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上同,上同于天

“尚同”是墨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那里,“尚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天下人有一共同的是非标准,即“一同天下之义”;一是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意志,里同一于乡,乡同一于诸侯,诸侯同一于天子, 天子同一于天,层层上同,上同于天。墨子认为“尚同”是政治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他说:聪明的人做事,一定要考虑国家百姓所以得治的根源。如果执政者了解下情,则治;不了解下情,则乱。所谓了解下情, 就是应了解老百姓的善恶、得失、利弊。一旦了解了老百姓的是非善恶,得善人则赏之,得恶人则罚之,这样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下情呢?墨子认为只有“尚同”。

要实现“尚同”,墨子认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上下通情的机构,在中央是天子与三公,中央以下是许许多多的小诸侯国,国君与将军、大夫是执政者,诸侯国以下是乡,乡以下是里,乡有乡长,里有里长。所有这些行政长官就是上下沟通的渠道。这样,天子就可以发布命令说,凡听到或看到善人善事就报告于上,听见或看见不善的事也要报告于上。凡上级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下级也必须认为是正确的,凡上级认为是错误的,下级也必须认为是错误的。下级有好的想法或建议要献给上级,上级有失误就加以规劝。下级要与上级保持一致,不能在下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样,一个上下沟通、下情上达的行政网络就建立起来了,为一同天下之义,实现天下大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有了这个可靠的保证,里长就可以遵照天子之政令来统一本里人之义。里长实现了同里人意见的统一,就率其里人向上级报告,与乡长取得统一。乡长是乡里的贤良之士,乡长实现了同乡人意见的统一,乡人必是“乡长所是,亦必是之,乡长所非,亦必非之”,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去掉恶言陋习, 学习乡长之言语行为,于是一乡就实现了治理。

乡里既治,于是乡长就率全乡之民向上与国君保持意见统一。国君乃一国之贤者,一国之民都以国君所是为是,以国君所非为非,学习国君的言语, 仿效国君的行为,于是国君就可实现一国之大治。

一国既然实现了治理,国君就率其国民向上与天子保持意见一致,上同天子而不敢在下自以为是,营私舞弊。于是“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各诸侯国都来学习天子之言说,效天子之行为,天子既是天下品德才能最高的人,天下都以它为榜样,天下何求不治?

但是,天下万民如果只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天灾仍然不可避免。当气候寒暑不调,雪霜雨露不止,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瘟疫流行,暴雨久风之时,正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以警告那些不上同于天的人。因而古代的圣

王都知道天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于是就率领天下万民斋戒沐浴,准备好洁净而丰盛的祭品,来祭祀天地鬼神,以求兴利除害。凡祭祀按时进行,判案合理公正,分配财物力求均匀,待人处事讲究礼节的行政长官,上天就会厚待他,百姓也就拥护爱戴他。于是他们谋事则成功,做事则顺利,防守则坚固,出战则胜利,政令则畅通,这便是上同于天的结果。因而,墨子又要求天下万民(包括天子在内)应当按照天的意志行事,天是最高的主宰,是最后的统一,人人都应层层上同,上同于天。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天下之大治, 万物之大顺,百业之大兴,人民之大利。

墨子认为“尚同”理论一旦得以实现与建立,上上下下就全都可以沟通了。上级长官有疏漏,下级能够随时发现并规劝,下面有怨恨,上级也能随时了解并除掉。远在千里之外有谁做了好事,家人还不知道,天子就已经知道并对他进行了奖赏,如果干了坏事,同样能及时进行惩罚。如此,老百姓则都以为天子料事如神,处事有据,必听之信之。其实,天子并不是神,其所以能正确决断,只不过能以众人之耳目当作自己的耳目,以他人之口当作自己之口,以他人之身体当作自己的身体罢了。这样,天子就能闻听广博, 详知万事,思考严密,判断正确,做事成功,平治天下,从而威震四方,名垂史册。

墨子的“尚同”思想显然是以西周的政治结构为基础和原型的。周代上有天子,然后是星罗棋布、遍及天下的大小诸侯国,诸侯国下又分为若干层次的行政级别,形成上下联系,自成一体的政治机构。墨子的“尚同”实质上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从天子至庶民的上下沟通的政治系统,以实现天下统一,这是对春秋时代下层民众要求统一的愿望的反映,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然,“尚同”理论存在严重的不足。其一是它极易导致专制主义,甚至可以说“上同而不下比”,直接是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其二是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墨子尚同的本义是让贤良、有才能的人当天子、三公, 做国君、大夫、将军、乡长、里长,然而用什么方法来保证各级行政长官是贤能之辈呢?这就是上天和鬼神。尽管墨子的“天”和“鬼神”是平民意志的体现,但依靠天和鬼神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保证社会的公正与合理,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一方面也表明了其学说的软弱无力和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