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被类型多样,以各类次生植物群落占优势。

有以栎属(Quercus)、椴属(Tilia)、白腊树属(Fraxinus)、槭属

(Acer)杨属(Populus)等落叶阔叶乔木树种占优势的落叶阔叶林和以油松、侧柏占优势的温性针叶林。在山区海拔 800 米以下的低山,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栓皮栎林、槲树林、油松林和侧柏林。由于受人为破坏严重,目前这些

群落主要分布在寺庙、名胜古迹附近,为残存的次生林或经人工抚育的半自然林。广大低山地区占优势的群落是次生落叶灌丛或灌草丛。海拔 4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土层较深厚处多数已开辟为果园或果粮间作地;土壤侵蚀严重的阳坡以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占优势,植被稀疏,生长矮小、海拔 400 米以上的阳坡以荆条灌丛占优势;阴坡以蚂蚱腿子( Myripnois dioica)、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三桠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等中生落叶灌木组成的杂灌丛占优势。

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盖率增大,其下部以辽东栎林为主,林内常见有槭属(Acer)、椴属(Tilia)、大叶白腊(Frarinus rhyncho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 iana)等树种混生;海拔 1000 米至 1800—2000 米, 桦树增多,常见有白桦(Betula p la typhylla var.mandshurica)、棘皮桦(B.davurica)、红桦(B.albo-sinensis)等组成的森林,林内常混生有山杨、黄花柳(Salix caprea)、辽东栎(Ouercus liaotungensis)、蒙古栎(O.mongolica)、色木槭(Acer mono)等。在森林群落屡遭破坏的地段,是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榛属(Corylus),绣线菊属

( Spiraea)占优势的灌丛。海拔 1800—1900 米以上的山顶发育着山地杂类草草甸。

在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对植被影响深刻,目前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农田和城镇。只在河岸两旁局部洼地发育着以芦苇(Phragmites com

-munis)、香蒲( Typhaangustifolia)、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等为主的沼生植被,但在近年农业综合发展影响下,这些植被面积已大大缩小,被开垦为鱼塘。湖泊和水塘中发育着沉水和浮水的水生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