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穿错公公鞋

在关东民间的“怪俗”里,有一条叫“媳妇穿错公公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风俗的来源和起因同东北民间的居室有关。

关东地方寒冷无比,民间百姓除在盖房时就注意防寒保暖外,还要考虑在房子里设置取暖设备。这些设备除了火墙、火炉、火盆之外,最重要的要数火炕了。火炕是东北民间人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取暖设备,寒冷的冬季里家家离不了。

在关东民间,往往是一间房子一铺大炕,炕又往往修在南窗下,叫“南炕”。农家的家具摆设少,南炕就成了一家人取暖和活动的场所。冬日里忙完了屋里屋外的活儿,一家人往往是媳妇、大姑子、小姑子、婆婆们团团围坐在一起,烤火盆、讲“瞎话”(民间传说故事)、纳鞋底子。

这时,外边一有啥事,如来客了要去开门,鸡飞到酱缸上,家雀钻进咸菜坛子,老母猪拱了菜园子⋯⋯都要去个人赶一赶,这个差事由谁干?往往是媳妇。

媳妇是“外来人”,大姑子、小姑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些散乱活计必然是媳妇出头。由于这类事往往是下地麻溜办一办,然后还得麻溜回到炕上来暖和,所以媳妇往往“忙不择鞋”,炕沿底下摆着一双一双的鞋, 脚碰上哪双就穿哪双。

在关东民间,凡上了岁数的老公公,往往常年呆在家里,坐在炕头上抽烟。他穿的鞋,多是家里人穿剩下的旧鞋子,鞋后跟已踩平,鞋口又松又大, 就像“拖鞋”一样。而且,老汉们又多是很俭朴的人,家里的旧鞋子,他们往往拿来剪去后面的鞋帮,做成拖鞋一般,以便穿出穿进方便一些。这样的鞋,不要说穿,就是看起来也顺脚。再加上公公的鞋常年扔在炕沿底下,不光媳妇,别的人谁赶上谁“趿拉”(东北土话:顺便穿穿的意思),因为方便、可脚。另外,东北民间火炕的结构是炕头靠门口,而炕头往往是公公睡的地方,炕头,在东北民间是老人和尊贵的客人坐在地方。

在关东,大炕的炕头上往往有一个土台,叫“炕台子”,一是能挡住灶坑的烟和锅里的水汽;二是可以做为“灯台”,放一盏小灯,这样锅台灶上和炕上都能借亮,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民间人家的“甲坐”(优待座)。来人往这儿一坐,又热乎又能抽烟对火,离油灯近,人也显得气派。平时不来人时,老公公这一家之主,当然要呆在炕头这个地方了。

老公公睡在炕头,这是东北人尊老习俗的表现,而儿子媳妇等晚辈只能睡在炕梢。夜间有什么事,或出去插门解手,儿子媳妇往门口走(也就是炕头方向),往往是一顺脚“趿拉”起一双鞋就走,这就是“媳妇穿错公公鞋” 的来历。

当然,随着后来房子的扩大,往往公公婆婆和儿子媳妇分居,或老人睡南炕,小辈睡北炕,就很少出现媳妇穿错公公鞋的事了。其实,公公的鞋往往也是婆婆的鞋,因老俩口不分彼此,实际有时媳妇穿来穿去的是婆婆的鞋。但民间文化往往带有一种幽默和风趣,“媳妇穿错公公鞋”这句俗语就流传下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