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痰桶”

皇帝的痰桶是什么?原来是皇帝衣袖上的貂皮套袖。

提起这,还是先讲一段貂皮的故事吧。从前,东山里有个打猎的,叫赵成。冬季里的一天,赵成在甸子街(今抚松县)上溜达,看见一个穿一身青衣青裤的个子不高的小老头,戴顶缎子帽在街上走。奇怪的是,大雪天,所有行人的身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雪,唯独小老头的身上不落雪,还直朝上冒热气。赵成想,这老头穿的啥衣裳呢?他想看个究竟,于是跟在小老头身后。可是,赵成快走,小老头也快走,赵成怎么也撵不上小老头。眼瞅着小老头进了一家馆子,赵成快走几步也进了馆子。

小老头要了一个红烧鱼,白嘴吃菜。赵成呢,要了一盘包子,在小老头对面坐了下来。饭桌上赵成问:

“老哥,家在哪住啊?”

小老头眼一眯:“不远,柳毛河。” “这十冬腊月的,可够冷啊。” “不冷,热着哪。”

赵成想,柳毛河他常去,可从没见过这个小老头。

俩人正说着话,外面进来一个收山货的老客。小老头一见这人,连忙起来便走,忙中忘了交饭钱,饭店掌柜的揪住小老头不放。赵成是个善良的人, 替小老头付了饭钱。

这年冬天,关东特别冷。

赵成一个人来到柳毛河,在地 皇帝的“痰桶” - 图1 子蹲了半个月,连个野鸡毛也没摸着,更别提山牲口了。

一天半夜,赵成醒来后,觉得身上热乎乎的。一看,原来是小老头来了。

俩人一块唠喀、做饭。小老头让赵成上南山打猎,到了南山真有收获;小老头让赵成上北山打猎,同样有收获。不管北风多硬,小老头把一件黑皮袄脱下来盖在赵成身上,赵成总是睡得一身一头的汗。

这一天,小老头说:“我要走了,你对谁也别说这事。临走,我没别的送你,你那天在馆子里帮了我,我就送你一件衣裳吧!你到当铺把它卖了, 回关里家去吧。”赵成一听,正准备道谢,一眨眼,小老头不见了。赵成一算,打猎也打了一年了,是该下山了。于是赵成就把所猎的猎物装了满满一爬犁,拉下了山。晚上,赵成住在店里,想起小老头送他的那件衣裳,打开包袱一看,哪里是什么普通的衣裳,原来是一件上好的貂皮。

俗话说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草。这貂皮是无价之宝啊!赵成把貂皮拿到当铺里换了个大价钱,然后回关里家去了。

这类故事在关东、在东北、在东北亚的民间,处处都有流传,说明貂皮有着不同寻常价值。

据《打牲乌拉典志》记载,每年东北民间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貂皮。貂不够数或成色不佳,进贡的人要遭贬;进贡了好的皮于,打牲乌拉总管则有重赏。进贡到宫廷的上等貂皮,除了给皇帝的妃子们做马褂、背心和坎肩外,就是给皇帝和朝廷大臣做“套袖”。

古时的套袖是镶在袖口的里子上,这样可以遮住人的“脉窝”。在严寒

的冬季,有套袖护住“脉窝”,手不易冻着。而套袖的另一个作用,便是皇帝的“痰桶”。

从前,帝王将相们很讲面子,在宫中议政或在从臣面前,有痰了也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吐。怎么办?他们就想了个绝妙的法子,把痰吐在自己的貂皮袖子里。貂皮袖不沾水,不沾泥。等到了没人处,把貂皮套袖轻轻一甩,痰就飞了出去。可见,貂皮套袖不正是皇帝的痰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