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神、人鬼信仰

一、灵魂崇拜与祖先崇拜

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人类在崇拜自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对自身的崇拜。人类自身崇拜,最初主要是对生殖之类自然功能的崇拜。从一些考古资料和落后民族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殖器官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崇拜后世发展成为生殖神信仰。人类对自身某些功能的崇拜,就其性质讲是一种自然崇拜。

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人类对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对自身的一些生理、心理现象却感到困惑。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在梦中见到死去的人?为什么总有一个影子伴随着自己?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原始人类就想象人体中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控制着人的思维和感觉。这个“神秘的存在”就是灵魂。世界各民族都有灵魂崇拜的现象, 但各个民族对灵魂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古籍记载和史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人在灵魂崇拜中引入了“鬼”的观念。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礼记·祭法》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许多少数民族也有“鬼” 的观念。西藏洛隅地区的珞巴族,认为鬼是人死后变成的,称“奥若洛木”, 如果没有把它送出去,它就经常回来,摸自己的东西。(16)古代民间真正崇拜的就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崇拜它们超人的本领。鬼是人死后变成的, 既然人类社会有等级划分,那么鬼魂世界也必然有相适应的制度。鬼本来就具有作祟和保佑双重职能,进入等级社会之后,鬼魂世界发生分裂,鬼的职能也趋于分化。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鬼魂被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信仰的保护神。而大多数鬼魂则集中在阴间生活,或在世上游荡,它们往往祸害活人,人们最怕它们。为了不让鬼魂作祟,民间常举行一些巫术活动, 如招魂、赶鬼、举行丧葬仪式、祭祖等,加以镇制。由此可见,鬼魂信仰实际包括了神、鬼两个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称鬼魂信仰为人鬼信仰,与天神(包括至上神及天体、气象诸神)、地示(包括土地山川诸神)鼎足而三, 成为古代民间主要的信仰。

在鬼魂信仰中,对祖先鬼魂的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上的关系,只要定期祭祀,祖先的鬼魂就会保佑自己,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群居生活,个人没有明确的血缘亲属, 祖先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假想的部族始祖(即图腾物),著名的部族领袖,或者是有功于部族的人,如后世神话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后羿等人。这些人生前都是强有力的,原始人就相信他们死后的鬼魂也是强有力的,于是把他们作为部族祖先来祭祀,祈求他们的鬼魂保佑。阶级社会产生之后,原始部族解体,在一夫一妻婚制之下,人们有了独立的家庭,有了明确的血缘亲属。于是祖先崇拜的重点就转到了血缘亲属的鬼魂上,并形成了一整套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结合的祭祀礼制,它影响了中国民众文化生活二千多年。在阶级社会里,原始部族崇拜的祖先神,大多随着部族的解体而被遗忘;只有少数有影响的祖先神,靠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但已成为神话神,如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后羿等。这些神话神后来被儒家吸收、改造,纳入了古史谱系,从而转化成为超越部族界限的宗教神。如黄帝、

炎帝被华夏民族奉为人文之祖,享祀至今。尧、舜、禹也有许多地方建庙祭祀。周民族的始祖稷,在周朝建立后,被奉为稷神,受到历代祠祀。苗族崇拜的始祖盘古,其开天辟地的传说为汉族民众所接受,也成为一般民间崇拜的神。

