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山区有泥石流发育

据调查,本世纪以来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发育是较普遍的。其分布特征, 在时序分布上是间断性的,在地区分布上是成片的。

北京山区泥石流多在多雨的年份,发生的具体时间与多日降水后,集中暴雨的出现相一致,与洪峰关系密切。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发生在时序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间断性的特征。如西山只在 1924 年、1929 年、1939 年、195O 年、1954 年、1956 年六年中发生了泥石流;北山只在 1909 年、1924 年、1929 年、1939 年、1969 年、1972 年、1982 年七年中发生了泥石流。这说明泥石流的发生,除了物质基础、地貌等条件外,还与动能条件相联系,而泥石流发生的动能条件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

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地区分布特征,除了与暴雨中心分布一致外,还与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等有关。在火山岩体地区,尤其是在接触带附近,一般岩石比较破碎,易发生泥石流,如军都山中段的南北坡。在断裂带附近,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发生泥石流,清水河和大石河流域都属此类。在两组斜交构造节理上,坚硬岩石更易破碎,形成厚层堆积,为泥石流发生创造了物质基础,在既有汤河口—怀柔断裂和又有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斜交节理影响的云蒙山西坡地带,成为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地区。据初步调查,北京山区发生泥石流的沟谷约 286 条,其中西山为 92 条,北山为 194 条。而泥石流在地区分布上是成片的(图 3-4)。西山的清水河和大石河为一大片,北山的军都山中段为一大片;平谷东部为一小片,怀柔北部,延庆东部和密云水库北为一小片。

图 3-4 北京山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北京山区在构造线上及其附近的泥石流的条数,北山有 138 条,西山有

63 条,共计是 201 条,占北京山区泥石流总条数的 70.3%(表 3—2)。北京山区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多为源头短小的沟谷,一般没有次一级的支

流汇入。发生泥石流的沟谷走向以北东向与北西向为最多,北山北东—南西向的 66 条,北西—南东向的 78 条,西山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的分

别是 28 和 31 条,合计为 203 条,约占 71%(表 3-3)。

北京山区发生泥石流的沟谷纵坡① ,主要在 10°—29°之间占的比例大,占 87%,大于或等于 30°和小于 10°的沟谷发生泥石流的机会很少, 仅占 13%。这是因为大于 30°的沟谷不利于松散堆积物的累积。沟谷纵坡小于 10°时,在暴雨作用下,水流动能不足,也不易发生泥石流。在纵坡度为10°—29°的沟谷纵坡里,泥石流发生的比例北山为 87.6,西山为 85.9%, 比

表 3-2 构造线及附近泥石流数统计表

① 指泥石流发生区到达分水岭的平均坡度。

构造走向

NE-SW

NW-SE

N-S

E-W

合计

北山(条数)

74

20

38

6

138

百分比(%)

53.6

14.5

27.8

4.4

100.0

西山(条数)

34

16

6

7

63

百分比(%)

54.0

25.4

9.5

11.1

100.0

全市合计(条数)

108

36

44

13

201

百分比(%)

53.7

17.9

21.9

100.0

表 3-3 沟谷走向与发生泥石流条数统计表

沟谷走向

NE-SW

NW-SE

N-S

E-W

合计

北山(条数)

66

78

17

33

194

百分比(%)

34.0

40.2

8.8

17.0

100.0

西山(条数)

28

31

16

17

92

百分比(%)

30.4

33.7

17.4

18.5

100.0

全市合计(条数)

94

109

33

50

286

百分比(%)

32.9

38.1

11.3

17.5

100.0

例相近。不同的是,北山泥石流集中发生在 10°—19°的占 65.4%,西山集中发生在 20°—29°的占 45.7%,显然西山区纵坡大于北山区(表 3-4)。

表 3-4 沟谷纵坡与泥石流发生条数统计表

沟谷纵坡

< 10 °

10 °— 19 °

20 °— 29 °

≥ 30 °

合计

北山(条数)

19

127

43

5

194

百分比(%)

9.8

65.4

22.2

2.6

100.0

西山(条数)

1

37

42

12

92

百分比(%)

1.1

40.2

45.7

13.0

100.0

全市合计(条数)

20

164

85

17

286

百分比(%)

7.0

57.3

29.7

6.0

100.0

表 3-5 海拔高度与泥石流发生条数统计表

高程分级

(米)

大于 1200

1199-1000

999-800

799-600

599-300

299-150

小于 150

合计

北山(条数)

0

5

28

52

77

30

2

194

百分比(%)

O.0

2.6

14.4

26.8

39.7

15.5

1.0

100.0

西山(条数)

5

9

31

30

17

0

0

92

百分比(%)

5.4

9.8

33.7

32.6

18.5

0.0

0.0

100.0

全市合计

(条数〕

5

14

59

82

94

30

2

286

百分比(%)

1.7

4.9

20.6

28.7

32.9

10.5

0.7

100.0

从表 3-5 中可以看出,北京山区泥石流垂直分布的规律与北京山区发育的几个交切侵蚀面①有关系。泥石流发生区平均高程西山区高于北山区,全市平均高程为 633.7 米,西山区为 787.5 米,北山区为 560.8 米;西山泥石流

集中在 600—1000 米之间的占 66.3%,北山区泥石流集中在 300—800 米之

间的占 61.6%。这说明西山区的 600—1000 米为高交切侵蚀面,北山的 300

—800 米为中交切侵蚀面;西山高程在 300 米以下没有泥石流发生,而北山

在 300 米以下却占 11.2%,这样把 300 米以下到现代河床确定为低交切侵蚀面是否更为合适。

对于北京山区泥石流的成因分析,除了地质、地貌因素外,还要考虑气象、水文、土层和植被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