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分布规律

北京地区成土因素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依据发生学、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相统一的分类原则,将全市土壤划分为 9 个土类,20 个亚类,64 个土属。其空间分布特点是,全市土壤随海拔由高到低表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各土壤亚类之间反映了较明显的过渡性。其分布规律是: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间有山地粗骨棕壤)—山地淋溶褐土(间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普通褐土(间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碳酸盐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潮褐土—褐潮土—砂姜潮土—潮土—盐潮土—湿潮土—草甸沼泽土。由于不同地区的成土因素的差异,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1. 北京市最高峰的海坨山、百花山、白草畔、东灵山等中山山地

在海拔 1900 米以上的阳坡,海拔 1800 米以上的阴坡的山地平台、缓坡上,植被为杂草草甸,分布着山地草甸土,其下为山地棕壤。

  1. 海拔 800—1900 米的中山山地

主要分布的是山地棕壤。在阳坡或陡坡,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有山地生草棕壤及粗骨棕壤。由于受降水量及岩性影响,北部、东部山地雨量较丰富,酸性岩类较多,在阴坡 600 米处即可出现山地棕壤;西部、西

北部山地,属半干旱区,钙质岩类较多,在 900—1000 米以上开始出现山地棕壤(见表 6-1)。

  1. 海拔 800 米以下的广大低山地区

主要分布山地淋溶褐土及粗骨性淋溶褐土。上接山地棕壤,下接山地普通褐土。在阳坡可直接与粗骨性褐土相邻。但西部山区碳酸岩类及黄土性母质上发育的碳酸盐褐土及普通褐土,可随母岩分布到海拔 800 米以上,与山地淋溶褐土呈交错分布,河谷地带分布有洪冲积的褐土性土及少量人工堆垫

的褐土性土;低河漫滩则有冲积物潮土分布;沟谷梯田主要为中厚层普通褐土,是山区的主要耕地。

  1. 海拔 350—500

    米以下的丘陵及山麓平原中的残丘,直至山前岗台地区主要分布有山地普通褐土、粗骨性褐土及碳酸盐褐土,少部分为山地淋

溶褐土。东部丘陵降水量较多,山地普通褐土与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线大体在海拔 300—350 米;西部山地丘陵降水量偏少,且多硅质石灰岩类,山地普

通褐土与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线大体在 400—500 米不等。5.山麓阶地及洪积冲积扇中上部

沿山麓狭长地带,呈环状分布有普通褐土。其下紧接潮褐土。在广大平原的残余二级阶地上也零星分布有潮褐土,其陡坎下为潮土。褐潮土分布在冲积扇边缘,上接潮褐土,比潮褐土地区显著低平,其末端与扇缘洼地、交接洼地或山麓平原洼地的砂姜潮土、温潮土相接,最洼处为草甸沼泽土,这三种洼地土壤,有的新辟为稻田,有的已发育成水稻土。

近城区 20 华里以内,在潮褐土及褐潮土基础上,因多年种菜发育为菜园潮褐土及菜园褐

表 6-1 母岩、气候与土壤发育的海拔关系

母岩类型

土壤类型

海拔高度(米)

军都岭东南半 湿 润 区

房山西北半湿润区

军都岭西北半 干 旱 区

门头沟北半部半 干 旱 区

碳酸

棕 壤

> 700

> 900

> 1000

> 1400

盐岩

淋溶褐土

400 — 700

600 — 900

800 — 1000 1100 — 1400

类型

褐 土

< 400

< 600

< 600 — 800 < 800 — 1100

母质

碳酸盐褐土

< 800

非碳

棕 壤

> 600 — 700

700 — 900

900 — 1100

> 1200

酸盐

淋溶褐土

300 — 600

600 — 700

700 — 900

900 — 1200

岩类

褐 土

< 200 — 300

300 — 600

600 — 700

700 — 900

母质

碳酸盐褐土

300 — 600

< 700

潮土。近城区 7 华里以内的老菜区,种菜历史最久,土壤熟化度最高。

太行山山前平原冲积扇发育较宽,普通褐土面积较大,黄土性母质较多, 主要分布有复石灰性褐土,局部为洪积冲积物碳酸盐褐土,其东以狭长的潮褐土过渡带与潮土相连。燕山山麓平原延伸很窄,普通褐土分布面积小,潮褐土及褐潮土面积则相对较多,常交错分布于冲积扇的中下部。潮褐土比褐潮土分布在地势稍高,排水较好的部位。如地形平坦开阔,则潮褐土分布在排水较好的阶地外缘,以陡坎与冲积物潮土相接,而洪积冲积物褐潮土则分布在内部低平处,排水条件相对较差,其低洼处常有大面积砂姜潮土分布。

在冲积扇上的普通褐土与潮褐土常被近代河流切割。在阶地下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沿河呈狭长带状分布有潮土,它具有较好的水分状况,历史上常淤积肥土。冲积扇上部常有残丘,分布着山地粗骨褐土和普通褐土。

6.东南部及东部冲积平原

在永定河及潮白河冲积物上发育着潮土。在冲积平原上,随着微地形变化土壤分布变化复杂,在大河道及决口大溜附近常有风砂土,以砂丘状态存

在,砂丘边缘常为砂质潮土。广大河间地带为壤质潮土,向洼地过渡的微斜平地常分布盐潮土。河间洼地则为重壤质、粘质潮土。在沿河洼地常有草甸沼泽土及湿潮土,并辟为稻田,形成潮土型水稻土及湿潮土型水稻土。在河流古自然堤上,地下水深于 3 米处,分布有冲积物褐潮土,但面积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