二、人的神化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民间崇拜的历史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前有功于社会,为民众做了好事,或者是在外敌入侵之际,挺身卫国的民族英雄。民众崇拜他们的业绩,往往奉祀以示纪念,随后又将他们神化。如药王孙思邈,本来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医术高超,民间钦佩感激,于是将他神化,尊他为药王。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药王庙,供奉着赤面慈颜、五绺长髯、方巾红袍、仪态朴实的药王塑像。药王身旁侍立两个书童,一个捧药钵,一个托药包,左前方还趴着一只吊睛白额猛虎。疾病是威胁古代人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缺医少药,每当有人生病时,古人除了利用巫术镇制外,往往是祈求药王显灵赐药,所以药王备受民间尊崇。民间供奉的药王除孙思邈外,还有扁鹊、韦慈藏等人,也都是传说中的医术高超者。又如岳飞,生前为宋朝将领,金兵入侵中原,他率兵抵抗,战功显赫,但为朝中投降派谗毁,屈死风波亭。民众敬重岳飞勇赴国难的大义之举,同情他的悲剧命运,把他视为民族英雄。有关岳飞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渐渐地岳飞就从一位历史人物转化成了人神。南宋时奉岳飞为土地神,明人传说岳飞代关羽为佛寺护法伽蓝,至清代岳飞则与关羽共同享祀武庙。《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还载岳飞为东岳庙速报司之神,不知始自何时。民间崇拜对社会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这本来代表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当这些历史人物被塑造成神之后,就反而变成了束缚世人的枷锁。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严密的宗法制社会,其伦理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的体现就是“忠”、“孝”、“节”、“义”,而关圣帝君则被标榜为忠孝节义的典范。关圣帝君,俗称关帝、关公,原形为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关羽, 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关羽随刘备起兵,兵败为曹操所俘,极受优礼,封汉寿亭侯。但他不为名利所动,仍归依刘备,并为蜀国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关羽在与吴国作战时,兵败被杀。当地人在玉泉山(位今湖北省当阳县)立祠奉祀。但自魏迄唐,影响不大,间或有记载言及,也是以人鬼视之。宋代以后,建立在程朱理学基础上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关羽成为典范人物,于是从人鬼一变而为人神。关羽在宋代先是封为真君,宣和间又封为义勇武安王,配祀于武成王姜太公。明万历年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

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后相沿有关帝之称。至清代,关羽则俨然是人神之首,成为与文圣孔子齐肩的武圣。佛道二教为了在民间站稳脚跟,也竟相将关羽列为本门神祇。道教封关羽为“关圣帝君”,假托关羽著《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等通俗劝善文,标榜“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的封建人生观。佛教以关羽为护法伽蓝,于常见的十八罗汉旁塑关羽像供奉。关羽形象为民间所熟悉,主要是靠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精彩描写。该书中桃园结义、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走麦城等情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关帝信仰也随之成为民间最广泛的信仰之一。清代初期, 关帝庙祀已遍及全国。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解放前,几乎村村镇镇都有关帝庙,庙中以关羽为主神,关平、周仓配祀。现存最大的关帝庙是关羽家乡解州(今属山西省运城市)的关帝庙,其形制、规模可与孔庙相埒。

关羽享此盛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的忠义神武。“忠”是指关羽忠于皇室,忠于主子,追随代表“正统”的刘备,至死不渝。“义”是指关羽忠于朋友,不忘桃园之盟,患难与共。关羽还勇力过人,战功卓著。当然如仅有勇力而无韬略,又会沦为张飞之类的莽汉,可关羽偏巧还喜欢读《春秋》, 言行自然就合乎经义。这样,关羽几乎具备了封建社会“大丈夫”的所有美德,即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成为封建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的典范人物。他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力宣扬,以至“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按此种模式神化的忠臣烈士、孝子贞女,不胜枚举,目的都是为了进行伦理道德说教,以期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关羽对一般民众的崇拜价值,主要在于他的仗义救危,讲求信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一直被民间引为楷模,关羽的行为成了江湖义气的表率。古代的农民起义军和近代的帮会,往往把关羽作为义气的化身,推崇备至,以期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古代工商业者也称颂关羽重信有义、视富贵如浮云的品德,各行会团体都特别敬重关羽。有些地方干脆将关羽奉为财神(武财神,文财神为商代比干)。明清时代,除上述对关羽的祭祀外, 民间还将司命禄、估选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诸多职能加在关羽名下,使人们更增强了对关羽的信仰。关羽的影响甚至波及海外,日本、南洋等地都有关帝庙宇,海外一些华人居住区至今仍将关帝作为守护神,维系同胞之间的团结。

古人崇拜神灵,是因为惧怕它们,或者想祈求它们的帮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在古人眼中,今世要重于来世,死毕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那些长生不老、无所不能的仙人,才是古人真正羡慕的对象。先秦时代,民间就流传“神仙”信仰,当时齐国的邹衍,依据阴阳之理,创五行之说,又有延命方和神仙术,俨然被视为神仙。更有许多方士,周游于列国之间,贩卖其不死之术。秦汉时代,神仙信仰更盛,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结果一去不返。汉武帝追求长生之术,也是不遗余力的。道教把得道成仙标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神仙信仰逐渐系统化,成为道教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道教影响的扩大,神仙信仰深入民间,成为古代社会重要的信仰。古代有关神仙的传说数不胜数,升天成仙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历朝皇帝中,就有因误食仙丹,中毒而死的。

