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习俗

在东北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属于狩猎之人留下的幌子,人们通常称之为“打树皮”。

“打树皮”的幌子是这样做的:

砍一块二尺长短的树皮卷成一个卷儿,卡在往林子里走的道旁的树上。树皮卷上插上野花,野花插在树皮卷儿的里头,说明人们从里往外“赶仗”的走向:野花插在树皮卷儿的外头,示意人们是从外往里“赶仗”的走向;野花插在树皮卷儿的中间,示意人们从这个地方双边“赶仗”,中路兽跑。 “打树皮”是一种行帮语言,不懂个中秘密的人,以为这一卷野花架在

树上只是漂亮好看,孰不知,这是危险和死亡的象征。

狩猎人讲究场地,也就是地盘,狩猎帮之间讲究先来后到,谁先占领了这片场子“打树皮”了,后来的狩猎帮就要主动躲开。一是因为人家已先来这里,可能早已安排好了“打喂子”(用食物来诱猎野兽的一种狩猎方法) 或“赶仗”(用呐喊等方法吓唬野兽,驱赶它们奔入埋伏之地的一种狩猎方法);二是人家可能在秘密的地方设置了狩猎的“地枪”、“地箭”,再往里走,不小心会丧了命。

所谓“打喂子”、“赶仗”,都是狩猎行帮捕获猎物的方法。当这一行帮的把头对手下人说:

“咱们打点喂子吧!”

大伙儿回答说:“好吧!”

于是,大伙儿上了山,找一块向阳的、土草干净之处,引来一头鹿,一枪把它打倒。等这鹿的肉腐烂了,发出很大的腥臭味儿时,该有熊来吃了。要引诱熊定期来这里,猎人只是围着此地,不开枪打熊,而是养着熊。冬天到了,熊的胆长大了,掌也肥了,这时猎人们再动手,这就叫“打喂子”。在这个场地周围“打树皮”,即挂幌子,是告诉同行别再进入此地。

“赶仗”,是枪手在某一个地方隐蔽好,其余的人到枪手的另一面去呼喊,拨动山草、灌木,吓唬野兽朝猎人选择的方向跑,给枪手造成伏击的条件。“赶仗”时,枪手和其他人后面都要挂幌子,以免枪手的子弹误伤人, 或让奔来的野兽伤了人。

“打树皮”属于行帮间实物性语言。从这种“语言”中,不仅能看出有帮在活动,甚至还能看出是哪一帮哪一主。

有的帮头喜欢在树皮卷儿上插牛皮杜鹃;有的喜欢在上面插几朵金银花;还有的喜欢在上面插马尿臊。插法也因帮而异。所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了。

“这是赵炮的趟子!” “这是李胖的趟子!” “这是金瞎子的趟子!”

谁的趟子就是谁的“山界”,外人不许进,这是道德和规矩。

狩猎帮十分讲究“打亏情”。“打亏情”就是有的“初把”上山狩猎, 不该打的打了,该晚打的早打了,这都是“打亏情”。这样的事一旦出现, 把头(也叫炮头)立刻命令大伙扔掉吃的下山,表示人们对山林的仟悔。

在山里,狩猎帮有着严格的规矩。猎人讲究春不打母——因雌性野兽春天要下怠;秋不打公——因雄性野兽秋天要配种、传宗接代,即不轻易杀生,

以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和保护,也使狩猎活动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此,猎人认为,轻易杀生有罪。

猎人在“打喂子”前,往往心中叨念: “鹿哇鹿哇你别见怪。

你是阳间一刀菜!”

然后才开枪击倒鹿,“打喂子”时,也不是见鹿就打,而是打那些吐草饼子的老鹿。鹿老了后,吃不动什么了就嚼一种草,而且不停地嚼。这种吐草饼子的鹿,不打它早晚也会自己死掉,猎人常选这样的鹿下手。

在夏天,猎人对“荤菜”不打。“荤菜”就是指油腥较大的动物,如熊、野猪,到了冬天才打这些野兽。对“素菜”,即野鸡、狍子等瘦肉多的动物也要找好季节,只有当“素菜”对味时,才下刀开枪。

猎人很讲究什么时候打荤,什么时候打素,不能乱打。打大山牲口(虎、熊)时,不打小山牲口(兔、野鸡等);打小山牲口时,不打大山牲口;打老虎时,对其它野兽一律不打。猎人们常说:“别把山场打‘浑了’!”如今,老虎是珍稀野生动物,已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动物,国家法律规定禁猎, 打老虎已成为过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