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貌呈明显的层状结构

北京的地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层状地形,说明最近地质时期以来北京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但它的活动是间歇性的,具有隆起阶段与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地壳活动特征。这种地壳活动与外力作用相配合,形成了北京山区多层性的地貌。

在北京西山发育的层状地貌,表现的形式之一是夷平面。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北京西山的夷平面可分为两期,时代属第三纪。第三纪早中期是北台期夷平面,中晚期是唐县期夷平面。北台期夷平面广布于西山中山地带。最上层海拔 2000 米左右,如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平台,第二

层是 1400—1600 米的山顶台面,主要分布在黄草梁—南山鞍—线和老龙窝—

庙安岭—髫髻山一线。第三层为 1000—1200 米的较平坦地面,分布于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猫耳山、上寺岭、大洼尖等地,分布宽广,是构成西山山地的主体部分。唐县期夷平面海拔较低,集中在河谷两侧的低山地带,与北台期分水岭脊山顶面形成鲜明对比,也是确定唐县期和北台期的依据之一。其二是在唐县夷平面上发现有零星强风化河流相砾石层;其三是在唐县面上有黄土覆盖;第四是前人在鱼儿岭化石点发现并确定时代为晚第三纪。依据西山的唐县面在河谷两侧的地貌部位,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海拔 170 米龙骨山顶的上砾石层,含红色土和第四纪晚期动

物化石,高于河床 70 米—75 米,相对高度 100 米。高层次是龙骨山旁的太

平山和升平山平台,海拔 260 米—300 米,高于第一层 100 米以上,高出河

床 200 米以上。如以此作为西山山前对比参考标准,其河谷两侧唐县面绝对海拔在 100 米—200 米之间。西山山地内河谷两侧唐县期的标准,以清水河谷地最为典型,该谷地两侧,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夷平面脉络清晰,海拔高程 500—700 米,与河谷相对高差 100—250 米左右,可划为高低两个层次, 高层局部地带有强风化砾石层,黄土广泛分布。另外,在房山区的上方山有两个溶洞层,两层峰林地貌,在上层的朝阳洞中发现非灰岩强风化砾石层和坚硬圆球状石英砾石以及红色粘土,海拔高程 700 米,下层洞穴有云水洞、

一斗泉、旱龙潭,海拔 500 米,归为唐县期。

总之,以上三个地点唐县期可以相互对比,北京西山山前和山地内部在河谷两侧的唐县期有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由山前谷侧海拔 15O 米过渡到山内 500 米,高层次由山前谷侧海拔 250 米过渡到山内 700 米或更高一点。两

层之间相对高度为 100 米到 200 米左右,低层次高于河床一般 100 米,高层

次高于河床 200—300 米。

北山夷平面在总的不断上升的趋势方面是一致的,但因大小不一的断陷盆地和断块的差异上升的影响,夷平面抬升的幅度在各块之间是有差异的, 因而所表现出的夷平面和阶地的高度是互有起伏的。例如青龙桥山顶所普遍存在着的 1070 米夷平面,在关沟两侧则以 920 米甚至 830 米出现。关沟东园

附近第二级阶地高出河床 30 米,而与关沟仅隔一条狭窄山脊的向潭沟第二级

阶地高出河床达 50 米,这些都是上升幅度不同所造成的。尽管如此,在有些

地区,仍可以参考西山夷平面作为划分的依据。如密云水库的北台面海拔 800 米—1000 米,唐县面海拔 400 米—600 米。

地貌的成层性,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它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异, 为农、林、牧生产提供了分层布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