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围着“二人转”

在吉林的民间有两条谜语,一条说:“天下十二个,每人都能摊上一个。”很多人猜不着。其实这是十二属相。另一条则是:“上万个人围着两个人转。”大伙一下子就会猜到,这是吉林的民间文艺“二人转”。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综合艺术,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之花。

二人转,是吉林人心底的“戏”。

民间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里的人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子上。

吉林的二人转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百年前,二人转就以它灵活、明快的方式活跃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还常在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演唱,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真是一种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

二人转名曰“二人转”,其实不单单是仅有两个人,它在形成之后就有“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三个分支。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二人转艺人的共同努力,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单出头,是由一个演员演一台戏,其形式方便灵活。一人演多角,变化多端、生动活泼。传统戏《王二姐思夫》、现代戏《小老板》是它的代表性剧目。

二人转,是由两个演员演多种角色。两个演员分上装和下装,演员在台上载歌载舞,跳出跳入,异常生动、红火,是一种充满浓厚东北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二人转这种独特的艺术品种积累了诸如《西厢》、《蓝桥》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拉场戏,是以小旦、小丑为主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保留了二人转艺术的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戏《马前泼水》、现代戏《闹碾房》等屡演不衰。榆树县民间艺术团创作并演出的拉场戏《摔西瓜》,被拍成电视片,播出后颇得好评。

经历了 200 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二人转的艺术表现手段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技巧——“四功一绝”,即: 唱、说、扮(做)、舞功和绝技。

二人转和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重要的是不隔心。”不隔语,说的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不隔心,说的是“演员的心、手、口领着观众走”;不隔音,说的是二人转音乐是悦耳的乡音,“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亲切动听,拨动心弦。二人转常用的曲牌有“文嗨嗨”、“武嗨嗨”、“胡胡腔”、“喇叭牌子”、“抱板”、“三节板”、“靠山调” 等。二人转生于民间,长期流传在民间,有《月牙五更》、《茉莉花》、《张生游寺》等小曲小唱。

二人转中的说即“说口”,分“套子口”、“疙瘩口”和“专口”等多种形式,一般多采用民间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情趣盎然,颇得人们青睐。

二人转的扮也叫做,即它的表演,大有“勾魂夺魄之力”,这是很独特的。二人转艺人常说:“干军万马,全凭咱俩。”二人转的表演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扮人物又不人物扮”。一出戏,不管情节多么复杂,人物多么繁多,场面多么宏大,就是一旦一丑两个人,跳进跳出,时老时少,时男时女,一转身就变了一个人物, 而且变得自然、顺畅,以形传神、以假代真、真真假假、红红火火,颇为亲切、传神。

二人转的舞蹈是独具特色的,尤其是演员的腕子功堪称一绝。演出时, 演员那变化多端的平腕、压腕、翻腕、甩腕、绕腕、抖腕以及五花腕等,令人眼花缭乱。此外,二人转演员的肩功、腰功和各种各样的步法,也独具一格。

二人转的绝技是手绢和扇子的运用。那一方小小的手绢,在二人转演员的手里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东西,一会儿似车轮飞转,一会又像一面令旗;一会儿高高飘起,一会儿又缓缓落下,显示了二人转艺人手绢功的独特技巧。那一把小小的扇子,在二人转演员的手里,不是一件简单的演出道具,它能变幻出各种各样富有魅力的形状,格外引人注目。另外,二人转的大板、玉子板等绝技,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