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爬犁

在北方寒冷的雪野上,人们常会看见一种用木杆做成的架子形东西,由牲口拉着在冰雪上行走如飞,这就是东北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爬犁”。

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间称冰雪上的车子。民间流传个笑话, 说从前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

“什么东西前边没有轱辘,后边没有轱辘?” “什么物?”

“车子。”

那人说:“世上根本没这种东西。”

另一个人指指地上的“爬犁”说:“你看这是什么?”

那人把爬犁拿起来前后一看,真没轱辘。于是民间就有了这个习俗,两人见了面,如一人说:“前边没有轱辘,后边没有轱辘。”另一个人接着说: “翻过来一看是爬犁。”于是,人们就知道这是两个地道的东北人。

过去,北方各民族在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 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一年中有 2/3 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北方的爬犁轻便精巧,有时用同等粗细的小杆,经火和热气熏烤发软, 然后窝成弯形,穿上横带制成爬犁。这种架子爬犁主要是人拖,用于赶集、运粮或砍柴。还有一种跑长途的重载爬犁,用粗木凿铆镶死。铆不用钉子, 榫对准铆后用水泡浸。木头一涨比钉子钉的还结实。这种爬犁往往是拉重载、跑长途,爬犁架子也大,最大的有两顶小轿那么大。如果拉人还要支上“睡棚”,那就舒服多了。

这种睡棚又叫暖棚,也可称“皮棚”,是用各种动物的皮子搭好,左右各留个小窗,里面有火盆、脚炉等,长途在外可过夜和抵挡风雪。

爬犁一般用牛拉马拖外,从前的女真、肃慎、锡伯、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还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动物来拉。《吉林地志》记载:“满清未兴以前,在东海三部之东北,而与渥集部紧相连接者。则清纪概以使犬、使鹿别之。”“费雅喀与日本北海道之虾夷为同族,且至今日即使犬、使鹿之界说。如以使犬论,现在依兰以东,家畜驯犬拽扒犁。”

《吉林地志》还载,自伯力东行 1200 余里,沿松花江两岸居住的黑斤人, 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则加板于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飞。”可见,这又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可见,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吉林乡土志》又载:“清初,有所谓使大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江上结冰, 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狗驾之,而头狗价最

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在当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送信息。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野一望无垠。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复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产,可以驮重致远。”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鹿、四不像来驾“扒犁”。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猎户喜爱。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车和爬犁, 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耍。

冬季的北方,并不寂寞。

严寒的冰雪世界,充满了乐趣。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 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