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随着新学科、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国内外体育科学学术交流尤为迫切,学术活动日益活跃。

1964 年 4 月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收到 82 个单位的 321 篇学术论

文,在会上宣读了 109 篇。

1980 年 10 月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研究科学论文报告会上,交流了 130

篇论文,对推动体质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同年 12 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

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这次入选论文 257 篇,比第一届科学报

告会增加了 1 倍多,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92 年举行了第 4 届体育科学大会,

总录取论文 456 篇,比第 1 届增加了 3 倍。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增多和领域的扩大,选题更有实用价值。尤其是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有了加强。涉及的领域有:体育理论、学校体育、体育史、体质测试、体育统计、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仪器和器材,以及竞技体育中的绝大多数项目。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技术的运用,或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推断,科学性都比先前增强。电子计算机、超声心动仪、遥测心电仪、心输出量测定仪,还有遥测心率、血气、肢体血流图、甲皱微循环,阻抗测心输量,以及儿茶酚胺指标等,都在体育科研中被采用。

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还参与重要体育科技政策和问题的咨询工作,积极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有关专家根据本学科今后 5 年、10 年在人员培养、机构设置、重大课题研究以及主要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发展的设想和 1982 年的打算,对国家体委拟订的《1981 年至 1990 年体育科技发展计划纲要(草案)》、

《2000 年的中国体育》研究提纲,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为了普及体育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交流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多次组织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到有关单位讲学。还举办老年保健讲座,出版《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等学报。

在开展国际体育科学学术交流活动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加强了同国外

的体育科技团体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发展同友好国家的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我国体育科学工作者先后参加了国际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亚洲运动会体育科学、英国运动医学、日本运动医学等学术报告会;考察了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瑞典、前西德、瑞士的体育科研工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科教部与日本体育协会科学委员会, 国家体委科研所与前西德体育科研所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加强科学合作;与此同时,分别邀请了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体育科学专家来我国讲学,从 1980—1989 年间,我国共有 3 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

学术报告。在 1986 年第 10 届亚运会科学大会和 1988 年第 24 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我国在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曲绵域、杨天乐、晏苏民等被选为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目前,有5 个学科加入了国际组织。1985 年在我国召开了国际运动医学学术讨论会, 该学会主席认为,此会已达到国际 A 级水平。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和掌握了世界体育科学的研究方向,促进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