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载《理论探讨》

1990 年第 1 期

  1. 苏中立:《略论戊戌时期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1 期

  1. 施庆:《老子、赫拉克利特辩证思想之比较》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1 期

  1. 阚富回等:《论中西印哲学的差异》载《湘湖论坛》1990 年第 1 期

  2. 王海明:《个人主义辨析——杨朱、庄子、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伦理观点之比较》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1 期

  3. 李霞:《从庄子和西方智者学派的比较看相对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1990 年第 1 期

  4. 张学智:《贺麟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吸收与改造》载《文史哲》1990 年第 1 期

  5. 张元隆:《“西学中源”说探析》载《学术月刊》1990 年第 1 期

  6. 马克铎:《“西学中源”与近代文化》载《北京社会科学》1990 年第 1 期

  7. 王路平:《王阳明与萨特的哲学本体论之比较》载《贵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8. 苗润田:《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孔子研究》 1990

年第 1 期

  1. 谭业谦:《中国逻辑与希腊逻辑相对应的一端》载《江汉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2. 方同义:《两种哲学传统的概念生长点》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3. 薄喜如:《试论比较哲学的性质》载《求实学刊》1990 年第 2 期

  4. 李荣才:《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载《朝阳师专学报》 1990

年第 2 期

  1. [美]格拉姆·帕克斯:《〈庄子〉与〈查拉斯图拉〉之比较研究》载

《社会科学战线》1990 年第 2 期

  1. 于文军等:《论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载《兰州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18 卷(2)

  1. 杨适:《中西文化的核心及其冲突与前景》载《学术月刊》1990 年第 3期

  2. 司徒琳:《不同世界间的共同基点——通过黄宗羲与威廉·詹姆斯比较明清新儒学与美国实用主义》载《复旦学报》1990 年第 3 期

  3. 于文军等:《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 年第 3 期

  4. 曹顺庆:《痛感与美感——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之比较》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 年第 3 期

  5. 赵德志:《“五四”前后西方哲学在我国的广泛传入及其影响》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3 期

  6. 高惠珠:《西方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实用意识辨析》载《探索与争鸣》

1990 年第 3 期

  1. 许思园:《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0 年第 4 期

  2. 祖国华等:《庄周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三题》载《松辽学刊》 1990

年第 4 期

  1. 陈敏秋:《中西方悖论的差异及深层的文化背景》载《宁波师范学院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2. 王干才:《先秦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矛盾思想的比较》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4 期

  3. 李永胜:《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载《社会科学》(沪)

1990 年第 4 期

346.G.F.赫德森:《欧洲与中国——关于两种文化比较的思考》载《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0 年第 5 期

  1. [法]汪德迈:《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逻辑比较》载《国外社会科学》

1990 年第 5 期

  1. 周行易:《〈易经〉与毕达哥拉斯数学美学比较》载《文艺研究》1990 年第

    5 期

  2. 杨安仑:《中西当代美学比较漫笔》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

第 19 卷(5)

  1. 严绍璗:《欧洲“中国学”的形成与早期理性主义中国观》载《北京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5 期

  2. 叶伯泉:《庄子和席勒美学的比较》载《学术交流》 1990 年第 5 期

  3. 邓建华:《天主教的输入与晚清士人的价值认同》载《湖北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5 期

  1. 邹广文:《中西审美时空观比较论》载《云南社会科学》1990 年第 5 期

  2. 张翔:《日本文化与东西方文化——江户时代至当代日本比较文化研究》载《复旦学报》1990

    年第 6 期

  3. 刘福潼:《试论中西哲学结合的逻辑起点》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 年第 6

  4. 李振钢:《一位现代儒家的文化寻根意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比较研

究评析》载《河北学刊》 1990 年第 6 期

  1. 张世英:《朱熹和柏拉图、黑格尔》载《北京大学学报》1990 年第 6 期

  2. 张世英:《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载《学术月刊》1990 年第 9 期

  3. 汪毅夫:《〈天演论〉:论从赫胥黎、严复到鲁迅》载《鲁迅研究月刊》

1990 年第 10 期

  1. 钱婉约:《两种人与两种文化态度——评“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争》载《江汉论坛》1990

    年第 10 期

  2. 习五一:《评罗家伦的“东西文明化合”论》载 1990 年 11 月 7

    日《团结报》

  3. [丹]柏恩德:《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和儒家思想》载《齐鲁学刊》

1991 年第 1 期

  1. 钱捷:《图式、奇点、理性——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若干思考》载《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1

    年第 1 期

  2. 启良:《古代中西方中庸思想比较研究》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第

    1 期

  3. 田广清:《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载《长白学刊》1991 年第 1 期

  4. 李兴武:《老子的否定的美论:兼与柏拉图、黑格尔、胡塞尔美学思想比较》载《辽宁大学学报》1991

    年第 1 期

  5. 陈卫平:《评“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载《哲学社会科学动态》

1991 年第 2 期

  1. 王德胜:《道与理念的纠葛:庄子与柏拉图的形体审美观念》载《学术月刊》1991

    年第 2 期

  2. 张世英:《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载《文史哲》 1991

年第 2 期

  1. 许全兴:《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载《中州学刊》 1991 年第 2 期

  2. 王宏斌:《培根〈新工具〉与晚清思想界:简论“五四”之前的科学启蒙》载《中州学刊》1991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