在民间崇拜的神仙中,以“八仙”影响最大。有关“八仙”的故事在民

间广为流传。许多戏曲、小说以“八仙”为素材,一些道教宫观中,也塑有“八仙”神像。民间所传“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也有其它一些说法。“八仙” 多依傍具体历史人物,但有关故事传说,则出于道教徒的附会,往往荒诞不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较之其它神仙人物,“八仙”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混迹世间,或仗义行善,或倜傥不覊,少了一点神的尊严,多了一点人情味,因而得到民众的喜爱。“八仙”的核心人物是吕洞宾,他在民间影响最大。传说吕洞宾是唐代一位崇尚道教的士人,跟随钟离权修炼得道。他发誓度尽天下众生,然后再升天,因而博得了民众的信仰。在民间传说中, 吕洞宾很有人情味。他不仅混迹世间,为百姓治病解难,除害灭妖,而且外貌潇洒,性格幽默,还沾染一些市井习气。这一形象让民众感到亲切可爱, 因而有关传说大为流行。北宋中叶以前,吕洞宾尚未广为人知。此后名声渐大,南宋时,已设有专祠,并塑像供奉。元明时代,道教昌盛,吕洞宾因民间声望,而成为道教诸仙中最活跃的人物。全真道尊他为纯阳祖师(简称“吕祖”),官方也封他为纯阳帝君。全国许多地方还建有供奉吕洞宾的宫观, 象山西太原的纯阳宫,四川峨嵋山的纯阳殿等,规模都很大。吕洞宾在民间的影响,直到近代仍然很盛,这在道教诸仙中是少见的。

三、人鬼与冥世信仰

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但灵魂能够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数人死后,灵魂在阴间为鬼。古人是非常惧怕鬼的,他们认为鬼无影无形,具有超人的本领,能使人得福或遭祸。特别是那些生前有灵异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据《礼记·祭法》记载,天子七祀中有泰厉, 诸侯五祀中有公厉,大夫三祀中有族厉。注文引《春秋传》说:“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疏曰:“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曰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曰族厉者,谓古大夫无后者鬼也。”《左传》“昭公七年”记子产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古人惧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护,于是就赋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将某些厉鬼奉为神。民间崇祀的紫姑、张巡、天妃诸神,就是由厉鬼转化成的人神。紫姑,又称坑三姑娘,是古代民间崇祀的厕神。传说神名何媚,为人妾,大妇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被天帝封为厕神。民间相传紫姑神有先知之明,每于正月十五日晚迎祀,并扶乩降神,卜问休咎。后世民间的扶乩迷信活动,与紫姑神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奉祀紫姑神的一般是妇女,但宋代士大夫也扶乩降紫姑神,并能与之诗文唱和,紫姑神变成了一位能文善舞的仙女。张巡、天妃本来也是横死的厉鬼, 但在民间信仰中,他们都变成了具有社会职能的人神。

既然鬼能使人遭祸,古人就认为世间许多灾难,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产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因其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对它极其恐惧,但又无法抗拒, 遂认为是恶鬼作祟。这恶鬼据汉蔡邕《独断》、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六) 记载,是颛顼帝的三个儿子。《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7)所以又有称瘟神为五瘟鬼的,民间瘟神塑像也多设五座。唐宋时期,世人传说赵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间传

播瘟疫,于是民间又有以赵公明等为五瘟神者。道教将此五瘟神作为匡阜真人的部将。《封神演义》中,封吕岳为主掌瘟■昊天大帝,率领瘟部六位正神。西藏地区民间则以牛魔王为瘟神。痘,也是一种传染病,古人畏惧,遂加以神化,但多以娘娘神为主宰。

