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旱涝

北京年降水量变率大,其值为 29%,故旱涝频繁。在《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中,诸如“赤地千里”“禾苗枯槁”“水深数尺”“陆地行舟”的记载屡见不鲜。

根据中央气象局整编的“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北京 250 年降水资料,总结出北京旱涝的气候规律。

  1. 近 500 年旱涝分析

根据北京市近 500 年旱涝史料中所记载的灾情,将旱涝划分五级:1 级涝、2 级偏涝、3 级正常、4 级偏旱、5 级旱。为了便于定量分析,使降水量的确定与旱涝级别相一致。先把降水量按下列标准划分三级:R≥R0+d/2 为多雨年;R0-d-/2≤R<R0+d+/2 为正常年;R<R0-d-/2 为少雨年。式中 R 为汛期( 6

  • 9 月)总降水量,R0 为汛期平均降水量,d+为正距平的平均值,d-为负距平的平均值。据计算 R≥800 毫米为涝,R 在 625—800 毫米为偏涝,R 在 465

—625 毫米为正常,R 在 300—465 毫米为偏旱,R<300 毫米为旱。

从上述标准所划分的降水量等级和近 500 年旱涝等级资料统计可以看出,旱涝史料和降水量的各级百分率比较接近(见表 4-35)。在通常情况下涝和旱两级气候概率各为 9—10%,正常年气候概率为 35%,偏旱比偏涝

气候概率稍大,分别为 26%与 21%。另外,旱涝趋势是后 250 年比前 250 年偏旱年数增加 3%,而偏涝年数减少 5%,这也是气候振动的一种表现。

表 4-35 北京近 500 年旱涝等级百分率

年 代

年 数

偏涝

正常

偏旱

年数

年数

年数

年数

年数

1470 — 1723 旱涝等级

254

22

9 %

59

23

87

34

66

25

22

9

1724 — 1974 降水等级

25

10

46

18

85

34

70

28

25

10

1470 — 1971 总序列

505

47

9

105

21

172

34

134

27

47

9

  1. 旱涝规律

旱涝变化并非按气候概率均匀分布,而是交替出现,呈周期性起伏。(图4-27)清晰地显示出北京旱涝的长期变化趋势,其中低谷附近表示偏旱年数少对应多雨期,高峰附近表示偏旱年数多对应少雨期。500 年资料中有 6 个起伏波动,平均长度为 80 多年。另外,还可看出前 250 年旱涝波动不够显著,

特别前两个高峰,其偏旱年数的最高值均未超过 5 年。但近 250 年中这种波

动较为显著,其中 18 世纪 40 年代偏旱年数为 8 年,18 世纪 90 年代无偏旱

年数,分别为近 500 年来偏旱年数的最高和最低极值。

(图4-28)为北京汛期降水10 年滑动曲线,其极大和极小值分别在1748年和 1789 年,其振幅为 418 毫米。如以汛期(6—9 月)平均降水量 534 毫米为界,划分多雨期和少雨期,则界线明显。250 年有三次起伏,平均长度为 80 多年。而多雨期维持的年数一个比一个缩短(56—24—16 年),少雨期的年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42—45—54 年)。这表明近 250 年以来,正以波浪式向干旱少雨的趋势发展,这同样是气候振动的一种表现。

根据以上分析,多雨期和少雨期的具体划分有以下特点(见表 4-36):

(1)少雨期中,旱和偏旱年数占 49%,涝和偏涝年数占 17%,即少雨期约为多雨期的图 4-27 1470 年以来每 10 年偏旱年数(实线)和 30 年滑动

平均(虚线)曲线图图 4-28 1724—1974 年汛期降水的 10 年滑动平均(实线)和谐波分析(虚线)曲线

图表 4-36 多雨期和少雨期的划分

少雨期

多雨期

年代

年数

偏涝

正常

偏旱

年代

年数

偏涝

正常

偏旱

1484 — 1535

52

3

12

16

16

5

1536 — 1580

45

6

16

13

9

1

1581 — 1643

63

5

9

21

16

12

1644 — 1657

14

3

5

6 0

0

1658 — 1692

35

1

2

15

14

3

1693 — 1727

35

2

10

18

5

0

1728 — 1769

42

0

3

12

18

9

1770 — 1825

56

7

23

19

6

1

1826 — 1870

45

3

4

16

17

5

1871 — 1894

24

6

6

9 3

01895 — 1948

总和

291

15

35

98

101

42

总和

190

28

63

70

26

3

百分比

5

12

34

35

14

百分比

15

33

37

14

2 %

3 倍,正常年占 34%,接近气候概率。多雨期情况大致与少雨期相反。用 x2 检验,少雨期共 291 年,x2=31.79,多雨期共 190 年 x2=44.40,均超过自

