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生代阶段

新生代是地史发展的最近阶段,长约七千万年,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生物演化上最突出的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构造变动很强烈的时代。

我国现代的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了基础。燕山运动后我国东部形成了许多北东—南西向的山脉和断裂,从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山间盆地和断陷盆地。北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早第三纪时,在老基础上沉积着下第三系的一套砾岩为主的夹粘土质页岩及粉砂岩透镜体的沉积,厚几十米—几百米。分布在坨里、大灰厂、长辛店一线东南侧,这些沉积显然都代表着山麓堆积,不整合地覆于各相关的下伏岩系之上。(见图 2

- 15)地表出露仅限于长辛店一带,大部分被埋于地下。

图 2-15 下第三系长辛店组分布及厚度等值线图

由古有蹄类进化为新类型,特别是奇蹄类演化极快,如始新世兴起到渐新世不久即绝灭的两栖犀等化石曾产于长辛店组。

晚第三纪,除去上述西南部继续处于盆地环境外,似乎在延庆及其邻区境内也发生了断陷盆地,以致在这些区域都有红色粘土沉积,并有洞穴堆积, 红土及红或绿色粘土夹砂砾层。而北京平原区,继续下沉,填充了厚达千米以上的泥砂堆积物,其间也发生岩浆喷发活动,在前门组中夹有 3—5 层玄武岩。周口店地区还有洞穴堆积,并产有丰富的魜鱼属的鱼类化石。晚第三纪是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北京地跨温带(属泛北极植物区)及热带两个植物区,上第三系中都有它们的代表。

第三纪末期,正是喜马拉雅运动最强烈的时期,北京地区发生普遍上升, 在广大地区形成了侵蚀准平原面。在华北称为“唐县侵蚀面”。北京地区也有发育。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过程中最新、最短、也是最近的一个时期,大约从二、三百万年前到现在的一段历史。下分更新世和全新世(见表 2-13)。

更新世早期(Q1)的北京,由于地形上的加剧分异,上升的山区有茂密的森林;下降的平原区是平坦的草原,还有发育聚水的湖泊和沼泽,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繁茂。代表我国北方的泥河湾动物群,重要化石有三趾马、三门马、剑齿虎、直隶狼、德氏蹄兔等,属温带

表 2-13 第四纪划分综合对比表

第四纪 距今分期(万年)

冰期

古人类

考古期

地文期

国内

北京地区

堆积期

侵蚀期

全 新 世Q4

1

冰后期

次生黄土

铁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皋兰期

板桥期

晚更新世Q3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间冰期

庐山冰期

百花山冰期马兰组

碧云寺冰期

山顶 洞人

河套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

山顶洞文化

马兰期

清水朝

萨拉乌苏文化丁村文化

中更新世Q2

大姑—庐山间冰期

大姑冰期

周口店组 龙骨山冰期

北京 人兰田人

北京人文化

周口店期

湟水期

早更新世Q1

鄱阳—大姑间冰期

鄱阳冰期

泥河湾组朝阳冰期

西侯度文化

泥河湾期

汾河期

森林草原型动物群。沉积物以泥河湾组湖相沉积为主。

更新世中期(Q2),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发育有许多石灰岩洞穴。沉积物以洞穴堆积和河流堆积相为主,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剑齿虎、纳玛古象、鬣狗、野猪、肿骨鹿、斑鹿、德氏水牛、披毛犀、洞熊等动物更为活跃。形成周口店动物群,代表着比较喜湿、耐旱、喜暖、耐寒多种生态类型的动物群。特别是北京人①同时期的出现,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见图2-16)

沉积物以周口店组的洞穴堆积等为代表。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厚达40 余米,可划分为 17 层(图 2-17),它们分别由角砾层、泥砂层、钟乳石与灰烬层等组成。从哺乳动物群的构成,反映周口店附近地区有着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北京人就生活于这种与今天华北接近的温带气候环境,或温暖和湿润,只是其间有过多次波动。

到了更新世晚期(Q3),气候转向干旱,温度降低,沉积物以马兰组黄土堆积为主。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生物不能适应而灭绝,但是北京人通过艰苦的劳动与自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子孙繁衍地生活下来了,演化成新人——山顶洞人(发掘于猿人洞之上),山顶洞人不仅能制造和使用石器、骨针和扑鱼工具,还能从事艺术活动,制造精致的装饰品。总之,已经与现

① 过去叫做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北京中国猿人或简称北京猿人),现称 Homo erecfus Pekjngtnsis(北京直立人或简称北京人)。

代人基本上一致了。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左右,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末期。动物界以山顶洞哺乳动物群为代表,有洞熊、鬣狗、骞驴、赤鹿、斑鹿、普氏羚羊等。

至于到了全新世(Q4,一万年前开始)地球的面貌,包括北京地区在内与现代已无明显差别。完全进入了人类有史时代了。

图 2-16 新生代化石

第四纪时的北京,新构造运动强烈而明显,主要表现在山地与平原的地形分异和它的继承性上。山区仍然不断上升和平原不断地下陷都是沿山前老断裂构造线进行的,所以二者之间大多以直线或带有角折线的断裂为界,在地貌上也非常明显。自中生代末期以来,由于山区的不断上升与平原区的不断下陷,致使北京山区出现多层夷平面和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在下陷盆地中覆盖厚度不等的第四纪冲积层,把基底构造盖住。基底的构造也与盖层的厚度有关,一般厚度在 100—200 米之间,其中顺义和永乐店一带的陷落盆地,

第四系达 500 多米。

(见图 2-18)。

北京地区历史也是个多地震的地区,这也说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性。

图 2-17 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剖面及古气候曲线(图据刘择纯改绘) 第四纪发生了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冰川活动,通过地质资料证明北

京与全国一样,有过寒暖交错的气候变化,再加上差异性的升降运动所造成的地形起伏,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为人类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终于在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中,通过自身劳动,从猿类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