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故事

在铺着厚厚白雪的北方,在寒冷的日子里,若老少团圆地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火锅,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火锅是用金属或陶瓷制作的一种炊事用具。锅是圆形的,中间有排烟的小烟筒,放进去炭火,使汤菜保持一定热度或使之沸腾,然后把薄薄的肉片、蔬菜及调料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

据蔡春山《吃火锅》记载,这种炊具是关东一位叫降龙的渔民传下来的。吃火锅有很多说道,也就是规矩,比如讲究什么“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鲜菜花”等。

这“前飞后走”,是指火锅对着炉口的方向为前方,“飞”指飞禽类, 主要是鸡、雁、飞龙一类的高级山禽肉;“走”指走兽类的肉,指狍子、野诸、牛、羊、狗一类的兽肉。当然,满族先民过去不吃狗肉,所以开始里边不放狗肉。左边放鱼类,右边放虾类,这个规矩不能变。

东北民间,别说有客人来,就是平常也是大天顿顿吃火锅,因为火锅是一道汤菜。每顿光有炒菜、炖菜不行,还要有汤,而火锅就是汤汤水水在一起的最理想的菜。当然,来了客人后,上火锅就更讲究了。

如果是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按着上面所说的“前飞后走、左鱼右虾” 的规矩端上火锅。客人打眼一看,也就明白主人的心意了。

如果来的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主人又不好公开撵,怎么办呢?就要摆火锅,摆退他。这种火锅的摆法是这样:

把两个特别大的肉丸子放在火锅的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这叫“滚蛋”。来人一看这种火锅的摆法,知趣的立刻起身告辞。

其实,东北人用火锅热情招待客人或冷落来者的习俗,是中原文化和东北地域文化融合的一种文化习俗在饮食文化上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是最讲礼义道德的,喜欢谁反感谁,往往使用巧妙的方式方法,客气地处理而不伤和气,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在中国民间的其它行帮文化中也有体现。过去行帮中的“茶碗阵”或曰“烟茶阵”,也是如此。

“烟茶阵”是指招待客人是上烟上茶的摆放方式,这是和火锅下料位置一样的一种文化形态。

东北气候严寒,客人来家作客或行帮之间走动,见面后,往往斟茶倒酒, 而这茶酒碗具的摆放方式就是一种文化风俗的体现,主人来者往往都通过摆放和拿动茶酒烟具来说明自己的意图,这叫“摆隐学”。隐学和隐语相同, 并与隐语同时使用。

如知道一人要来,而又知道来人不怀好意,当家的就吩咐手下人:“他来了,摆退他!”

摆退阵是这样:主人倒两碗茶水,一碗倒得过满都流出去了,而另一碗故意不倒满。来人一看,要起身走掉。

如二人见了面,主人故意倒上一杯水一杯茶,这叫“仁义阵”,是欢迎对方到来的意思。来者要先端起那杯水,一下子泼在地上,然后端起茶来慢慢地喝。

如果来者弄错了,主人就把烟袋杆往两个茶碗上一横,这叫“绝情阵”。手下人一看这情形,立刻来人把对方赶出去。

还有一种叫“义气阵”,就是顺着茶壶嘴的方向立放三个茶杯。对方一

看,乐了,一施礼,然后把壶盖掀下来,把两个茶杯摞起来倒放在壶上,把烟袋放在壶耳上。主人一看,也点点头乐了。这叫“诚心来柏拜”。于是二人施礼、喝茶。

如果在外办事遇难了,或后有追兵在追赶。来人进了屋,要先在桌子上摆五碗茶,然后端起中间那碗来喝,这叫“患难相扶阵”;主人一见,如有心相救,就要把那四个碗放在离茶盘远一点的地方,再把一只碗放在壶嘴下。于是,来人明白了,双手一抱拳说:“谢大哥!”

被称为大哥的人,这时要把五个碗都拿来,顺壶摆成两行,即上三下二, 这叫“五虎下西村”。摆完,二人领兵去救援。

火锅下料的方式方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好客和仗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然到了今天,无论是春夏秋冬,家家都可以随时做火锅来吃,也没有那么多下料的讲究了。

多么有趣的火锅故事和火锅文化习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