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神鬼信仰与民众的社会心态

从远古的原始宗教信仰,到近代的民间宗教结社和民间祠祀,数千年来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从未离开过神的干预。天地神鬼信仰,构成了古代民众世界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古代许多民众对神鬼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心理,在他们的观念中,“总习惯于用必然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把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偶然联系,解释为必然联系”。(24)他们认为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是神鬼意志的体现,非人力所能改变。所以不是积极地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是塑造出众多的神鬼,幻想通过虔诚的奉祀,求得福佑。这种对神鬼的依赖心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未知世界感到困惑的表现。它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客观上起到了使一部分民众不相信科学、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企求侥幸的消极作用。

除了依赖心理之外。古代许多民众对神鬼还存有畏惧心理。在他们心目中,神鬼是人世社会的真正主宰,执掌着人的福禄寿夭;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神鬼的监视,一旦有违背传统道德或亵渎神祇的举动,就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在受到佛教的地狱、轮回果报之说影响后,更引起了古代民众对神鬼的畏惧,使之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神鬼往往成了掌握道德公理的审判官,人们把追求社会公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并心甘情愿地受其约束。实际上,古代民众对神鬼的畏惧心理,主要是起到了维护正统伦理道德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求实精神的民族,这一精神体现在民间信仰中,就是注重现实性和直接性。中国民间信仰的神鬼,往往直接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人们奉祀它们,是为了求得福佑,或免除灾祸,功利目的非常明确。因此民间在神鬼的选择、创造上,也往往注重其实用价值。某神“灵验”,一阵风刮起,香火就旺盛;反之就冷落,甚至绝祀,又创造出新的神来。整个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中国古代民众的观念中,没有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存在。虽然道教的神仙世界、佛教的西方净土也曾一度引起民众的向往之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神仙世界高不可攀,西方净土渺无实证,民众也就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与佛教、道教信仰相比,还是民间信仰更让民众感到亲切,因而也就更有生命力。宋代以后,佛教、道教趋向没落,不得不接受民间信仰的改造,与儒教一起服务于现实社会。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实际是一种入世宗教,它虽然没有很深的思想内涵,而且是以实用为终极目的,但是具有很强的同化力。

古代民众创造了神鬼,并赋予它们巨大的权威,尔后就匍匐在自身创造物的脚下,虔诚地奉祀,祈求赐福或宽恕。这种神鬼权威意识在古代经常是作为国家统一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就包含了被利用来造反作乱的可能性。历史上有许多次农民起义就是利用民间神鬼信仰发动起来的。因此,历朝为了维护国家安定,往往要禁止民间的祠祀活动。史书记载的第一次禁止民间祠祀是东汉光和末年,曹操任济南相时,“禁断杂祠淫祀, 奸宄逃窜,郡界肃然”。(25)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朝代对民间祠祀也有程度不同的禁令。尽管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可以摧毁神鬼祠祀,断其香火,但并不能消除民间对神鬼的信仰,因为它是深深植根于民众心灵之中的。所以唐代以后,官方对民间祠祀不再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而是施行“怀柔”政策。对民间祠祀中影响比较大的神鬼,经过改造,纳入官方祀典;而对另外

一些影响比较小的神鬼,任其自生自灭。这样民间神鬼信仰就被纳入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轨道,但同时也加快了其社会化、世俗化的进程,以致民间祠祀在明清及近代呈现兴盛景象。

中国民间神鬼信仰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几乎已成为全民族的普遍信仰, 而且诸神的形态、神性,也获得了各个地区基本一致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 官方的利用、提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作品、民间说唱所起的传播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我国古代有许多志怪小说、神魔小说,著名的如《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西游记》、

《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描写神鬼灵怪的。这些文学作品以及民间说唱作品中的神鬼灵怪故事,往往来源于民间,经过作者加工整理之后,又反馈到民间,对民间信仰产生新的影响。民众心目中的许多神鬼形象,实际是根据文学作品或民间说唱作品的描述而塑造的。

(刘玉才)

注释: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432 页引克雷特《印度尼西亚的万物有灵论》,商务印书馆,1985 年。

  1.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458 页。三联书店,1964 年。

  2. 汉代纬书《河图括地象》,见《说郛》(宛委山堂本)■五。

  3. 《龙鱼河图》:汉代纬书,《说郛》(宛委山堂本)■五存一卷。(5)《说郛》(商务印书馆本)卷二,古典录略。

(6)《太平御览》八八二引《搜神记》。(7)事见宋代洪迈《夷坚志》。

  1. 《风俗通义·正失》。

  2. 《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

  3. 参阅《民俗》六十九、七十期合刊。

  4.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碧霞元君”条,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5.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

    《燕京学报》第二十期。(13)《宋史》卷一百二十。

  1. 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州书画社,1982 年。

  2.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87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16)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珞巴族”,中

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2 年。

(17)世传古医书《黄帝内经》分《素问》及《灵枢》二种。(18)《中国民间诸神》第 623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19)宋□□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

(20)《玉皇姓张考》,《责善》第一卷第八册。 (21)可参阅张政烺先生《玉皇姓张考》的有关考证。(22)《宋史·礼志七》。

  1.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九引。

  2. 马晓宏《天·神·人》第 218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25)《三国志》卷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本章插图除“司命灶君”外,均选自《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清郋园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