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

  1. 侵蚀构造地貌——山地Ⅰ

本市西部和西北部山区,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强烈上升区,经外力长期侵蚀切割形成的起伏山峦。主要山脊线及沟谷延伸方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褶

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西山呈条状和北山呈块状的山体脉络十分清晰。西山是由南西向北东伸展的一组挺拔绵延的平行山脉,北山是一组近东西向块状起伏绵延的山体(图 3-8)。

图 3-8 北京市山地脉络图

  1. 中山带Ⅰ1 划分中山和低山应以山地整体为对象,但实际上中山的下部与低山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近似,土地利用相仿。考虑到本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水热分配、造林树种,作物种植与地貌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海拔800 米附近均有明显差别,为了更好地为国土整治服务,故以海拔 800 米作为中山带和低山带的形态示量指标值,此划分是适宜的,同时也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带变化。

海拔大于 800 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分状况较好,植被类型多为落阔叶林及萌生丛和中生灌丛,其下多发育山地棕壤。山地草甸面积较小,仅分布于 1900 米以上的山顶面。这里地广人稀,人为破坏较小,又是本市许多一级河流发源地。整个自然条件大部地区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本市中山带面积 2289.33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3.94%,占山地面积 25.24%,地面坡度一般大于 25°。最高山峰东灵山为本市西界,西北界为海坨山,北界为猴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层状地貌明显。例如西山海拔 2000 米左右的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宛如一座平台,向下山坡急

剧变陡,下降到 1500 米左右的黄草梁平缓山顶台面,以及老龙窝、青水尖一

线的梁状平坦面,向下又是陡急山坡,到达海拔 1000—1200 米时,是具有齐平的山顶面和山峰线缓坦面的山地,再向下又是坡降突变带。这种缓坦台面和陡急山坡的交替出现,状似层层台阶,反映了地壳运动的间歇抬升和古水系的演变,这三级古夷平面反映了第三纪北台期三次剥蚀夷平阶段。北部山地台状地面较为破碎,但层状地貌仍广泛保存,海坨山海拔超过 2000 米,其东侧山地一般高程 1500 米,再向东略低于海拔 1000 米,山地多呈斑块状分布,北山西部与中部较北山东部清晰,原因是由于北东向构造对东西向构造交切干扰的结果。

本市中山一般山顶平直,山脊呈平面状及波浪形。西山可归为北东向一组四列,两个主列,两个次列,由北向南有序排列。东灵山一黄草梁为第一列,白草畔—百花山—青水尖—妙峰山为第二列,第三列是九龙山,第四列是大洼尖—猫耳山。以上四列,前两列规模大,称主列,后两列规模小称次列,这四列除第一列外,其它三列均属向斜成山的良好地形倒置现象。西山中山带主要由中生界、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组成,岩性以喷出岩及石灰岩为主,岩性坚硬,节理裂隙发育,坡度多大于 35°。该中山带土层厚度、植被覆盖率都比北山差,水土流失也比北山重,应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自然生态。

北山属燕山山脉系统,中山带以近东西向的山地为主体,其次是西部受北东向构造干扰的山地。它们可归为一组两列的北东东向南西西断续伸展的山地,由南向北排列。第一列是云蒙山—黑坨山—风驼梁—燕羽山,称前列, 第二列为猴顶山—佛爷岭—海坨山,称后列。中山带主要由中生界侵入岩组成,其次是喷出岩,山体具有块状分散,地势陡峻,起伏较大的特点。花岗岩体受断块掀升影响,节理发育,由于海拔较高,冻融作用加剧,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利于机械崩解,发育峰柱状、球状地貌景观。前列的云蒙山花岗

岩体和后列的猴顶山花岗岩体,构成了南北两个近东西向大背斜构造的核心。

  1. 低山带Ⅰ2 海拔 800 米以下,面积 5704.14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34.72%,占山地面积的 62.88%。自然特征是山场广阔,地势较低,坡度较陡,土层较薄,水文状况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类型主要是灌丛和灌草丛,其下主要是山地淋溶褐土和山地粗骨性褐土。离河谷较近地区,局部土层较厚,水源条件相对较好,果树资源较丰富。