由度为 4 时 0.01 的信度要求(13.28),表示和气候概率有显著性差异。

( 2)1724—1974 年 6— 9 月平均降水量为 534.2 毫米,但在三个多雨期中,平均降水量分别为 630.7、664.5、641.8 毫米,平均距平为 106.8 毫米。三个少雨期中平均降水量为 80.7 毫米。旱、涝振幅为 187.5 毫米,是常年平均数的 31.1%。汛期降水量平均数的这种变动仍是气候振动形势之一。

(3)1470 年以来连涝两年或两年以上包括偏涝的年份共有 11 次,其中10 次发生在多雨期中;连旱两年或两年以上,包括偏旱的年份共 13 次,均发生在少雨期中。

(4)雨期的平均周期为 80 年左右,这和图 4-27、4-28 中的平均波长一致。其中少雨期变化于 35—54 年之间平均为 49 年;多雨期变化于 14—56

年之间平均为 32 年。

80 年左右的周期称为世纪周期。似乎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的 80—100 年长周期有关。用 1724—1974 年 6—9 月降水序列作谐波分析(图 4- 28)。发现有 79—102 年周期、 F 值均超过 10.0,其中 89 年周期 F 值达 15.9,均远远超过 0.01 的信度要求。1470—1974 年旱涝等级序列的方差周期分析中也有 80 年周期,这表明雨期 80 年左右的世纪周期是显著的。另外,用综合时间序列方法分别对北京近 77、251、505 年汛期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谐波和方差周期分析表明还存在 35 年左右的吕布纳周期和 22 年的海尔周

期。从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 10 年将继续处于少雨期中。

本世纪上半叶为少雨期,其中 40 年代为最盛时期,偏旱年数占 70%。继 50 年代为历史上一个明显而短暂的多雨期之后,1965 年起汛期雨量的 10

年滑动平均曲线已下降到平均线以下。1965—1984 年 20 年中已经历了 11 个

少雨年,9 个正常年和 2 个多雨年,所以从 1965 年已进入少雨期,大约可持续到本世纪末。

  1. 旱涝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旱涝的地区分布是平原易涝,山区易旱。在干旱年份,有水库的地区, 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就能进行灌溉缓解旱情,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只能靠降水。多雨年份,山区由于地表迳流大,不会出现内涝,但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会引起山洪暴发,甚至出现泥石流;而平原区特别东南郊地势低洼,则会因泄水不畅出现沥涝。旱涝的时间分布是春季和初夏易旱,夏季易涝,但夏涝频率仍小于夏旱频率。

旱涝指标的确定:习惯上都以小于某时期常年降水量的 70%为干旱的指标,大于 150%为涝的指标。但它仅考虑了降水的气候特征,而没有考虑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因而不能确切地衡量当地水分条件的利弊程度。为了反映气候条件与作物之间的供求关系,采用蒸散力与降水量之比(即供求差)作为衡量旱涝的数值指标,即 K 值。旱指标 K 值均大于 1.5,轻旱K 值为 1.5—2.0,旱 K 值相当于 2.0—4.0,重旱 K 值大于 4.0。涝指标 K 值小于 0.5。

本市的旱涝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春旱:是指 3— 5 月降水稀少。概率为 90%左右。因地势、土壤、地下水等情况的差异,旱情有所不同。一般山区、丘陵、岗地的旱情比平原严重,

平原又以通县、大兴的低洼地旱情轻。在春旱中,旱与重旱年份要占 90%以上,由此可见,本市春旱十分频繁,而且重旱概率大。若无灌溉条件,冬小麦产量锐减,春播作物也难以播种。

初夏旱:指 5 月下旬至 6 月干旱少雨。是继春旱之后又一常见的旱灾, 其出现概率为 50—70%,平原区略低一些,约为两年一遇。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带初夏旱的机遇较高约为 70%。

夏涝:7—8 月雨水过多,田间积水,对夏播作物的幼苗影响很大。据统计,自 1959 年以来西北部山区没出现过夏涝,房山的山前及怀柔中部的迎风坡夏涝概率为 30%左右,其它地区为 20%左右。

夏旱:雨季推迟或 7— 8 月降水稀少。本市雨季正常年始于 7 月上旬, 概率为 61%。夏旱的机遇,山区大平原小,西北部山区约 2 年一遇,其它地区为 3—4 年一遇。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山区甚于平原。

初夏涝:雨季提前到 6 月中旬来临,并形成连阴雨天气,雨量达 50 毫米以上,就会出现初夏涝。影响麦收以致丰产不丰收。夏涝机遇山区低于平原, 西北部山区几乎不出现,东北部山区约为 20 年一遇,平原地区 5—7 年一遇。

从多年旱涝发生的状况分析,灾情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如出现春旱的年份可能是单一的春旱年,也可能是春旱连初夏旱,甚至又连伏旱,也可能是前旱后涝。因此,在预防自然灾害上,要有几种准备,既要抗旱又要防涝及持续抗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