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婚俗趣话

在吉林,满族的婚俗十分生动,虽受汉族婚俗的影响,但又有与其他民族的婚俗所不同的许多奇特之处。这些不同和特色,是同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

首先,满族没有早婚现象。

从前,在汉族和某些民族中曾流行“指腹婚”、“童婚”、“娃娃亲”、“小女婿”、“童养媳”一些陋习,但在满族中却没有这种情况。虽然从前满族的男女结合也是不自由的,但都要等男女双方到了青春期之后方才定婚、结婚。

当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时,第一个举动称之为“问门户”。首先由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的讷讷(母亲)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特别要细间其祖籍、三代经历——满族人最注重门第, 尤其是军功。

女方家对媒人的介绍如果满意,就说一句活话:“这件婚事先进行到这儿吧⋯⋯”这等于告诉对方,亲事有了希望。媒人赶紧讨问道:“什么日子听准信儿?”女方家说某某日。于是,媒人告辞而去。

女方的讷讷送走媒人后,便向丈夫介绍男方的情况。丈夫如同意,讷讷就向姑娘介绍情况,同时也谈了丈夫和自己的意见。姑娘如对男方情况较为满意,便点点头说:“由讷讷和阿玛(父亲)做主吧!”有的满族地区流行着双方父母互相窥看对方的“看门户”习俗。“看门户”主要是了解对方的门第和人品,而不是钱财。“看门户”后,接着便是“小定”。

小定,就是媒人第二次带着求婚使命来到女方家里,讨得女方家的肯定答复之后,便带着男方的呐呐来到女方家里相看。男方的讷讷若对姑娘的人品、举止、相貌等诸方面都满意,便留下簪珥做定礼,这就是俗称的“小定”。“小定”后是“返礼”。

返礼,指女方家接受男方家的“定礼”之后,选择吉日,到男方家赠送礼品。

从前在女真族早期,男子娶妻可获得妻子的一份资产。“返礼”之后是“放定”。

“放定”,是指女方家返礼后,男方家要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集宗族、亲友多人相迎。女方家中堂设置供桌,男方家将礼品放置供桌上。男女双方的阿玛并肩跪在供桌前,斟酒两盅互换,俗称“换盅”,然后女方家设宴招待男方家来的客人。

双方人席后,果方家的宗族长者站起来致辞,正式向女方家求婚。一般是这么说:“某家小子某某,虽然不肖,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娶亲的年龄。听说某家姑娘贤淑聪明,今天前来求亲。如蒙应允,我们全族都感到光采。”

女方家宗族长者则站起来致谦辞,经男方家宗族长者再三恳求,女方家族长者方才应允。

这时,男方在媒人的引导下,跟随女方的阿玛入拜女方家的祖宗板(就是汉族的祖谱,或称大谱);然后再认阿姆哥(岳父)、额姆哥(岳母)等女方尊长。至此,两家的姻亲关系算正式定下来了。“放定”之后便是“问

话”。

男方家经过一番筹备,认为迎亲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便设宴请媒人和女方的父母一起商定迎娶的日子叫问话。“问话”后是“过礼”。

迎娶的日子定后,男方家便在迎亲前的一个月,将为女方准备的服装、首饰、布匹以及赠送给女方父母的猪、酒等礼品,一并送到女方家,这就是俗称的“过礼”,也叫“下大茶”。“过礼”之后是“开剪”。

满族人很讲究穿戴,姑娘也都是巧手之人。所说“开剪”,是指女方家选择吉日,将男方家送来的布匹,陈放进中堂的桌案上,由阿玛或达达用剪子剪开,然后姑娘按着自己的身材和喜爱的款式,自行裁剪缝制。开剪这天, 姑娘要仔细梳洗打扮,并且将发式由辫发改为盘髻(这是满族的一种传统头式)。头发盘在头顶上,使人显得十分庄重。姑娘梳这样的头,表示姑娘已经许配他人了。“开剪”之后是赠嫁妆,也叫“过箱柜”。

在结婚的前一天,娘家向姑娘赠送嫁妆,并派姑娘的女伴和弟妹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收到嫁妆后,新婿要携带“离娘肉”(猪的肋条肉), 骑马到女方家向阿姆哥、额姆哥致谢。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住下,这叫“打下墅”,也叫“打下处”。新娘住的炕上要放置几枚钱币, 叫“压炕钱”。“打下墅”是八旗军中的古老遗风。当年八旗兵驻守边陲几年不归,远在故乡的满族姑娘信守婚约,千里来完婚,先要在军营附近借房子住下。

迎亲这天到了,新郎、新娘家里的人五更天就起来忙活。新娘家用篷车送亲,新郎家用彩车迎亲。送亲时,新娘的兄弟或族兄要走在车辕两边护送, 而且要时时留心,严禁快速行车,这叫“押车”。“押车”的习俗同古时氏族社会抢亲风气有关,也和后来的军中完婚千里护送有着紧密的关系。

新娘家的送亲篷车,从“打下墅”的地方五更出发;新郎家的迎亲彩车, 也是五更出发。两车在途中相遇时,外车厢互相交错。新娘在送亲篷车上换好结婚盛装,由阿玛抱到迎亲彩车上,叫“插车”。这一仪式也同满族古老的军旅婚姻有关。