低山带在平面上西山呈条状,北山呈环带状,展布于中山带之间,在剖面上也具阶梯状特征。西山由于基底构造北东向隆起掀升,低山带主要位于山地岭谷相间组合的谷地中,由北向南有清水河低山带、清水涧低山带、门头沟低山带、大石河低山带,以及横切北东向构造线的永定河、拒马河低山带。晚第三纪的地壳间歇性上升,塑造了西山唐县期夷平面,海拔高的一级高于河床 200—300 米,低的一级高于河床 100 米左右,均分布于河谷两侧, 呈梁状低山地貌,向河谷和下游倾斜。北部山地由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活动相对较西部山地抬升幅度小,故唐县期夷平面一般多略低于西部山地,另外, 北部山地由于北东、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断裂交切、复合,块状中山地带明显,而低山地带多围绕着块状山地,呈盆状分布的环状地貌结构镶嵌其间。

北部低山带大面积出露太古界片麻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片麻岩出露区是地史上长期隆起带,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势较低缓,花岗岩球状剥落明显。该地区风化壳较厚,质地偏沙,谷地宽敞,坡度一般 15°左右,地势和缓, 条件较好,但由于长期垦殖结果,林木分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段甚至基岩裸露,为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地区,应加以防范。延庆北部、东北部低山带主要是火山碎屑岩和硅质灰岩及石英砂岩,山势较陡,林木覆盖较好, 但四海—崎峰茶地区应注意泥石流的发生。平谷低山带主要由石英砂岩和白云质灰岩构成,多桌状山,沟窄谷深,坡度较大,土层较薄,条件相对较差。

西山低山带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坡度较北山大,自然条件较北山差。地面坡度 25°—35°,土层瘠薄,耕地呈小片状分布于山坡,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石河和永定河低山带多为单面山地形,拒马河低山带多塔状峰丛峰林。石灰岩地表干旱,基岩多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整个低山带大于 25°的坡度达 80%。清水河谷低山带除石灰岩外,主要是喷出岩及火山碎屑岩,唐县面多呈 500—700 米海拔的梁状低山,唐县面上多有黄土覆盖,广泛存在水土流失。

  1. 山地沟谷河道Ⅰ3 山地中沟谷河道是山区中线状负地形,是居住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又是山区交通的必经之地。此地貌类型的划分具有实际意义,划分指标以耕地为限或含村庄。面积 1077.52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5%,占山地面积的 11.88%。本市沟谷河道多与山地走向直交或斜交,但断裂带附近河段的河谷河道沿构造线发育,西山多北东向平行状水系,北山多近东西向水系,其次一级的沟谷河道呈羽状向两侧山地发展。沟谷河道密度,一般坚硬岩性密度较小,易蚀岩性密度相对较大,但构造破碎地带密度相对增大。河谷中阶地一般 3—5 级,其中第一、二级阶地发育较好,多为堆积阶地,阶地宽平,复有次生黄土类堆积,其下多为磨圆程度不同的砾石组成,晚更新世马兰期形成的河流阶地最为典型。高阶地一般为基座阶地,少数为侵蚀阶地。由于后期流水切割,阶地面破碎,多呈丘岗状沿河断续分布, 阶地地貌部位较高,土层一般较薄。沟谷河流的水文特征均具有季节性变幅。

谷地内沉积物特征、土地分布状况、灾害性质都具有一定共同性,但由于暴雨中心和降水量的区别又有差异。目前山地沟谷河道中的一、二、三级阶地及河漫滩地是主要的农垦区。在土地利用上,由于北山河沟谷地较宽,耕地面积较大,利用状况优于西山。

  1. 剥蚀构造地貌——丘陵、台地Ⅱ

分布于山地与平原交接部位的剥蚀构造地貌,呈窄条状,主要是丘陵和台地,它们是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的上升区,遭强烈长期外力剥蚀作用形成,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无明显反映。丘陵相对高度小于 200 米,丘状地貌实体清晰。台地相对高度较小,是起伏和缓、地势较平的平顶岗丘。本市丘陵面积大于台地,其比值约为 2:1,总面积 408.81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2.48%,是全市面积最小的一级地貌类型。

