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发展趋向

  1. 负荷内容的定向化

根据比赛的总目标和不同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具体训练任务实施目标控制,决定负荷的内容,这就是负荷内容的定向化。

负荷内容的定向化首先表现在注意弥补自己竞技能力构成中的薄弱环节,使运动员在多个方面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得以进一步地发挥,表现出更高的总体效益。中国女排提高接古巴队平砍式发球的能力而增强了与古巴队抗衡的实力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运动竞技水平的飞速提高,促使运动员从决定竟技能力的非主导因素中去挖掘潜力,这是当前负荷内容定向化的另一突出表现。例如,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普遍更加重视速度训练,典型的速度爆发性体能类项目更加强调技术的细腻和用力的效率,对羽毛球、排球、拳击、柔道选手来说,耐力的意义更加重要。而心理品质的提高则已列入几乎所有项目优秀选手的训练日程。

  1. 多年训练的程序化

二十多年来的训练实践进一步表明,人们要想取得训练的成功,既应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求培养优秀选手的捷径,又必须注意到,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各个阶段目标的序列演进常常是不可逆的,企图超越全过程中的阶段特点,无异于拔苗助长,导致运动员“早衰”的出现。例如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如果在基础训练阶段过多地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而导致其心肌力量的加强和心壁的增厚,则会给其心腔容积的训练性扩大造成严重的障碍, 从而大大地限制其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高。同样地,如果忽视了难美性项群选手早期柔韧性的发展,或者忽视了对抗性项群选手早期基本技术的训练, 也都会对这些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工作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有序地组织多年训练的进程,按照特定的程序安排不同训练的任务和要求,而片面追求短期竞技效果的早期强化专项训练则被普遍摒弃。学习前苏联等国成功的经验,我国已制订了体操、篮球、田径等九个项目的多年教学训练大纲。

  1. 负荷量度的个体化

通过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引起机体更加明显的生物适应,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当前,将运动员负荷的量度与对手相比,并力求超过自己的竞争者已不再是教练员们最为关注的目标,人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也不再是要不要增加负荷的量度,而是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确定适宜的负荷, 去掌握负荷的增加和变化。

负荷量度个体化的实施是以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的准确诊断为基础的, 为此,当代优秀运动员普遍运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如在周期性耐力运动员的训练中运用无氧阈理论可以准确地控制有氧训练的适宜强度,而对血乳酸含量的测定则可为有效地评定总体负荷的适宜度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 致力于训练效率的提高

现代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努力挖掘竞技能力每一个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优秀运动员需要发展的竞技能力,即其训练的子目标,明显地增多了。在同样的时间里,谁能够发展更高的竞技能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取优势;同样地,为获取同等的训练效果却只花费更短的时间,也有助于运动员早日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显然,提高训练效率正是当代各国教练员和科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例如: 某些项目的教练员正试图缩短一个大训练周期,即经历一次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的全过程的时间,从而在一年中组成比传统的一两个更多的大周期。

负荷的量和强度的交替发展是促进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近几年来,许多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如原东德的游泳选手,荷兰、前西德的足球队,美国的许多田径运动员都十分重视提高训练负荷的强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此外,科学地组合负荷的内容和练习的手段,以及广泛地采用综合性的训练手法,也都是提高训练效率的有效措施。

  1. 有效地控制比赛次数及比赛强度

比赛是训练结果的检验,成功地参加比赛是训练的直接目标,但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又常常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现代运动竞赛的数量明显地增加了。网球、羽毛球、田径还先后兴办起了多达 16—18 站的年度大奖赛。这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体育商品化浪潮的强烈影响。面对这一现实,运动训练界最初的反应是要求运动员能更多地参加比赛, 并期望他们在全年大量的比赛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竞技水平;但很快地,许多有识之士便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并且会使运动员遭到损害,会导致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过度负荷。在 1987 年的世界运动医学大会上,国际医学联合会主席霍尔曼教授呼吁对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予以限制,以避免由其带来的损害,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在日益增多的参赛邀请面前,优秀选手是有所选择的。我国女子羽毛球队就有甲、乙两套阵容,分别参加不同层次比赛。我国乒乓球、体操、跳水等优秀队伍也都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1. 采用多种手段加速负荷后的恢复

只有当运动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从负荷造成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后,训练负荷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啊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那么,没有恢复,也就不可能有提高。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高度重视恢复过程的实施,采取多种手段加速恢复的实现。如建立恢复中心,设置专职的恢复研究人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1. 心里训练

在优秀运动员训练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广为人知,结合专项的特点和需要认真地付诸实施则是当前教练员与运动心理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射击、体操等项目运动员多采取意念训练的方法加强自我调节等控制能力;各种球类和摔跤、击剑等对抗性项目则常常通过多种多样的模拟(对手、场地、气候、观众等)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里承受能力,自我激励及自我控制能力。

  1. 女子项目训练的“男子化”

由于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史上,许多男子项目的设立早于女子,竞技水平也高于女子,因此,在女子项目的训练中借鉴男子训练的经验会获得明显的效果。这一趋向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例如,按对男运动员的要求发展运动素质,如挪威女长跑选手的耐力,古巴女排运动员的弹跳力等;学习掌握男运动员的技战术,如美国女篮,中国女足;负荷量度赶上甚至超过男选手,如前东德女子游泳运动员等;由男选手陪练或带练,如中国女排、乒乓、女子柔道等。

  1.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纵横多向的借鉴、渗透与移植

与当代各门科学的发展一样,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也借助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不同的运动项目既各有自己的特点,又在不同层次上表现着同一的共性。特别是运用项群理论分析同一群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时,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例如,源于中长跑的间歇训练法在速滑、自行车、赛艇等项目训练中的运用;足球全攻全守战术移植到冰球、曲棍球等项目;艺术体操编排理论与技法对花样游泳、技巧编排的启发等等。人们还可以从乒乓球多变的发球联想到排球的发球,把自由体操中的翻腾移植于花样滑冰和花样

滑雪,女子高低杠学习男子单杠的飞行动作,男子跳马又学习女子跳马毽子手翻上马的第四组动作。这种借鉴和移植可以说有着无数的可能,并常常带来一些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