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冰雪趣话

人们把东北称为冰雪的故乡。这里有许多关于冰雪、寒霜、寒风、冷露的传说,有的已成为口碑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类型,我们称之为冰雪文化形态。

冰雪文化,是指由于冰雪而直接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并已形成一种习俗、习惯。这种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描写冰雪寒冷的文化文字;一是间接地记叙由于冰雪所带来的文化资料。

据《东北历史地理简论》记载: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地质时期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初期开始逐渐转冷。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 12000 年左右),这时的东北地区进入大理冰期的冰后期,气候开始转暖。后来,这种长达数百年的温暖气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 世纪,此后,由于不断遭受寒冷空气的侵袭,到公元 4 世纪前半期气候转冷达到最盛。《资治通鉴》卷 95:“成帝咸康元年(公元 366 年)王午,

(慕容)皝帅其弟军师将军评等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今营口),舍辎重,轻兵趣(趋)平廓。”当年,渤海湾和辽东湾全部结冰,而且冰上可以来往军队车马,可见其冰的厚度。那么再往北走,可想而知气温该如何了。许多古籍均记载,古东北“十月癸酉大雪平均三尺,人多冻死。”北宋《太平衰字记》载:“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渠帅号乞莫贺咄。气候寒冷,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饶獐鹿,射猎为主,凿冰汲水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木而行。俗皆捕貉为业,冠以狐貉、衣以鱼皮。”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冰雪而形成的住室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以及这里的其他生活形态来了。古长白山人居室多为木结构,出于地表的用木堆,卧于地下的用木砌。主要是山里木头很多,用起来也方便顺手。而有的建在老村子里的大房子,干脆就用整根的圆木一根根摞起来,堆成“木屋” 的,这类房子也称“暖关东冰雪趣话 - 图1子”。主人走后,这样的房子以及房内的家什和火柴等物,都扔在林子里。于是,放山、狩猎之人,只要见到这样的房子, 便可进去居住,里边的锅碗瓢盆也可以随便使用。

这样的大房子没有围墙和院子,房本身就是墙和院子,又挡风又挡雪, 而里边常常住有一位孤寡老人——“老冬狗子”。东北人称的“老冬狗子,” 充满敬爱之意,全无贬意。到年节了,所有的人都下山过年去了,于是大房子就扔给一位“老冬狗子”——没家没业的孤寡老人看管着。

冬天的长白山里静极了,到处都是厚厚的白雪。山外的人来不了,山里的人出不去,如果屋里不养猫和狗,喘气的只有老人一人。整个冬季,老人一个人在屋子里静静地生活。关于大屋子有许多传奇故事。

据说有一个看山的“老冬狗子”,年三十晚上,他剁好了饺子馅,正要包饺子时,突然门“吱扭”一响,一个小媳妇抱个小孩走进来。小媳妇说: “老把头,咱俩一块过年。”说着,放下孩子,盘腿往炕上一坐,就用手从盆里掐饺子馅吃。

“老冬狗子”想,这哪是人哪!再说,这方圆几百里也没人家,大雪封山,山下的人哪能上来?于是,有经验的“老冬狗子”平静他说:“好,咱俩一块过年。不过,你来了,饺子馅不够了,我再去切点儿!”

老人到了外屋,顺手把开山斧操起来,冷丁闯进屋来,照小媳妇后背就

是一斧子。只听“哟”的一声,一溜火星子窜出屋去。老人再一看,炕上是一个用一层一层的烨树皮包着的一个小兔子。

第二天早上,“老冬狗子”出门顺着脚印一找,南边大树下死了一只大兔子。这类故事在长白山老村子里层出不穷,使木房子和山林充满了传奇色彩。

山里的圆木堆砌的房舍,一般都有地窖。因山里冷,就是在室内烧上大炉子,也抵挡不住冬日寒冷的袭击。一些怕冻的东西就存放在地窖里。大房子旁边都要有小仓子。小仓子是生活在寒冷地域各民族居室必备的房舍,不是用来住人,而是用来存放各类杂物,里面放着常用的用来开山、种地的工具、狩猎器具和干鲜蔬菜、蘑菇、辣椒、菜干等。也有的小仓子和主房连通, 当人口增多时,小仓子就变成了住人的房舍。在冬季、小仓子又是存放鱼肉的“冷库”。长白山区的许多山民,还把他们供奉的狐仙、黄仙等牌位放置在小仓子的一个角落里,摆上供品,年节还上香烧纸,显得十分神秘。

关东冰雪文化在住房上的反映还有许多,如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笆寨等,还包括人们盖房子和修房时的一些习俗。关东民间一般不拆房。因当地木材多,人们又经常搬迁,所以一处住得差不多了时,就弃房另迁一处, 这样原先的房舍好好的放在那儿,放山、挖参、狩猎行帮之人均可以居住, 这也是关东一带的典型的民俗风情。客人进屋就上炕,端起饭碗就吃饭,拉过被子就捂脚,主人是不会怪罪的,而且还会热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