  1. 丘陵 Ⅱ1 相对高度小于 200 米的丘陵,面积为 279.76 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 1.7%。主要分布于房山区山前,昌平县南口至小汤山山前, 怀柔县庙城至密云县西智山前,以及延庆县刘斌堡一带。另外在平原区有棉山、八宝山、玉泉山、小汤山、牛栏山、二十里长山等一系列岛状残丘。它们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太古界片麻岩、中、新生界砂砾岩与页岩、元古界和古生界石灰岩组成。山地与平原交接部位,丘陵与山体之间一般呈不连续的明显转折,亦有逐步过渡,表现为馒头状山丘及垅丘。丘陵丘顶浑圆,丘体无明显脉络,丘谷交错,丘脊平缓,常有残坡积覆盖,植被生长稀疏低矮, 土壤瘠薄干燥,时有裸岩出露,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弱。本市丘陵一般海拔150—300 米,坡度 7°—15°左右,少数大于 25°,冲沟及片蚀作用均较强烈,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层小于 30 厘米的薄土层占全部丘陵面积二分之一

以上。一般丘体中其上部的土层较薄,坡麓的土层多 50—80 厘米或大于 100 厘米。北山山前丘陵土层厚度一般多大于西山山前丘陵,且沙性重,排水透气好,利于林木果树生长。石灰岩丘陵,多分布于西山山前,一般坡度较大, 约为 10°—20°。北山丘陵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火山碎屑岩组成,丘坡较缓,一般 5°—15°,森林覆盖率略好于西山山前丘陵,其覆盖度分别是9.91%与 0.5%。

  1. 台地Ⅱ2 台地一般为隆升的基岩地块,上覆薄层红土和黄土等新生界堆积物,地表切割微弱,起伏和缓,岗顶齐平,其间有宽展坳沟,微向平原倾斜,外侧与平原接触转折清楚,常呈阶坎。台地地面坡降一般 5—30‰, 相对高度 20—50 米,海拔 90—100 米以下,坡度 3°—7°。主要分布在大灰厂、长辛店一带,南口东部地区,房山区南尚乐和平谷县韩庄附近。面积

129.05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0.79%,仅是丘陵面积的二分之一。

台地上低丘缓岗交错分布,一般风化层不厚,耕层较浅,土层厚度多为50—100 厘米,含水层很薄,严重缺水,土地利用以旱作为主。台面上现代地貌以流水和片状冲刷为主,冲沟的切割发育加剧了台面的微起伏和地面的破碎,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本市台地主要是元古生界石灰岩、白垩纪砂砾岩和始新统砾岩、泥岩组成,风化壳上多覆盖中厚层碳酸盐褐土,目前台地均已充分利用。

  1. 堆积构造地貌——平原Ⅲ

北京市的平原包括不同高度的堆积平原,含北京平原和延庆山间平原。北京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和泃、错河洪积、冲积作用形成的。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扇

顶一般不超过 100 米,南部最低点降至海拔 8 米,地面坡降 1—3‰左右。永定河的洪冲积平原由三家店向东南呈扇状展开,面积范围最大。潮白河出密云山前后形成的平原呈条带状南北延伸,面积范围次之。温榆河呈掌状扇形水系,形成的平原位于永定河和潮白河两平原之间。拒马河平原主要由大石河等支流作用形成,其位置在永定河以西本市境内。泃、错河平原属半盆状洪冲积平原,展布于平谷与二十里长山之间。北京市另一个堆积平原是延庆山间平原,海拔 470—600 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由妫水河洪冲积形成,因之也称妫水平原。

北京的平原是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相对下降地区,北京平原和延庆山间平原第三纪、第四纪沉积中心沉积的松散堆积物厚度达 1000 米以上。平原地貌结构呈有规律变化,依其地貌成因、形态特征划分为,山麓洪积扇带、平原中下部的高、低位洪冲积与冲积平原、平原中的洼地与决口扇及起伏砂丘等类型。北京市的平原总面积为 6808.97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41.45%。

