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体育地位的变化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在科技方面有六大成就:第一,1942 年建成第一座核反应堆,使人类掌握了核能量,掌握了新能源,进入了原子能时代。这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第二,1946 年宣布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我们知道,机械是人类四肢的延长,而电子计算机则是我们思维和脑力的延长, 它可代替部分脑力劳动。当时的计算机还相当庞大,具有一台现在的台式微

机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在当时要有几间房子才能装下。若具备现在电子表的功能,当时则需要一卡车的元件。这个发展是相当快的。第三,1947 年出现的第一批半导体晶体管,1959 年又出现了集成电路,即产生了微电子技术。现在电子技术的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第四,1957 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是划时代的一个技术进步。这标志着人类活动从地球走向宇宙空间。这次新技术革命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也可看作是这项新技术革命的开始。第五,信息技术。这是七十年代产生的。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在几个方面的结合。这里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远距离通讯、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产生、储存、加工和传递这一套技术。第六,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包括四个方面:遗传工程、细胞工程、海洋工程、微生物工程。这些在过去也有,但把它发展成为改造自然,改造生物,改造人本身这样一种研究以及对基因的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而生物工程这一技术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一个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即是托夫勒所说的“第四次浪潮”,生物工程浪潮。现在对生物工程的设想很多,有些已进入实验阶段。如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把粮食作物改造成像树一样多年生长, 每年到时即可收获。这样就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危机问题。再如对人类本身的改造研究等。还有把西红柿改造成方形的,这样便于包装运输。所以生物工程的潜力是很大的。其它还有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的发展。以上是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重大技术突破,由于这六大成就,对世界经济、技术产生了五个重大影响。首先,是促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据 1983 年联合国统计,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有 65%都和信息技术有关,与电子计算机有关,这就产生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知识和智力的开发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能力高低的一个主要因素。知识这个因素越来越重要。过去讲物质经济,现在讲信息经济,信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一种普通材料当把它做成集成电路时,价值要翻几千倍,其道理就在这里。第三,由于信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劳动方式。第四,管理方式出现明显的变化。过去的托拉斯,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现在是横向联系。在国际上设立许多分公司、子公司,用这种方法来管理生产。第五,由于技术发展不平衡,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其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导致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强度的减轻,并使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使社会经济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便是第二次世界战后所发生的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积极的结果。但是,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人们甚至认为:人类是否将被自己创造的高度文明所毁灭。

机械工业造成的身体活动减少的现象,随着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严重。如今,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干净的工作室,用手操纵键盘,观察仪表指针和荧光屏上的数据,便可完成业务工作;上下班以车代步,去运动场的时间已经被极具诱惑力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机娱乐所占据,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运用自然体力的程度大为下降。至于一些尚需体力的工种,动作也越来越单调,致使人的身体不能正常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功能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大城市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1978 年,一个前苏联研究人员的统计资料指出:农村女学生投掷垒球的距离平均为 35 米,

而城市女学生则只能投掷 20 米左右。现代文明毁坏人类健康的现象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参加世界学术会议的医生指出,坐骨神经痛、颈部骨质增生、腰腿痛等疾病已经是在职人员中的常见病,而且,越是先进的国家,这类疾病越为普遍。同时,由于先进科学的运用,过去还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的问题,即生产、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损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了。由于现代生产的复杂条件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人们更加紧张, 并增大了人的心理负荷,尤其是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几百年来被资本家无限延长的劳动时间所占有的劳动者的个人生活,现在则是被资本家对劳动力的更苛刻的要求剥夺了。与现代科技进步成正比的整个生产节奏的加快,不仅把劳动者的几乎每一根神经都铆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而且也迫使他的个人生活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从而使他的全部个人生活被逐渐扭曲、破坏。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在紧张的节奏中败下阵来,一些神经病患者出现了,一些人患上了失眠症,出现了心烦意乱等病态的心理症状。另外,社会学家还发现,战前在机械工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孤独感,在战后新的科技革命条件下也变得更加严重,人们比过去更加需要相互交往,彼此了解,需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身体生理指标的下降和心理负荷的加重,使体育的传统代偿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人们必须广泛参加体育运动,以恢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生理损伤的机体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又需要利用体育运动,以及一些必要的身体活动形式创造适当的生活环境,建立必要的生活方式,以缓冲心理紧张状态。这便是《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所指的平衡高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情感的需要。这样,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让自己的孩子老呆在电视机或电子游戏机旁,越来越多的人奔向野外,去野营、旅行、打球、游泳、钓鱼或骑自行车,享受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平衡他们的高情感,而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摆脱由高技术带来的孤独感。

也正是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作为对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积极因素——人进行再生产的工具,体育的培养、教育功能也有了新的侧重。由于现代生产的节奏加快,一些工种对动作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因而, 对人的劳动训练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即是除按传统的原则采用一般体育运动项目以继续提高人的整个身体能力外,还必须利用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使之适应现代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要求。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国家十分重视开展汽车、摩托车、摩托艇、射击、潜水、跳伞、滑翔、无线电等技术性运动项目。因为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公民的军事素质,而更主要的是,它们比传统的奥林匹克项目和各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更有助于形成现代生产所需要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陡增的闲暇时间(据统计,一个人如果以活 70 岁计

算,一生时间约为 60 万小时,其中闲暇时间约为 20 万小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今天,人们已清楚地看到,闲暇时间既为人实现其才智、表现其作为人的价值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某些危害社会、妨碍青少年正常发展的消极因素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若对闲暇时间的活动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国外近年来的骚乱和青少年犯罪行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闲暇时间发生的。因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政界、教育

界都把怎样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闲暇时间内出现的消极行为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是使用以体育活动为主、文娱等其它活动为辅的社会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例如,在香港六十年代中期的动乱使政府意识到,青少年过剩的精力是带有危险性的,因此必须加以疏导,而课外活动在这方面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工具。于是,在政府和热心分子推动下,课外活动逐渐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1968 年,在市政局和一些团体的策划下,香港首先举办了多项大规模的青少年暑期活动,其内容包括宿营、远足、游泳、舞会、综合晚会及粤剧等。

虽然,上述情况表明,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体育的地位日渐增强,其发挥的功能却仍未超出过去代偿、教育、调节工具的范围,但在实施内容、手段等方面有了相应的改变。不过,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已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体育开始发生一次质的变化。

这次变化是近二十年来物质“宽裕”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少国家的大多数人已经基本上从温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不再为衣、食、住、行的问题犯愁,从而得以不用单纯的物质的量的标准来衡量生活水平和考虑人生价值, 人们向往着具有乐趣和美感,富于变化和色彩,符合个性和爱好的生活,这是一种重在生活“质量”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人们把精力转向体育和其它社会娱乐活动,并将其引入现代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人的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仅仅作为代偿、教育、调节工具存在的历史至此结束。日本于 1975 年到 1980 年间出现的“提高生活型”体育(也称“自我设计型”体育),以及八十年代后出现的“追求乐趣型”体育便是这次体育质变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