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发展的新中国体育科技事业
从零开始
从三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虽有一些体育学术论著,但体育科研的基础十分薄弱,实验研究几乎是空白,而且没有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科研工作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体育科研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后改称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是 1958 年创建的,它以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毕业的研究生和 1955 年选派出国学习归来的研究生和大学生为基本力量,由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赵斌兼任所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先成立了医学生理研究室和理论方法研究室。1959 年,卫生系统成立北京运动研究所。进入六十年代,上海、黑龙江体育科研所,广东省体委科研室,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运动医学研究室相继建立。
1960 年 3 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对 1960 年
重大科研项目计划作了补充修改,讨论了 1961 年到 1962 年体育科学发展纲要。为了促进交流,建立了体育科学通讯网,出版了体育科技刊物。由于加强了对体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一支体育科研队伍,在国家编制《1963
—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体育科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大大增加,其中包括运动训练、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运动创伤、医务监督和祖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气功等方面。
1964 年,为了进一步组织协调全国的体育科研工作,国家体委成立以李梦华为主任的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1965 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要求体育科研人员深入第一线,在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发挥作用。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科研机构被撤销,队伍被解散,科研工作完全中断。1970 年,周恩来总理针对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被撤销的事指出,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1972 年恢复了一些体育科研所,但当时还很难有所作为。
“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得到确认,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迅猛兴起,体育科学的春天也到来了!1977 年国家体委召开全国体育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草拟 1978—1985 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从 1978 年起,体育科技列入了国家科委制定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78 年 5 月,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加强体育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体育学院按照文件精神,陆续建立和充实科研机构,抓紧科研队伍的建设,科研工作摆到日程上来了。
1979 年 5 月,第二届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开展体育科研工作的问题,初步总结了体育科研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研究了国际上体育科研的新动向。会议明确了:体育科研为体育运动服务,主要是研究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技术水平,以便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赛的挑战;同时研究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多种组织形式,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到八十年代,体育科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机构发展,队伍壮大,新建了昆明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和北京、吉林、广东、江苏、江西等 10 多个体
育科研所,到 1990 年底,全国体育科研所已达 35 个,人员 1450 余,其中,
科技人员 1145 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为 178 人,中级职称为 327 人。