  1. 洪积扇Ⅲ1 本市洪积扇呈带状广泛分布于北京山麓地带,地貌部位十分明显。由大小不一的洪积扇组成窄带状,宽度一般 1 公里到几公里,倾向平原,坡降 20—30‰,组成物质主要是砂砾石层,山体上升强烈地带,洪积扇布满巨砾及砾石。洪积扇主要分布于西山和北山山前、延庆盆地四周和平谷半盆地周围,其中以南口山前和海坨山前扇体最为典型,扇形完好。由于地壳升降差异、沟谷来水量大小和含沙量多寡的影响,洪积扇上主流位置变化与堆积先后时间不同,引起洪积扇范围改变而形成新老洪积扇,洪积物呈迭式结构,其中以延庆盆地北缘张山营和小河屯扇形体最为清晰。本市洪积扇地表物质主要是第四纪洪积物,另外也有少量残坡积分布于扇顶。扇顶至扇缘沉积物粒度变化明显,一般顶部坡度大、物质粗,主要为砂砾质,中下部坡度变缓,物质变细,逐步过渡到砂质和粘土质,洪积扇前缘和洪冲积平原呈渐变形式而参差不齐。洪积扇上展布若干间歇性河床,且扇上冲沟发育,切割强烈。由于各地貌部位物质粗细不一,坡度又亦有变化,致使水分条件、土壤发育各异,因之在土地利用上要有所区别,因地制宜。本市洪积扇土地面积 1443.81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8.79%,占平原总面积的 21.2

%,其中切割洪积扇地与山麓坡地占洪积扇地的三分之一。

  1. 洪冲积平原Ⅲ2 洪冲积平原是由本市五大水系作用形成的。面积4299.50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26.17%,占平原面积的 61.9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各洪冲积扇顶海拔多在 80—90 米,向下地面高程降至 20—15 米,扇顶坡降一般 3‰,扇中下部一般坡降 1‰左右,各扇轴部地势较高,相邻两扇之间地势略低。平原地表总体从顶部到前缘呈缓倾斜状,地势平坦开阔,略有起伏。组成物质多为粘砂、砂粒、粉细砂,分布规律从上部地带到前缘地带由粗到细纵向分布。但在牛栏山以南地段,沿潮白河谷则呈横向分布。根据平原成因的形成历史和地貌部位的高低,分为高位洪冲积平原和低位冲积平原。高位洪冲积平原地貌部位较高,台面宽阔平坦,形成时代较早, 主要属晚更新世末马兰期、全新世早期黄土类。地表发育全新世切割的河沟, 是目前城市建设和农业重要用地及排水通道。该地区一般高出现代河床 5—8

米,高于低位冲积平原 3—5 米,分布于北京平原北部地区,大致可分为四大块。主块自马池口、阳坊以南到北京城南界凉水河以北,西块在房山区大紫草坞至琉璃河之间,东块在顺义县杨各庄以东至平谷县云峰寺之间,第四块由顺义县龙王头到通县徐辛庄,呈南北窄条状伸展。土壤类型以褐土、褐潮

土、潮褐土为主。低位冲积平原形成时代较晚,地势较低,地面平坦,主要分布于平原南部及河流两岸,向南倾并稍向河流倾斜。平原中发育一些宽浅排水河道,古河迹仍有清晰保留,并有沼泽、湿地和盐碱地分布,潜水埋藏较浅。土壤主要类型以潮土为主,物质较细,主要是粉细砂和亚粘土。全新世以来的历史时期,该地带曾是河流摆动漫溢频繁地带,近代多次决口泛滥, 时常受洪水危害,解放后进行了疏浚治理,减轻了内涝灾害。

  1. 洼地Ⅲ3 洼地是指低位平原上碟状、条带状封闭和半封闭相对低落的地貌部位,面积 240.36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1.46%,占平原面积的3.53%。洼地易积水成涝,主要是夏涝与秋涝。洼地成因可分为河间、古河道型洼地、自然堤外洼地,决口冲刷性洼地和沙带封闭型洼地等。在房山区的兴礼洼、葫芦垡、万里,昌平县的东西沙河汇合处,朝阳区洼里附近,顺义县箭杆河上游,平谷县泃河下段一带,大兴县芦城、团河,通县柴厂屯东南地段等地均有分布。土地类型主要是盐潮土低平洼地、盐二合土平地,洼地最主要集中地分布于北京东南郊的通县和大兴县一带。因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涝,盐渍化,耕层有机质普遍较低,目前以种植稻麦为主,少数洼地建有平原小水库及鱼塘养鱼。

