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的来历

传说,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有这么一对老两口。他们没儿没女,孤苦零丁地住在关东山里。老汉呢, 就靠种点烟、麻和粮豆过日子。老太大呢,就靠发点豆芽,一早一晚到山下的镇子里卖一卖。两位老人就这么维持着生活。

这一年的年关到了。可是,这老两口太穷了,穷得过了三十就过不了初一。无奈,三十晚上老两口还得忙着发豆芽,等初一早上好去卖。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灯火辉煌、鞭炮齐鸣。唯有这老两口家,没有一点儿过年的气氛。老两口还在外屋忙乎着洗豆子、泡豆芽。一会儿,水不够了。老太大说:“我说你呀,去挑挑水。”

“好吧。”

老汉说着,搓搓冻僵的手就去摘水桶。这里所说水桶,是用山里的木头制作的。别说桶,老两口家的碗、盆、勺子、铲子等生活用具都是木头做的。当老汉伸手去摘桶时,一不小心,木桶“◻啷”一声从樟子上掉了下来,但在樟子上却留下一个和桶差不多大小的晶莹的冰壳。原来,这是木桶里的水遇到寒冷后迅速结了一层冰。当老汉摘时一晃,那冰壳就完整地被搕出扣在樟子上了。

老头简直看呆了,就对老太太喊:

“屋里的,快来看看!”

老太太赶忙跑出来,一看,笑了,说:“真是个冰桶。”

老汉说:“这是老天给咱们的宝物。可是,这能干啥用呢?”

还是老大大脑筋灵活,说:“老头子,我看这玩艺儿当个灯罩准行。又透亮、又挡风。”

“中!中!”

于是,老太太就往这冰壳里放上油碗子,老汉把灯悬挂在家门口后,就去挑水了。

等老汉挑水回来一看,喝!这冰灯更漂亮了。原来巧手老太太又剪了两只小梅花鹿贴在冰灯上,漂亮极了。冰本身就晶莹明亮,被灯光一照,更加耀眼,比原先油灯的光亮亮了好几倍。

也该着这老两口有福。

这天夜里,有一个人路过这儿。谁?原来是东巡到关东的乾隆爷。

乾隆在皇宫里呆烦了,就想到外边过过年,于是就来到了祖宗发兴之地

——关东山下的松花江边。大年三十的夜里,他喝退左右,披上一件老皮袄, 到屯子里游荡。

他走呀看呀,家家户户都挺热闹。可路过这老两口家,发觉屋里咋一点动静也没有呢?再一看,喝!这家点的是什么灯呢?白光光、红微微,又神奇、又好看。他长这么大可也没见过呀!于是,他走进了老两口的家。

这时,老两口正洗豆芽呢,也不知来人是皇上。乾隆问:“过年了你们还忙乎?”

老太太说:“不忙谁给饭吃。”

老头说:“就这么忙还过不去年呢!” 乾隆说:“门口这是啥灯啊?”

“有啥灯啊!这疙瘩除了冰就是雪的。”

乾隆点点头,又说:“过年了,你家咋不贴对联呢?”

老两口一齐说:“一忙就忘了贴了。再说,也没人会写。”

乾隆心里早想好了一副好对子,于是说:“老人家,我给你们写!” 那敢情好。老头到邻居家借来笔墨,乾隆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

写好了,也不用浆糊,往门框子上泼点水,一冻就贴上了。漂亮的冰灯照着这副奇联,真是寒舍生辉呀!

乾隆皇帝这么一走,可吓坏了行营里的大小官员,令手下人四处寻找。找到这儿一看,皇上正在这穷老头子家看冰灯写对联呢。这还了得,左右百官都跪下了。

写完了对联,乾隆要走。老两口说:“俺们也没啥给你的,你看啥好就拿啥吧!”

乾隆说:“老人家,我要一样东西中不?” “啥东西?”

“就你家门口的那盏灯。” “唉,那还问?拿吧!”

乾隆乐了,回手摘下冰灯就走,这才看见门口地上黑鸦鸦地跪着一片人。这一下子,老两口的豆芽算出了名,皇帝都给写对联宣传了呀!

自从乾隆把老两口家那盏冰灯拿回去挂在行营门口开始,各家都模仿着做起冰灯来。关东人手巧,人们在灯上画鸟画兽,后来干脆在上面刻龙雕凤, 冰灯越做越美。

这下子,关东的冰灯就出了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关东民间一进腊月, 就有专门的冰灯会,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精心制做的冰灯悬挂在门口,让四方百姓欣赏。那冰灯盛景一点儿不比苏杭的灯节逊色,吸引着男女老幼都出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