迎亲彩车到新郎家门外,新娘必须在彩车上坐等一会儿,俗称“劝性”。然后新郎朝彩车弯弓虚射三次,新娘这才身背铜镜,怀揣宝瓶,在伴娘的左右搀扶下,脚踏马兀(一种四腿立式方凳)走下彩车。新娘走下彩车后,脚不能沾土,要踩着红毡,在新郎的引导下,由伴娘搀扶,来到院中的神桌前, 同新郎一起望北而拜,俗称“拜北斗”,实际就是拜天地。

满族非常崇尊天神。他们在茫茫的林海里狩猎,或在江河湖海里捕鱼, 夜里明亮的北斗星是他们识别方向的标志,也是悬挂在天上的天灯,是他们心中的朋友和伙伴,所以自古满族婚礼中就有“拜北斗”的习俗。

拜北斗仪式结束后,新郎用马鞭(或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 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新娘跨过马鞍走进帐篷,面南“坐福”(坐垫底下放一把斧头)。在新娘“坐福”期间,新郎一直站在帐篷外边守卫,不得离开。

当夜幕渐渐降临后,新郎要背着包裹绕帐篷走三圈儿,边走还要边试探地问,“留不留宿啊?”新娘如果羞于回答不吱声,新郎便只好继续走下去。直到新娘回答:“留宿。”新郎才能走进帐篷。

新郎在帐篷外绕圈儿的时刻,女孩子们三五结伙,隔着帐篷与新郎作对,

耍弄新郎。每当新郎问道:“留不留宿啊?”时,女孩们便在夜幕之中冒充新娘喊:“不——留——!”于是,新郎只好继续走圈儿。看着新郎一圈一圈地绕着帐篷走动,女孩子们觉得十分有趣、开心。

时间长了,新郎的兄嫂或族兄嫂出来干涉了,对着女孩子们喊:“喂! 别闹啦!”

女孩子们喊:“不行!”一阵哄笑后才罢休。这时,走得满头是汗、焦急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新郎,才能从女孩子们的恶作剧中解脱出来⋯⋯

如果婚礼是在寒冷的冬季举行,新婚夫妻便不在帐篷里过夜,新娘也只在帐篷里象征性地坐一会儿,婆母会说:“坐一会儿就行,老祖宗知道啦!”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结婚住帐篷说明过去男子远征戌边,所以结婚仪式在帐篷里举行。

当新娘住进帐篷或入洞房之后,由伴娘用红线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汉族姑娘是婚前在娘家开脸)。过去满族女子到军营完婚,只好在到达大夫的驻地之后“开脸”打扮。

婚礼这天的正午,新郎家要祭把神灵。院中要设下神桌,供奉上猪哈力巴肉(猪时),三盅酒要放在碟子内,另放尖刀一把。新郎、新娘面对南方跪在神桌前,穿戴威武的萨满(也有时为宗族的长者)单腿跪在神桌左首, 用满语高唱《阿察布密歌》。祭歌分三段,萨满每唱完一段,就用尖刀割肉一片向空中一抛,然后端酒一盅,举到与眼眉共齐的地方,再泼到地上。

祭把时的气氛十分热烈。萨满的动作庄重、神秘、有趣,往往使亲友和来客们欢笑不止。当《阿察布密歌》三段唱完后,鼓乐齐鸣,婚礼的喜庆气氛达到了高潮。这种祭把夭神、地神和其他诸神的仪式叫“撤盏”。

婚礼的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行合卺礼,夫妻争坐被上, 以为吉兆。新郎、新娘二人争坐被上是很有趣的。这时,新娘、新郎一改白天的拘谨情态,两人争着抢坐被上,争得难分高低上下,结果常是二人同时坐在被子上面。这种“争坐被上”的婚俗,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社会交替过渡时期的状态,但在今天已变成一种喜庆的仪式了。

第二天一大早,新婚夫妻便赶在全家人之前起来,先拜祭先祖神位,然后拜父母、兄嫂、姑姐和宗族中的长辈,俗称“分大小”。

三天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之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方面的各个长辈。至此,满族的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我们从吉林满族的婚礼中不难看出,这个民族崇尚武功、敬奉天神地灵、缅怀先祖先人、注重门第和人品,婚礼非常有特色。

参考书目

《长白山江岗志略》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白汇征录》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新志》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旧志》吉林文史出版社

《蒙荒案卷》 吉林文史出版社

《朝鲜中国东北史料》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省概况》(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

《先清史料》 吉林文史出版社

《满族文学史》 沈阳出版社

《吉林农业档卷》 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白山古今揽胜》 吉林人民出版社

《人参故事》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民间故事集成·集安卷》

《民间故事集成·浑江卷》

《民间故事集成·抚松卷》

《民间故事集成·白城卷》

《北国春城——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白山奇观》 林仁和、王德宗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民俗趣话》 李文瑞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故国神游》 施立学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 吴广孝吉林人民出版社

《向海的传说》 邢国明华文出版社

《最后一个老冬狗子》 于济源 《满族婚俗趣话 - 图1 花》第 4 期

《满族民俗文化论》 王宏刚吉林人民出版社

《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东北古文化》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中国东北行帮》 时代文艺出版社

《朝鲜族婚姻习俗》 吉云珍珠吉林人民出版社

《满族婚俗》 毕树林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