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晚古生代阶段

北京地区经历了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以至早石炭世近一亿年的长期隆起和破坏,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继之而来的是中石炭世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在这个不平坦的剥蚀面上,先是残积了铝、铁质及粗粒碎屑的沉积,形成中石炭世底部的铁矿、铝土矿及底部砾岩,继之海水侵漫大陆,形成粉砂质,泥质以至石灰质的沉积。一直到晚石炭世,均为海水时进时退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海中,腕足类、珊瑚、海百合、纺锤虫等无脊锥动物发育。

石炭纪的陆生植物大发展,以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为主

(见图 2-13)。当时气候潮湿温暖,植物繁茂,其中石松类的鳞木可高达30 米,森林沼泽密布,呈现典型热带森林景观。植物死亡后,遗体伴随地壳下降,迅速被泥砂掩埋,这些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遗体,就形成煤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早二迭世前半期,不过这时,海水已经退出,变成了若干陆相盆地,形成的是大陆沼泽成煤相沉积。到了早二迭世后半期,气候变干, 植物逐渐衰退,因而形成了内陆盆地的碎屑沉积。

到晚二迭世,仍然处于干燥内陆盆地填充相,并有微弱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形成了含有火山碎屑以砂质为主的沉积。石炭二迭纪是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晚二迭世末,由于北京地区经历着轻微的构造变动,这样,就在上二迭统的顶部与上覆的下侏罗统之间形成了角度不整合。晚古生代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又称海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