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候条件

北京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它是影响北京现代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而明显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北京气温的变化特点是,年较差与日较差都较大,大陆性气候显著。从气温的年变化来看,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的平均气温在 0℃以下,一月最低,在平原地区为-4°—-5℃,而北部山区为-6°—-9℃。七月最高,大部地区在 24°—26℃。年较差达 30°—32℃之间。北京日较差在一月份达11.4℃,在七月份达到 10.2℃,日较差也大。

由于北京市的这种气温变化特点,使岩石的物理风化很活跃。如气温急剧变化或降暴雨,使裸露岩石发生崩裂或剥离,因而在砂岩、页岩、花岗岩的山地和丘陵区,常有大量风化物堆积。另外,这种物理风化作用对河床堆积物粒度值的增大和谷坡岩体的崩解也有很大影响。冬天,由于气温变化产生冻融作用,在平原使河床边坡变缓,在山区岩体裂隙内水体的冻融作用是造成山坡块石堆积和机械崩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体现了北京的气温变化对地貌的塑造的影响。

  1. 降水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北京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和变率都大,但春、冬两季普遍干燥,这对北京地貌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00—700 毫米,多于国内同纬度地区,而且是华北平原多雨区之一,但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差别较大。最多年降水量和最少年降水量之差,可达 1164 毫米,比值达 5.6 倍。其年内分配很不平衡,

夏季降水大体占全年降水量的 75%,而七、八月则又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 65

%以上。降水形式常以暴雨出现。多数地区在 24 小时内最大降水量可达 200

毫米,个别地区可达到 500 毫米以上,这说明降水集中、暴雨强度大。

北京地貌的发育,受流水特性的影响,而流水的特性,又影响到河流堆积物的性质,因为河流堆积不同于西北干旱地区的特征,也不同于温带湿润地区河流的堆积,它是处于既具有洪水堆积,又有常年水流堆积特性的过渡河流堆积类型。

北京各河流,特别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而发生的短历时洪流的出现, 对地貌的塑造很为突出,尤其在沟口附近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沟口或山麓附近发育了洪积扇,扇上有冲沟发育。短历时洪流,也是山区灾害性滑坡、滑塌和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洪水时河流含沙量高,特别是永定河,当它进入平原后,逐渐将河床淤高形成地上河,这种自然现象在房山区、大兴县都有分布。解放后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洪水灾害才得到了控制。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一些河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旱季时不是涓涓流水,就是干涸的。又由于降水量小,气候较干燥,溶蚀作用强度不大,在石灰岩分布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现在的岩溶地貌发育较微弱,不易形成典型的岩溶景观。

  1. 风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随着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各季风向也有明显的变化。北京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冬季西北风的风力较强,平均风速达 3—4/秒,在风口地带最大风速达到 20—23 米/秒。根据测算,当风力达到每秒 2 米时, 地表即可起沙,因此,凡是沙质地表又无植被覆盖,如北京平原区裸露的河漫滩、河岸的天然堤、古河道、决口扇地和洪积扇上部都是遭受风力侵蚀的地段,都可以产生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见图 3-7)。

  1. 垂直气候带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北京有许多山地,且最高峰与平原最低处相差 2295 米,这就引起了垂直气候带的变化。一般每升高 100 米,平均气温降低 0.6—0.7℃。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这样,山地地貌的发育在垂直带上显示出气候对它的影响, 在 1500 米以下,是以常态的流水作用占优势。而在 1500 米以上山地区,冰冻风化作用就显得强烈。这里岩块崩解和石块冻融移动的现象很显著,形成一些石环、石河等山地冰冻地貌形态。

图 3-7 北京风沙区示意图

第四纪以来,北京气候曾有过波动,这对北京地貌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晚更新世的寒冷气候,对某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及黄土堆积有很大影响。北京山区沟谷中的近源堆积的高台地(如马兰台、火村台等)、清水河流域的斋堂、西胡林,延庆县的高庙屯,大呼坨和昌平县西峰山地区的地表黄土堆积和平原堆积层中的黄土状物质,都与晚更新世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

的堆积和强烈的风积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地貌的形成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