古人惧怕恶鬼为祟,除奉祀以取悦于恶鬼外,也采用招魂、赶鬼、举行丧葬仪式、祭祖等巫术形式加以镇制。另外,古人还塑造了两位驱鬼、治鬼之神,即方相、钟馗。方相本来是动物神,后逐渐被人神化。《封神演义》将方相分为二神,谓即商纣王朝武将方相、方弼兄弟。古人以为方相有驱鬼之神力,自先秦时代起,就在丧葬等宗教仪式中用以驱鬼,称开路神、隘道神。直到近代,江南民间出殡,仍制金刚状巨人,为送殡行列之先导。钟馗, 据清代学者考证,其原始形象是古代用桃木作的一种椎。椎的切语是“终葵”, 因此称椎为终葵。古人在举行大傩仪式时,挥舞终葵驱鬼。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终葵就成为驱鬼的象征,并具有了辟邪的神通。正因为终葵有此种含义,所以自魏晋以至隋唐,常有人以钟(与终音同)葵为名。至唐代, 终葵被拟人化,改称钟馗(与葵音同),并虚构了钟馗捉鬼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补》卷三,言唐明皇病中梦见一大鬼抓住一小鬼, 刳目而啖之,自称是落第的武举钟馗。明皇醒后,病即痊愈。于是召见吴道子,授意作钟馗像:鞟足袒臂、目睹蝙蝠,手持宝剑,捉一小鬼。以此批告天下,共庆太平。此后,钟馗捉鬼的故事广泛流传民间,有些地方甚至把钟馗像贴在门上、壁上,作为门神。

古人不但肯定鬼的存在,而且认为鬼也有其生活的世界,象人类一样构成社会,这个鬼的世界习惯上称作“冥世”或“阴间”。冥世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秦汉时代已具雏形,后又吸收佛教的某些说法,使之逐渐完备。所谓冥世,实际是现实社会的倒影,其社会构成、生活方式,无一不是依据现实社会虚构而成。既然是虚构的,就有许多幻想的成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无力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于是假想恶人死后的鬼魂,不论生前地位如何, 都将在冥世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审判。冥世的主宰,在佛教传入以前,一般是由东岳大帝充任,泰山是治鬼之府。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地狱等观念深入人心,以地藏王、阎罗王作为冥世主宰的信仰也相应兴起。地藏王,佛教称为地藏菩萨,并无主冥世之说,当是佛教传入后,民间附会而成,故影响不大。阎罗王,俗称阎王爷,原为古印度神话中冥世之主,佛教沿用其说,称之为地狱主。传说他属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之中,追摄罪人。”阎罗王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 与民间原有的冥世信仰相结合,成为执掌生死、轮回、转世的冥世主宰,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但在民间,对阎罗王与东岳大帝的区别实际是不太清楚的。阎罗王一般没有专门的庙宇,只是在东岳庙或城隍庙设一阎罗殿(或十王殿)。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地狱成为民间冥世信仰的主要模式。但是民间信仰的地狱,已脱离了佛教经典的束缚,带有中国特色,并且趋于具体化。如山西省蒲城县东岳庙,除了在行宫大殿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外,还建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地狱。地狱设置在山坡上,从入口下去,第一层是阴曹,分东曹、西曹。从阴曹再下十八个台阶,便是地狱,十八个台阶意谓地狱有十八重。

地狱由三面合围的十五孔窑洞组成,正北五孔窑内供有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罗,十八重地狱交错罗列于各殿案前。民间的地狱观念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末日审判,设阴司地狱是为了惩处作恶多端的人。古人认为,人死后都要到阎王处报到受审,生前作了恶的,则发下十八重地狱受苦;生前犯了什么罪,到地狱中受相应的刑罚。蒲城县东岳庙的地狱中,就塑有各种各样阴森恐怖的刑罚场景。地狱的出口是轮回转世图,凡行善者,则可转世升天, 或转阳为秀才、员外;生前作恶者,不但要受到严惩,还要变驴变马,变蛇变虫。在入地狱报到后,要服“迷魂汤”(一说转世时服),所以转世后, 忘记了在地狱所受的审判和折磨。由此可见,以地狱观念为主的民间冥世信仰,实际是儒家礼教文化与佛教轮回果报思想的混和物,轮回果报只不过是一种执法手段,而最终目的还在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