  2. 决口扇和砂丘Ⅲ4 砂质决口扇和砂丘面积 271.96 平方公里,占全

市面积 1.66%,主要分布在大兴县,其次是通县和顺义县。砂质决口扇是官厅水库修建以前由永定河决口泛滥改道形成,是冲积平原的一种堤外堆积体,地表堆积物以砂为主,集中分布于大兴县永定河堤东侧,条状砂带由永定河堤向东南延伸,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共有大小不等的五条砂带,呈缓起伏状,坡降 0.6‰。永定河属北京主要风廊地带,在泛流砂带堆积的基础上, 风吹蚀表土细砂和粉砂,吹扬堆积成砂丘。砂带中的砂丘,一般与本区冬春盛行风向一致,多呈北东向及近南北向,丘高多在 4—5 米,其中以赤鲁地带的砂丘群保存最为典型。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平整土地,大兴县五条砂带上砂丘已保留不多。除上述砂丘外,在潮白河沿岸、通县东南、永定河西侧也常见砂丘,但分布均较零散,范围较大兴砂质决口扇小得多,而且砂丘高度较小,形态多不规则,丘垅状砂丘较多见,目前一般均已人工固定或半固定。另外在延庆盆地局部地段,以及山区较大河谷段也有砂丘分布。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平原区应积极发展防护林网,特别是永定河大兴房山段和潮白河沿岸。

  1. 平原河道Ⅲ5 平原河道面积为 553.34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3.37

%,占平原面积 8.13%。平原河道岸堤明显,滩地发育,河漫滩沿河道带状向南伸展,宽度一般 100—1500 米不等,高出河床水位 0.5—1 米,粒度由上游到下游变细,质地偏轻,一般多为砂地。平原河滩地易被洪水侵淹,围滩造田时应注意疏通河道,注意不要影响河道泄洪能力,同时应加高堤防,提高防洪标准,并严格控制在河道中挖砂。北运河是本市城区及平原区主要排水河道,通县以上称温榆河,通县以下称北运河,平原区呈扇状水系。解放前河道弯曲淤塞,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涝灾害,解放后在上游区建有十三陵等中小型水库 10 余座,控制了山区大部分

表 3-7 北京地貌类型面积统计表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面积(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

Ⅰ、侵蚀构造地貌

Ⅰ 1 中山带

2289.33

9070.99

13.94

55.22

Ⅰ 2 低山带

5704.14

34.72

Ⅰ 3 山间沟谷

1077.52

6.56

Ⅱ、剥蚀构造地貌

Ⅰ 1 丘陵

279.76

408.81

1.70

2.48

Ⅰ 2 台地

1290.05

0.78

Ⅲ、堆积构造地貌

Ⅱ 1 洪积扇

1443.81

6808.97

8.79

41.45

Ⅱ 2 洪冲积平原

4299.50

26.17

Ⅱ 3 洼 地

240.36

1.46

Ⅱ 4 决口扇及砂丘

271.96

1.66

Ⅱ 5 平原河道

553.34

3.37

水 库

官厅密云水库

138.43

0.84

0.84

总 计

各级类型

16427.20

16427.20

100

100

注 1:延庆盆地归属堆积地貌中,山地中不含之;北京平原中丘陵归属剥蚀构造地貌中。

2:北京山区 10068.05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61.29%(含延庆盆地) 北京平原 6359.15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38.71%(含平原中孤丘)

洪水,但北运河—沙河闸至蔺沟段标准只有五年一遇。潮白河进入平原后, 河道变迁剧烈,历史上潮白河、蓟运河、北运河三水系相互夺流频繁。自从上游建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后,潮白河水患得到根治。潮白河在东堡以下, 受洪水的威胁,潮白河右堤应加高培厚,部分河段应整治。泃错河呈扇状水系,建海子等水库后,洪水基本上控制,但中下游河道尚未治理,仍受洪水威胁。永定河在芦沟桥以下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一般 5 米左右,河宽 2

—3 公里,历史上善淤、善决、善迁,官厅水库防洪标准不足,只有 20 年一遇,遇到更大洪水必须分洪,决大宁水库淹房山区东部小清河以东大片土地。拒马河水系进入平原在本市境内以大石河为主,该河上游无控制性防洪工程,中下游河道尚未治理,仍受洪水的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