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生代阶段

三迭纪是中生代第一个纪、北京附近没有沉积物,进入侏罗纪后,即早侏罗世又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中生代陆生植物中的裸子植物自二迭纪晚期兴起以来,到了侏罗纪达到繁盛时期,其中苏铁、银杏、松柏类为主,蕨类植物中的真蕨类仍然十分繁盛。如中国北方的锥叶蕨—凤尾银杏(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 其中银杏类极为繁盛,锥叶蕨和枝脉蕨多种多样,还有凤尾银杏、古银杏和拟金粉蕨(见图 2-14)。淡水河湖中生活有狼鳍鱼、叶肢介和拟浮

图 2-13 晚古生代化石

蝣等。到了早白垩世,银杏类仍很多,蕨类可以鲁福德蕨为特征,松柏类呈开展状的披针形叶片,如披针苏铁杉等,代表适宜成煤的湿润温带型气候。它们的化石在北京都有产出。

北京地区经历了二迭纪末期的构造变动之后,又经过整个三迭纪长期的剥蚀,进入早侏罗世,在低洼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砂页岩层(杏石口组)。由于地壳活动性的增强,地壳深部的含铁镁较多的基性岩浆,沿地壳比较脆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玄武熔岩,在西山一带轻微不整合地覆于杏石口组之上。喷发不是连续的,而是具有间断性的,在火山喷发停息期间,便在洼地里堆积着很薄的而且较细的泥质沉积物,并埋葬了植物遗体。借以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同时,在个别地区也有含硅质稍多的中、酸性岩浆的急剧喷发,形成局部的凝灰质火山角砾岩的沉积。

这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后,本市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了许多断陷盆地(如西山、京东、河北下花园等),盆地中接受了以周围高地带来的泥砂、砾石, 在潮湿而温暖的气候下,又是一个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因此,又形成了一套砂页岩、砾岩与煤层组成的含煤沉积,这就是地质时期第二次重要的造煤期。

早侏罗世末期以比较显著的构造变动而结束,形成下侏罗统与上覆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次地壳运动,就是著名的燕山运动甲幕①。

经历过早侏罗世的火山活动,断陷盆地沉积,以及末期的构造变动,北京地区进入中侏罗世,早期的断陷盆地又继续下陷,其下陷幅度又增大到几千米以上。盆地的下部接受了一套以砂质、粉砂质为主夹砾石的沉积,并伴生着微弱的火山作用,所以在沉积岩层中夹有凝灰岩及安山岩流 1—2 层。中侏罗世后期以中性岩浆喷发为主,形成一套巨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紫红色安山质集块岩,安山岩夹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及安山质角砾岩。

进入晚侏罗世,在早期岩浆活动以酸性喷发为主,形成一套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夹安山岩等沉积物,厚度变化也极大,从几十米到二千多米。到了晚期,在局部的断陷盆地中,接受了泥质、砂质和砾石质的沉积。

早白垩世,北京地区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仍是断裂升降运动,包

① 众家意见不一,目前一般认为燕山运动是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 包括有几个幕。

括整个东北、北部山区及西部都上升了,只有现今西南的坨里。大灰厂及其邻近平原一带是下降地区,由于升降幅度很大,在断陷盆地中形成了一套碎屑岩,早期以砾岩为主,逐渐转为以页岩为主并有泥灰岩,总厚达 1000 米以上,另一方面是酸性岩浆的大规模侵入活动。这种侵入活动几乎遍布全市, 特别是北山区的延庆、昌平、怀柔一带断裂活动带,这种侵入活动尤为明显, 形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侵入岩体也形成了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北京重要的内生成矿期。

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曾经发生不止一次的构造变动,这表现在中、上侏罗统之间,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以及下白垩统与上覆第三系之间的一系列“角度不整合”。其中以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变动最为明显。这次构造变动形成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大规模岩浆侵入岩体以及伴随构造变动而使本市大部分地区上升,构成了今日山脉的雏形。这次运动称为“燕山运动”乙幕。

图 2-14 中生代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